张金虎
一、试验目的
近年,旋耕整地面积逐年扩大,旋耕整地速度快、省工省时,对加快小麦整地播种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旋耕整地耕层浅,不利于小麦向下扎根。为探讨旋耕、深耕以及镇压、耙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小麦播种耕作方式,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结合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开展了本试验。
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汝南县三桥乡绿优家庭农场。
(二)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百农207。
(三)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白浆化黄褐土(俗称白散土),通气透水性差,但耕作层质地轻,耕作性能良好,适耕期较长,易纳水保墒,肥力中等,上茬作物为玉米。
(四)试验设计
试验为小区试验,小区规格40 m×10 m,共8个处理(见表1)。于2016年11月5日整地播种,每667 m2播种量为12.5 kg,每667 m2施心连心18-18-9复合肥50 kg,播种前耙磨,播后镇压。田间日常管理按照当地高产农田标准进行。于2017年5月26日收获,进行测产。
(五)试验调查项目
基本苗,拔节期最高群体,产量三要素。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苗
基本苗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耙磨和镇压都能有效提高基本苗数量,这是由于耙磨能够打碎较大土块,使土壤颗粒细碎均匀,且地面平整;镇压能够切断表层土壤颗粒间的毛细管状间隙,减少水分蒸发散失,且使土壤与种子贴近,有利于出苗。镇压对基本苗的增加效果高于耙磨。深耕方式下,镇压和耙磨、镇压处理,基本苗数均高于旋耕。
(二)拔节期最高群体
拔节期分最高群体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进行镇压的处理,旋耕和深耕的最高群体数均在适宜范围内,且深耕大于旋耕;不进行镇压的处理,最高群体数均不在适宜群体数动态范围内,不耙磨不镇压的最高群体数过低,而旋耕耙磨处理的最高群体数过高。
(三)产量三要素
所有处理的影响最终要呈现到产量上,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旋耕方式下,耙磨和镇压没有明显提高产量,反而降低了产量。原因可能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降水较多,土壤墒情好,旋耕后表层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在保证墒情的前提下土壤的透气性较高,利于小麦生长;灌浆期开始后,阴雨天气少,且温度高,土壤类型为白浆化黄褐土(俗称白散土),前期能够纳水保墒,有利于灌浆。而耙磨和镇压打破了土壤自身的结构,在旋耕的前提下,反而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进而影响后期籽粒形成,穗粒数降低,产量下降。深耕方式下,不进行镇压的处理产量略高于CK,原因是穗粒数下降过多,虽然耙磨处理的亩穗数有所增加,但穗粒数过低。镇压和鎮压+耙磨的处理,产量均明显高于CK。主要是由于深耕后深层土壤通透性增加,保水透气性增强,镇压后表层土壤之间的间隙被打破,减少了水分的散失,且镇压后基本苗增多,亩群体增大,提高了有效分蘖数,收获时亩穗数大幅提高,尽管穗粒数有所下降,但产量依然明显增加。
四、结论
本试验中,旋耕方式下,耙磨和镇压反而降低了产量,原因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降水较多,土壤墒情好,当地土壤类型适合此气候条件,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良好;而耙磨和镇压打破了土壤自身的结构,在旋耕的前提下,反而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进而影响后期籽粒形成,穗粒数降低,产量下降。深耕方式下,耙磨和镇压均明显增加了亩穗数,尤其是耙磨+镇压的组合处理,虽然穗粒数下降,但亩穗数增加较多,产量依然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