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及趋势

2021-04-19 00:01熊艳青徐丹
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大学生就业知识图谱

熊艳青 徐丹

[作者简介]熊艳青(1991—),女,湖南安化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通讯作者]徐丹(1977—),女,湖南汉寿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

[摘要]为直观展现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态势,以2000~2019年CSSCI数据库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展示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布局、热点分布以及研究前沿等基本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主要机构。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就业难、就业指导、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以及双维资本等方面。突现性检测揭示出就业指导、就业难2个渐弱型前沿主题,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人力资本3个最新研究前沿主题。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还存在异域借鉴缺乏有效本土化,多学科、跨机构研究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1)02-0024-08

0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统包统分”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统包统分”就业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再和谐,逐渐暴露出人才配置不合理、学生竞争意识薄弱等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原有模式,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尽管“自主择业”就业模式解决了以往“统包统配”方式中存在的弊端,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矛盾出现,加之就业配套制度并未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突出,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逐渐走热。

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发展,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展望。其中不少学者运用主观经验,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某个或某几个分支问题进行了综述。如陈迎明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梳理了2003~2013年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相关成果[1]。喻名峰等人围绕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影响因素、就业质量、就业诚信、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方面对2001~2011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2]。但是这种依靠主观经验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归纳述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献之间的层次关系,没有揭示各时期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于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消饵以往文献研究偏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问题,减少研究者个人阅读偏好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对结论可靠性造成的影响[3]。部分学者运用该软件对域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述评,如肖国芳等人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运用CiteSpace探寻1997~2015年国际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热点及趋势[4]。徐娟、纪瑞对SSCI数据库2001~2015年287篇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梳理,揭示出四大研究热点[5]。但是目前基于较长时间跨度,运用文献计量工具客观、全面地探寻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及前沿发展的文献还未曾出现。因此,本文拟运用CiteSpace工具并结合二次文献阅读,对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态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布拉雷德文献离散理论认为,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6]。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国内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核心期刊,因此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篇名=大学生就业,时间区间设定为2000~2019年,文献类型=论文进行检索,共获取文献708篇。其中《江苏高教》《中国青年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是刊发大学生就业研究的3个主要平台,发文量依次是52、38、33篇。

本研究将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5.5.R2软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一,分析研究机构外部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力量分布;第二,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呈现大学生就业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布;第三,基于关键词突现率进一步展示热点主题的发展趋势。

2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概况

2.1大学生就业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托,对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7]。图1呈现了2000~2019年大学就业研究领域发文总量排名前20名的机构,共发文226篇,占全部文献总量的31.9%。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排名前五,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机构。通过进一步分析文章署名的二级单位发现,教育学院以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是该领域的核心发文学院。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机构共被引分析发现,发文机构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

2.2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分布

词频共现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方法之一,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通过这种共现次数来测度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特定学科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以及学科结构等[8]。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几率越高,是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为了获得更为详细的数据信息,笔者结合图2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导出了部分高频关键词,其数据指标包括出现频次、中心性、突现率、首次出现年份。其中突现率高的节点代表文献在相应的时间区间里受到了特别关注。

表1中呈现了大学生就业研究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等,由于本研究在选取样本时设定“大学生”“就业”等为关键词,因此“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等这一类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势必较高,但其并无特殊含义,可忽略不计。此外,通过二次阅读相关文献发现,本研究中 “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金融危机”等多与“就业难”文献相关,因此将其进行了合并,最后通过剔除重复无效关键词、合并相近概念,笔者基于关键词知识图谱以及表1,并结合二次阅读,将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归纳为: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就业质量、就业难、双维资本5个方面。

2.2.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00~2019年,“就业能力”出现了64次,中心性为0.29,成为最热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能力模型、培养及提升路径、影响因素等方面。

