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杨丰鹤,高炜
北京市仁和医院呼吸科,北京 102600
肺动脉高压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是一种高发的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肺功能障碍,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均已下降,其通气功能和肺功能均已逐渐衰退,当出现换气功能障碍时极易导致患者引发多种并发症,缺氧就是其中一种,而长期伴有气道炎症和缺氧状态,因此会导致患者出现肺动脉压异常现象发生,若患者得不到良好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并发症,从而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1]。所以,加强对老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为患者探寻一种最佳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确保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关键[2]。为此,该文对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老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治疗,将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详细分析对比了最终两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该文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选取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男女患者22例、18例;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0±5.1)岁。对照组男女患者各为21例、19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1.5±5.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该次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和家属均详细了解该次治疗内容及意义,自愿签署该次研究知情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能积极配合完成所有治疗流程。排除标准:排除智力及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肾脏疾病患者;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实施吸氧、抗感染、解痉、祛痰镇咳、平喘及营养支持等对症临床常规治疗;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于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连接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以6~8 L/min通气量、20次/min的呼吸频率、6~8 mL/kg潮气量以及1.5∶1呼/吸比例,40%~50%的吸入氧气浓度,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氧气通气,PEEP值为起始196~392 Pa,逐渐增加至588~980 Pa;观察组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各项指标参数同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FEV1/FVC、PEF)指标、肺动脉压(PASP)及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情况进行记录对比。同时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比。
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均改善较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较小或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得到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mmHg]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mmHg]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组别46.8±1.5 46.5±1.4 0.925>0.05 87.6±4.5 69.8±2.8 21.241<0.05 68.5±3.4 68.6±3.5 0.130>0.05 45.2±1.1 55.3±1.5 34.341<0.05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及肺动脉压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及肺动脉压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及肺动脉压指标对比(±s)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组别69.4±2.2 69.5±2.3 0.199>0.05 88.2±3.8 72.6±2.9 20.640<0.05 4.3±0.4 4.2±0.5 0.988>0.05 5.9±1.2 5.1±0.9 3.373<0.05 65.5±5.6 65.6±5.7 0.079>0.05 42.9±3.2 54.2±4.6 12.754<0.05 FEV1(%)治疗前 治疗后PEF(L/s)治疗前 治疗后PASP(cmH2O)治疗前 治疗后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95.0%与对照组指标的80.0%相比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结果仅为5.0%,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了20.0%,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肺动脉高压又称肺高压,该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长期缺氧以及气道炎症反应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3],由于患者长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易导致肺动脉损伤,而引发肺动脉压升高,若肺动脉高压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急性加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若控制不佳,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右心衰竭等危险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4-5]。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针对各类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常采取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可帮助患者尽早改善通气功能[6]。以往临床采取的传统有创机械通气,虽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有创通气所采取的气管插管会增加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因此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7-10]表明,对老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通过无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的胸内压,减少体循环静脉回流,从而改善患者心脏前负荷和肺淤血现象,使患者的低氧血症得到及时纠正,改善肺水肿症状;在黄志成等[7]相关学者研究中表明,观察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97.48±2.28)mmHg显著升高,其结果与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92.35±1.53)mmHg比较存在明显优势(t=10.916,P<0.05);这与该次研究结果比较符合,通过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87.6±4.5)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5.2±1.1)mmHg、肺功能FEV1/FVC(88.2±3.8)%、PEF(5.9±1.2)L/s指标及肺动脉压(PASP)(42.9±3.2)cmH2O与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的对照组患者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69.8±2.8)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3±1.5)mmHg、肺功能FEV1/FVC(72.6±2.9)%、PEF(5.1±0.9)L/s指标及肺动脉压(PASP)(54.2±4.6)cmH2O数据比较存在显著优势,且观察组患者最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0%,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与对照组指标的80.0%和20.0%存在显著优势(P<0.05)。
综上所述,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但由于该次的分析数据依然有限,所以还望广大专家与学者对老年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再做深入的研究讨论,通过多方研究帮助患者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疾病能够得到尽早治愈,从而减少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