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 王永克
立冬后,气温渐低,为了保持温度,菜农开始在夜间盖保温被进行保温,增强棚室的密闭性,棚内湿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低温高湿型的病害会陆续进入高发期,这些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灰叶斑病和细菌性流胶病。针对这些病害,广大菜农在防病用药时要充分考虑病害类型、植株长势、棚室环境等诸多因素,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主要病害
(一)霜霉病
1.发病特点。霜霉病孢子靠气流和雨水传播,保护地菜农的各种生产活动往往是其主要传染源。适温为16~24 ℃,湿度在85%以上,低于5 ℃或高于30 ℃很少发病。因此,可以营造高温低湿的棚室环境控制该病。
2.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一是在降温幅度不大的前提下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二是换茬时彻底清除落叶、残柱并带出棚外集中处理;三是适当稀植,高畦栽培;四是杜绝雨雪天浇水,晴天浇水并控制浇水次数和水量,浇小水,滴灌最好;五是在晴朗天气的正午密闭棚室2 h,使得上部温度达到44 ℃,但不要超过48 ℃,每7 d进行1次,连续2~3次,以此控制病害。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霜贝尔水剂300~500倍液喷雾,5~7 d喷雾1次,如果发病较重,建议用300倍液,每3 d喷雾1次。每667 m2还可以用霜贝尔70~100 mL加大蒜油15 mL加沃丰素25 mL加有机硅兑水15 kg喷雾,连续2~3次。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或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每667 m2兑水60 kg喷雾,效果也比较好。
(二)灰霉病
1.发病特点。温度20~25 ℃且湿度持续在90%为该病发生的适宜条件,蔬菜在花期最易感染,一般靠气流、浇水和农事操作从蔬菜伤口和衰老的器官侵入。
2.防治技术。防治该病最好时期在苗期、初花期和果实膨大期。预防该病白天要加强通风,创造干燥的棚室小环境,还要注意及时摘除老病叶子和病果。建议使用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有机硅兑水喷雾进行保护,每6 d喷雾1次。
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1000~1500倍液喷雾,每5 d喷雾1次,或用41%聚哎·嘧霉胺水乳剂800倍液,或每667 m2用碧秀丹可溶性粉剂30 g兑水15 kg喷雾,每3~5 d施药1次,或用霉止300~500倍液喷雾,每5~7 d喷施1次。若病情较重,可用霉止300倍液每3 d喷施1次。因此病极易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注意交替用药。
(三)灰叶斑病
1.发病特点。保护地番茄和辣椒易感染此病。该病只侵害叶片,当棚内温度在20~25 ℃且湿度在80%以上,潮湿而又温暖、蔬菜叶片结露时间较长易发病。土壤匮乏肥力,蔬菜生长发育不良较易感染该病。
2.防治技术。防治该病,注意均衡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培育健壮、抗逆能力强的蔬菜植株。
作为预防措施,可用15%的异菌·百菌清烟剂或10%的腐霉利烟剂,每667 m2用250~300 g,熏棚8 h。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发病后,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雾;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每隔7~l0 d喷施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3~4 d喷施1次,共喷2~3次。
(四)细菌性流胶病
1.发病特点。该病在黄瓜上发生较多,病原菌发育适宜温度在2~40 ℃,主要侵害茎秆和瓜条。气温低,出现连续的阴雪天气,光照不足,为了保温不及时放风排湿,棚内湿度大,导致黄瓜长势较弱,抗逆下降,较易诱发該病。导致该病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菜农在进行摘瓜等农事操作时留下伤口,由于温度较低不能很快愈合,病原菌自伤口侵入。带病原菌的作业工具也会因作业而传播到正常蔬菜植株。
2.防治技术。一是播种前用50 ℃左右的温水浸种30 min。或与非瓜类农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二是加强通风排湿,经常清洁棚膜以增强光照;掐须、摘瓜等农事操作最好在晴好天气进行。三是科学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培育蔬菜健株。四是及时治虫,以免其造成伤口。五是在发病初期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6.1%可杀得叁千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每5~7 d喷施1次。可以根据病情适当调整间隔期。
二、冬季低温施药的注意事项
(一)适时施药
低温季节施用农药,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当增加用药量,提高药液浓度,但不能超过“安全用药浓度”的最高用药上限,一般不可超过正常用药量的5%~8%,最好控制在6%左右(即不能发生药害及农产品安全的最佳用药量)。
(二)适当延长安全间隔期
冬季温度较低,农药施用后降解速度相应也较慢,在蔬菜植株内残留时间较其他季节相对较长,所以必须适当延长蔬菜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天数(即安全隔离期)以确保食用安全。正常安全间隔期为7 d,冬季施药建议安全间隔期必须保持在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