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杨正友
每年5月,小麦进入灌浆期,这个时期是决定小麦粒质量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当年小麦的产量。所以,做好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是小麦稳产高产的前提,对于当前麦田的状况,提出如下田间管理措施。
一、补施氮肥,浇好灌浆水
在小麦扬花期过后10~15 d,根据土壤墒情,一般沙土含水量低于16%、壤土含水量低于18%、黏土含水量低于20%时浇水。在浇水时要结合施肥,每667 m2施3~5 kg尿素,7天后再补施1次氮肥,一般每667 m2施氮肥10 kg左右。施肥的目的是不让小麦在灌浆期早衰,保持小麦生长旺盛且提高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产量。同时,补施氮肥,可以让小麦保持旺盛生长,可以增强抵御不利天气的抗性。在浇灌浆水时,关注天气变化,若是低温阴雨天气,要严禁浇水,以免倒伏。
二、喷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
小麦进入生长后期,特别是灌浆期以后,根系吸收能力明显减弱,喷施叶面肥可以延缓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防倒伏,减轻干热风的危害。此时每667 m2用0.3%磷酸二氢钾80~100 g进行叶面喷施,7天后再喷施1次,可以预防干热风、提高粒质量、提高品质,成熟的小麦颗粒饱满,品相好,产量高等。
三、拔除杂草
麦田杂草主要有野燕麦、猪殃殃、繁缕、婆婆纳、荠菜、播娘蒿、麦娘、雀麦、早熟禾等,要结合农事活动,将杂草拔除带出田间。在播种时,要精选种子,严防混有杂草的种子进入田间;轮作倒茬,改变杂草的生长环境,创造不利于杂草生长的条件;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在堆沤的肥料中含有大量杂草种子,要充分腐熟,才能杀死杂草种子。
四、倒伏小麦补救
小麦在灌浆期前发生倒伏主要是因为“头轻”。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灌浆后期发生倒伏是因为“头重”。不易完全恢复直立,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增加粒数和粒质量有重要作用。如果是因为风雨造成的倒伏,可在雨过天晴之后,用竹竿轻轻地挑落雨水珠,小麦在头部的压力减轻后会慢慢抬起头生长。但是在挑落雨水珠时,用力要轻,不可乱打倒向,不可用手扶麦、捆把等。每667 m2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 g,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
五、预防干热风
在初夏时节,极地的冷空气向我国华北流动开始逐渐衰退,同时在副高压带偏弱、偏南,降水量少,有时很难形成降水,这时田间的水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的要求,有时局部地区降水量过大对小麦造成涝害。应对干热风的措施:一是浇足底墒水,在0~100 cm的土壤相对湿度低于80%,应进行灌底墒水;二是深耕,在播种前,对土壤翻耕的深度要超过30 cm;三是秸秆翻压,在上茬玉米收获后,要将秸秆粉碎,然后深翻;四是有限灌溉,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对土壤进行测定湿度,当湿度低于平均值时,要进行灌溉。
六、病虫害防治
小麥在灌浆前期,温度已升高、湿度也大,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根据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症下药进行防治,合理配置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混合喷雾,以达到防虫、防病、防早衰的目的。配药要均匀,小麦的下部要喷到,药剂做到随配随用。
(一)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防治
白粉病主要以为害小麦叶片为主,染病的小麦,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用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进行防治。白粉病严重的田块,隔7 d再喷施1次药。
小麦锈病又称为“黄疸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茎秆、叶鞘和麦穗也常有发生,对小麦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可用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等进行防治。
(二)小麦蚜虫的防治
小麦蚜虫怕高温,在小麦灌浆期,气温已升高,蚜虫往往会爬到穗上避光。这时蚜虫会吸食小麦的汁液,使千粒质量下降,对小麦产量有影响,一般会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若有条件可进行生物防治,如释放蚜茧蜂、瓢虫等。每667 m2蚜虫量在800头以上,每667 m2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30 kg进行防治,也可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667 m2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12 g,兑水20~30 kg喷雾。注意,喷药时要选择在7:00—9:00或17:00—19:00喷药,土壤墒情好的条件下,药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对小麦的叶片灼伤而造成减产。在收获前20 d要禁止施用任何叶面肥和农药,保证小麦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