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筱青 范吴瑕
乡村,因人而生,因人而盛。
随着现代化加速推进,乡村原生态文化保护一度出现断层危机。如何让优秀的乡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如何重新唤起新老村民对本土历史的珍惜和思索?成都市首批社区美空间——大邑县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有它的答案。
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8.19平方米,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落地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新华社区工作人员黄倩介绍:“社区以‘社区资源+社会资本模式与华侨城联手,将闲置农舍打造成博物馆,展示村子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村子的未来。”
走进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一幅幅有新有旧的照片、一件件反映历史的斑驳老物件、一个个客观记录乡村发展的文字,不自觉地让人发出“人在馆中游,景在眼前生”的感叹。村民曹云凯有空就会来博物馆转一轉,回味自小生活的村子发生的点滴变化,他也常常念叨:“这个馆,留住了我们的生活印记,也让我们对未来日子充满热情。”
如今,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兼具乡土文化、生态美学和生活美学的空间,更成为近距离服务居民的载体。黄倩介绍:“乡村生态博物馆除了展厅,还是集社区治理中心、乡村阅览室和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其中,社区治理中心已经成为南岸美村服务企业、服务居民的重要窗口。”
在新华社区党委副书记曹云锋看来,建好用好博物馆还要长远考虑。为提升博物馆可持续性,社区通过商业化逻辑、市场化手段,采取与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等主体合作的形式,将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并依托南岸美村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曹云锋介绍:“我们还要进一步植入阅读区、休闲品茗区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服务向品质享受、适度付费转变。”
如果说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记录着村子的点滴变化,那么几十公里外的崇州市社区美空间——溪云书院则把乡村文化、古蜀文化、园林景观融入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
坐落在崇州市街子古镇凤栖山下、味江河畔的溪云书院,极具现代感和空间感,山水环绕整座书院,建筑依山势层层跌落,静与动巧妙结合,与入口、围廊和院内水景共成山水合院。
“溪云书院在打造中延续了街子古镇的建筑色彩,在色调上与毗邻的鸾飞凤舞广场石材牌坊相互协调。”环顾四周,溪云书院建设运营方崇州仁恒置地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张南洁说,书院联合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融入了崇州本地“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和川西特色文创产业,将阅读、文化、艺术、时尚、交流和生活融入社区。
远山近水、朴实自然的溪云书院重塑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不少人向往的高品质社区美空间。行走在溪云书院内,10万余册藏书可免费借阅,社区居民和游客还能在此体验茶饮、艺术、手工等多元文化,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等活动。“在溪云书院,随处可见独具乡村文化的文创产品,比如竹编、竹蜻蜓、油纸伞等。”在张南洁看来,书院融入了崇州的非遗文化,尤其是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对产品进行提档升级,让书院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无论是大邑县的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还是崇州市的溪云书院,都因为社区美空间的打造,让乡村之美愈加亮眼,让居民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回溯过去,乡村因历史的积淀而厚重;展望未来,乡村亦会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加熠熠夺目。
(责编/王兆伟)
记者手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尤其是从追求物质富足向精神愉悦转变、从追求住有所居向宜人宜居转变,这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适应现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都市推进社区美空间建设,就是为了主动回应市民多元需求,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供给体系,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社区美空间打造过程中,成都市在融入美学元素,展示社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社区居民情感交流、消费体验,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地域上看,成都市第一批社区美空间中既有中心城区,也有周边县(市)。从类型上看,社区美空间形态各异、特色十足,它可以是特色街区中的一个艺术馆、科创空间里的一个展示厅,也可以是田间地头的一个乡愁馆、闲置空间里的一处咖啡店,更可以是城市开放区域的一个会客厅。任何体现美学运用、带有体验性、兼顾公益性、彰显文化特质的空间,都可以升级打造成为成都社区美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社区美空间建设,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鼓励运用商业化逻辑、市场化手段,促进社会参与,推动社区美空间建设和商业运营充分结合,促进全球文创先进企业、设计院校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以提升项目可持续性,更好地惠及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