就业能力是一个“普遍的(ubiquity)”和“富于变化(variegated)”的概念[9,10]。国内部分学者试图循着欧美就业能力概念的演变轨迹来归纳和梳理各方观点,进而明确就业能力本质。如王新俊、孙百才通过梳理国外近30年就业能力概念的发展演变,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指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所需的能力和个人特质,而且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有意义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个人特质和各项能力[11]。龚勋研究团队在梳理国外就业能力要素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进行了本土化挖掘,提出了就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就业人格、准职业形象以及人格兼容度4个维度。也有学者指出,寻求大一统的就业能力定义没有必要也无实现可能,呼吁研究者根据所在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探索、澄清和形成相应层次或类型的权威就业能力定义[12]。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模型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就业能力模型的介绍层面,鲜有基于中国语境下的就业能力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影响力比较高的就业能力模型有杰克逊的就业能力迁移模型(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Incorporating Transfer)、普尔的“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奈特和约克的USEM就业能力模型、福格特的心理—社会结构模型。

在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方面,专业设置、师资水平、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指导、学生个体经历(如兼职、社会实践等)等方面深受研究者們的关注。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提出从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精细化就业能力5个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3]。有学者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建议高校就业教育应从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4个方面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4]。也有学者针对就业能力的相应维度,提出相关建议[15]。

2.2.2就业质量

全球化冲击下,一国的收入分配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就业处境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传统的劳动统计指标无法反映出这种变化,就业质量成为了对“就业率”指标的补充而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该领域主要涉及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影响因素3个方面。

由于研究者选取的角度以及方法存在差异,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秦建国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8个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构建了四大维度,包含14个二级指标,但该研究并未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16]。张抗私、王雪青采用层次分析法,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构建了5个维度(即工资与福利、职业发展、就业条件、就业稳定性和劳动关系),包含15个二级指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分别从学位层次与单位性质的角度出发,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组间比较[17]。吴新中利用德尔斐法,从政府、毕业生、社会3个层面,设计了六大维度(就业机会、就业结构、工作条件、职业发展、毕业生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17个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18]。

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主要通过评价标准测量来进行。李善乐采用全国范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数据,基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评价[19]。与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相比,基于一所院校或一定区域抑或某一类型亚群体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的成果更为丰富。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性别、政治面貌、学科背景以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的非专业素质、情绪智力,以及经济资助、高校实践教学、扩招政策等非个人层面的变量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2.3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热点领域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有关。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不同亚群体(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贫困大学生、体育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等)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以及就业指导模式的发展与变革。(2)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措施应对研究。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体现在就业指导理论研究薄弱,缺失本土化的理论研究;指导体系不完善,缺失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就业指导方式及内容单一;就业指导组织面临模式行政化、组织结构分散化、组织过程断层化等问题等[20]。(3)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涉及就业指导课程价值与定位、存在的问题、课程效果评价、教学改革建议等;(4)国外就业指导经验的介绍与比较。在国外就业指导研究中,美国、英国、德国的就业指导经验备受研究者关注。从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外比较多集中在就业指导理念、内容、方法、师资队伍构成、专业化程度和机构建设等方面。

2.2.4就业难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难的原因剖析、对策以及大学生亚群体就业难3个方面。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赖德胜、田永坡以扩展的工作搜寻模型为框架,认为就业难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的[21]。丁志帆、孔存玉从供给—需求框架出发,梳理总结了各家观点,包括:“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说”“高等教育体制滞后说”“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说”“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说”、“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说”等[22]。张宝贵通过构建大学毕业生需求系统分析框架,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创新型知识生产能力的培养不足[23]。彭拥军、姜婷婷则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认为就业难是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未达成共识[24]。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薛庆国认为深化专业设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可通过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机制实现深化改革[25]。黎大志和姜新生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高校及个人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就业难的可行之策[26]。

大学生亚群体就业难的对象包括女大学生、贫困学生、高职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中专毕业生等,其中女大学生最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2.2.5双维资本

双维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这一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指标操作化、不同资本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及就业结果的影响,以及双维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比较研究3个方面。

关于人力资本的可操作化,研究者多基于人力资本的定义进行指标选取。如钟云华基于舒尔茨对于人力资本的定义,将其操作化为:学历、专业、学习成绩、英语过级、工作经验、个人能力6个方面[27]。苏丽锋、孟大虎选取涵盖的指标更为广泛,除了上文提到的指标外,还包括奖学金、党员、学生干部、兼职经历、各种证书[28]。

