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扬 廖志晓
在很多人眼中,肾病似乎很遥远,和自己没关系。但事实上,不少尿毒症患者是在常规检查中被发现血肌酐升高,相当于首次就诊就被诊断为终末期肾病。如果这些患者能够早一些关注肾脏健康,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2021年2月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名为《1990-2017 年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域慢性肾脏病负担: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的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全球共有6.975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平均患病率为9.1%。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之中就有1个人是慢性肾脏病患者。
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它通过滤过血液、生成原尿,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肾脏每天滤过和清洁大约200升的血液——数量相当于10桶20升的饮用水。此外,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通过合成并释放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胆骨化醇,参与血压调节、红细胞生成和骨骼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然而,当疾病发展到中晚期的时候,发生各种并发症和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高。若出现以下症状,您应该高度重视,尽快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1.水肿:肾性水肿最常见的两个部位是眼睑、颜面部水肿,双踝、下肢水肿。水肿的特点是晨起出现,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2.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所以,经常测量血压十分有必要。
3.尿液异常:尿中含有大量白蛋白时会出现泡沫尿。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患者会出现血尿。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疾病患者会出现排尿疼痛或者困难。肾小管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4.贫血:肾性贫血患者可以表现为面色萎黄、眼结膜苍白、唇甲苍白、无光泽。
5.其他症状:比较常见的还有疲劳乏力、腰背部酸痛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要想早点知道肾脏是否有问题,关键是要定期规律体检,做好相关检查。
1.尿常规。尿常规是各级医院筛查慢性肾脏病的首选方法。尿常规主要包括尿白蛋白、尿葡萄糖、尿胆红素、白细胞和红细胞等指标。比如,尿白蛋白阳性可能提示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明显增多一般提示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比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其他尿液检查。由于尿常规是取一天中随机留取的一段尿液进行检查,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所以,完善其他尿液检查很有必要。比如,尿白蛋白持续阳性的患者,应该进一步完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健康成人24小时尿白蛋白的量应该少于80±24毫克。当泌尿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尿白蛋白持续超过l50毫克/24小时,称为病理性蛋白尿。而病理性蛋白尿则是诊断肾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3.肾功能检查。通过血肌酐、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最有用的信息。血肌酐上升提示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注意的是,血肌酐的灵敏度比较低——肾脏轻度受损的时候,血肌酐是正常的。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约一半的时候,血清肌酐才会上升。所以,因血肌酐正常而认为自己没有肾脏疾病,是一个认识误区。另外一个指标是敏感度比较高的胱抑素C,它能检测出1期和2期肾脏病。比如,肾小球滤过率正常但是肾小管功能异常可以使胱抑素C浓度明显增加。临床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主要用来评估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肾脏病进展的情况。
4.泌尿系统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肾脏病病因的相关信息。比如,泌尿系统彩超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多囊肾、肾积水、肾结石、肾占位等病变。
一般来说,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以及泌尿系统彩超就可以发现大部分肾脏问题。建议:正常人群,无论有无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应该每年进行1~2次尿常规、肾功能检查。慢性肾脏病高风险人群,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高龄(>65岁)、肥胖、肾脏疾病家族史、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建议每3~6 个月进行1次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已经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建议每1~3个月到医院检查1次。
1.低盐、低脂、低嘌呤、优质低蛋白饮食,戒煙限酒,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及情绪紧张,适量饮水,不憋尿。
2.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若有高血压,按要求每天使用降压药。若有糖尿病,保持正常血糖。控制好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3.合理用药,不乱用、滥用药物。避免或者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如果需要长期服药,建议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