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清,陈荣敏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盐城 224000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氧、 缺血而出现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1],中老年人群多发,以胸痛、发热、出汗、乏力、猝死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2]。临床常用治疗方式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其对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显著[3]。但由于介入治疗易增加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尤其是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以,给予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后抗凝治疗,对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替罗非班作为非肽类血小板受体拮抗剂的一种,既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又对患者心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为探讨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治疗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该文从该科室2015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便利抽取38例患者,除给予介入治疗外,还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现报道如下。
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便利抽取7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常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8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患者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75~85岁,平均年龄(79.66±2.37)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53±1.14)年;按心功能分级分,Ⅱ25例、Ⅲ级1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76~87岁,平均年龄(79.57±2.45)岁;病程1.5~6年,平均病程(3.35±0.92)年;按心功能分级分,Ⅱ级23例、Ⅲ级1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对比。患者与家属已认真签署完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均超过75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CTA等常规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临床治疗依从性较高;以往无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禁忌证患者。排除标准:以往存在脑出血事件患者;近期存在活动性出血、活动性溃疡及颅内肿瘤患者。
对照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前,口服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片/盒)300 mg,1次/d,每4小时静脉注射100 U/kg肝素(国药准字H20153092;0.4 mL∶4 100 IU),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61022718;规格:25 mg;24片×4板),1次/d。手术结束,嘱咐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呲格雷,剂量分别为100 mg与75 mg,1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术前10~30 min,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90328;规格:12.5 g)5μg/kg,注射时间为3 min,随后静脉滴注36h,滴注速度为0.15μg/(kg·min),1个月为1个疗程。
经3个月的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后无复流、胸痛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两组2 d、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血量情况。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各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发生状况对比[n(%)]
观察组2 d、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发生出血5例,低于对照组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对比[n(%)]
随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给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带来重大改变。受饮食结构逐渐改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等因素影响,冠心病患病人数近年来正逐渐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利用心导管技术对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达到改善患者心肌灌注的一种治疗方法[5]。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PCI),患者无复流现象发生率较高。据临床经验可知,无复流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灌注患者,而无复流患者的左心室重塑、心律失常等症状发生风险更高[6-7]。
冠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的动脉血栓,最关键是血小板激活、黏附与聚集[8]。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为降低患者术后支架血栓发生风险,应重视抗血小板聚集问题。低分子肝素属于一种常用的抗凝血类药物,同时,也是辅助溶栓类药物,对预防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效果显著[9]。基于低分子肝素的抗凝血性,为确保患者术中抗血栓效果,在术中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但不同患者因自身体质不同,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其所产生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因低分子肝素的介入,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不仅耽误了临床治疗时间,还增加了手术风险[10]。
近年来,随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替罗非班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常规治疗,将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不仅有效提升了临床治疗有效率,还充分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与术后痛感[11]。
替罗非班对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替罗非班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其不仅对患者体内冠脉所形成的血栓具有拮抗作用,还对患者体内冠脉微血管灌注情况具有改善效果。该文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无复流2例(5.26%)、胸痛1例(2.63%)、再次血运重建1例(2.63%)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闭塞,当血流中断后再开通,心肌组织难以进行灌注,导致血管前向血流运行缓慢或丧失的一种情况,可引发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及左心室重塑等问题。为减少上述问题发生,将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可通过改善患者冠脉未学过灌注状态,减少缺血心肌细胞坏死情况,从而达到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保护;此外,替罗非班可有效阻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纤维蛋白院的结合,不仅对血小板凝聚具有抑制作用,还能发挥其抗血栓作用。上述结果与刘一鸣等[12]的研究结果“观察组胸痛、无复流、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5.26%、2.63%、2.63%,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相符合。
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观察组2 d、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接受介入治疗,其对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具有一定损伤,术后内皮损伤程度通常与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存在一定关联。为减少患者术后内皮损伤,减少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是十分关键的。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显著,有效减少了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
观察组出血患者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属于一种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替罗非班在完成患者冠脉微血管灌注后,可有效降低患者缺血心肌细胞坏死发生风险。上述结果这与李姗等[13]的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30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6.25%,低于参照组的20.83%(P<0.05);研究组发生轻度出血患者8例(16.67%),低于参照组的20例(4.17%)(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应用介入治疗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急速恶化,减少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数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