社会资本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9]。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孟大虎团队基于已有研究,将其概括为3种路径:第一种是基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衡量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常用的指标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父母的职业地位、家庭所在地等。第二种是对社会资本的拥有量进行测量,主要使用家庭或个人社会关系数量、规模等作为代理变量。第三种路径是对社会资本的利用情况直接测量[29]。不同资本类型以及同一种资本类型的不同衡量指标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孟大虎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两者在大学生就业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角色的分量轻重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目前有“互补说”和“替代说”两种观点,但两者孰轻孰重,以及两者的关系到底是“互补”还是“替代”需要视情况而定。

2.3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前沿领域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的前沿可以通过关键词突现率来测定,其中突现词指特定时间内出现频率较高的词[30]。基于21世纪以来CSSCI数据库中刊载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关键词的突现率,以及突现率关键词引用历史(citation history)走向,结合二次文献阅读,发现两类前沿主题:渐弱型研究前沿以及最新研究前沿。

2.3.1渐弱型研究前沿

渐弱型研究前沿指研究趋势在整体上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减少弱化倾向的主题。根据样本文献和文献关键词突现率,本文共挖掘出就业研究中的2个渐弱型主题,即就业指导、就业难。

如图3所示,2004年之前,CSSCI收录包含“就业指导”关键词的文献为14篇,2005~2009年维持在每年3篇的发文量。但是2011年以后,包含该关键词的文献处于0篇的状态,说明研究者对就业指导主题的关注日益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域外就业指导经验借鉴、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上。2005年开始,有关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及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出路、相关的对策等方面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有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在2011年才出现。

相较于“就业指导”主题,包含“就业难”关键词的文献在CSSCI数据库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受关注的时间仅集中在2011~2012年(图4所示)。这段时期“就业难”矛盾突出与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的负面影响有关。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特殊事件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启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该计划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V”型反转,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该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的范围有限。相反,该计划的负面影响在后续几年逐渐凸显,尤其从2011年开始,通货膨胀、成本攀升等負面影响导致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一时间,就业难话题备受关注[31]。

2.3.2最新研究前沿

最新研究前沿是指研究主题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且该主题的研究趋势随时间的推动在整体上仍保持热度。本研究共发现3个最新研究前沿,分别是就业质量、人力资本以及就业能力。

与“就业质量”关键词相关的文献在CSSCI数据库中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2009年(图5所示)。结合引用历史以及二次文献阅读发现:2009~2013年间,研究集中在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方面,相关因素包括社会资本、情绪智力、性别因素等。2014年是21世纪以来就业质量主题研究最活跃的一年。不过,研究的议题仍集中在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方面,新的因素包括就业价值观、就业匹配、就业能力等方面。直到2015年起,有关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人力资本”相关文献从2007年开始在CSSCI数据库中陆续出现,尽管出现了波动的趋势,但发文量平均每年维持在3篇左右,说明该领域一直以来颇受研究者关注(图6所示)。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方面。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盛行,2009年开始,社会资本开始引入就业领域。关于双维资本关系探讨的研究则从2012年开始出现。

“就业能力”首次出现的时间更早,在2004就已出现,且在本文选取的时间段内,出现了5个小山峰(如图7所示),通过二次阅读发现,在第一个小山峰阶段,研究集中于就业能力与就业指导的关系、就业能力与就业素质的关联,且这一时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域外就业能力经验借鉴、我国当前就业能力现状与问题、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是第二个小山峰集中研究的议题。2013年,不同亚群体就业能力的状况以及培养路径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最后两个小山峰研究主题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如关注就业能力模型与研究工具的开发、就业能力结构及内部关系的探讨。

3总结与展望

基于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分析、突现词探测等维度对CSSCI数据库2000~2019年刊载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机构。研究热点聚焦于就业难、就业指导、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指导、就业难属于渐弱型研究前沿,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人力资本属于最新研究前沿。未来研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跨越学科地域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尽管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受到了诸多研究机构青睐,但机构之间尚未形成合作关系,研究的二级院校也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院以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跨学科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集合不同学科视阈力量开展集成性研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与根治。未来研究应鼓励跨学科、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术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整体实力。

第二,重视域外经验本土化根植,构建更具中国本土化的就业理论。研究表明学界借鉴异域经验时,缺乏有效本土化问题突出,如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模型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就业能力模型的介绍层面,鲜有基于中国语境下的就业能力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应当承认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共性,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大学生就业领域势必存在差异。此外,对于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而言,国内学者还停留在“跟踪、引入、套用”国外理论的阶段。不可否认,历史悠久、日趋科学化的西方就业理论引领和发展了大学生就业实践,推动了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然而,随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特征的转变,此时我国所需要的就业理论不能仅仅是“普适性”的,更需要“本土情境指向性”的。因此基于我国的实践经验提炼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理论是后续研究值得着力的方面。

第三,丰富研究范式,扩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范式层面,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两种范式上,在研究方法层面,单一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上述特点导致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度及推广范围大打折扣。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尝试从不同的研究范式出发(如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等),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较为强大,但本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首先,CiteSpace对文本数据格式的要求比较高,目前仅能对论文形式的文献进行分析,其它诸如书籍、书评、书信、新闻等形式的文献无法被纳入分析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时间范围上,笔者只选取了2000~2019年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热点问题的归纳。后续研究将扩展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选择范围,延长分析样本的年限。

参考文献

[1] 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2]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3] 胡咏梅,李佳哲.21世纪以来国内及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基于《教育与经济》与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的知识图谱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8,(4):77-87.

[4] 肖国芳,彭术连,倪邦辉.基于WOS的国际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热点、趋势与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93-97.

[5] 徐娟,纪瑞.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10种高等教育类SSCI来源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58-65.

[6] 張佳.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教师教育领域八种权威SS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2):29-36.

[7] 孙婧,张蕴甜. 我国大学课程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8(11):79-85.

[8]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00.

[9] FUGATE,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1):14-38.

[10] MCQUAID R W,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Urban Studies, 2005(2):197-219.

[11] 王新俊.孙百才.近30年来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教育与经济,2018(5):57-64.

[12] 谢义忠,陈静,朱林.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3(3):517-529.

[13] 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5):82-85.

[14] 沈晓梅.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0-93.

[15] 龚勋.蔡太生.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构与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8(1):91-94.

[16]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17] 张抗私.王雪青.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从数量观念到质量管理——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6(1):36-45.

[18] 吳新中.大学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7(22):68-71.

[19] 李善乐.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7(2):30-39.

[20] 李燕.挑战与应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组织重构[J].江苏高教,2012(4):93-95.

[21] 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22] 丁志帆、孔存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剖析与破解之道——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8(2):54-61.

[23] 张宝贵.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匹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解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7(5):64-70.

[24] 彭拥军.姜婷婷.悖论性利益诉求: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10(4):89-93.

[25] 薛庆国.构建高校大就业工作格局,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7):6-7.

[26] 黎大志.姜新生.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5):77-80.

[27] 钟云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J].高教探索,2011(3):140-146.

[28] 苏丽锋,孟大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2):27-33.

[29] 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1):86-90.

[30] 王恩军.李如密.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十年: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6(5):71-79.

[31] 王玉霞.张斌彬.四万亿投资拉动就业效果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11(2):74-77.

AbstractIn order to intuitively show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 China,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of CSSCI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19,the knowledge map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search field was drawn by use of cite space software.Through th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p,this paper show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main research force layout,hot spots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frontier in the employment research field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Nanjing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of employment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search focuses on employment difficulties,employment guidance,employment ability,employment quality and dual-dimensional capital.The emergence test revealed two weakening frontier theme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y,and three new frontier themes of employment capacity,employment quality and human capital.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such as the lack of effective localization,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institutional research.

Keywords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knowledge graph;visual analysis

[责任编辑刘冰]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大学生就业知识图谱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