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弛,袁淑珍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湖南 常德 415000)
断脐时间是近年来临床产科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新生儿脐带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过早切断脐带,会中断从产妇到胎儿的生理性胎盘输血过程,导致新生儿血容量水平严重不足,进而导致贫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阻塞新生儿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从而导致脑损伤。如果脐带被切断得太晚,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将显著升高,发生病理性炭疽病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1]。分娩中,新生儿脐带切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血液供应。传统的脐带切断方法是在胎儿分娩后10 s内切断脐带。这种断脐术可使新生儿的血供减少约60~100 ml,进而增加血容量不足的风险,甚至可能影响新生儿的预后。脐带切断时间与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密切相关。然而,目前还没有标准的脐带切断时间规范,脐带切断时间在业内仍存在争议。早期切断脐带会影响胎儿呼吸和营养血液供应,严重者会导致脑损伤。本研究入组本院科室的产妇共1 008例,根据断脐的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的新生儿常规在10 s内断脐,观察组新生儿推迟在120 s后断脐。比较两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产后1周新生儿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贫血发生率,探索了延迟断脐与常规断脐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产妇共1 008例,入组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根据断脐的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初产妇和经产妇各有300例和204例,年龄21~36岁,平均(28.21±2.13)岁。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观察组初产妇和经产妇各有302例和202例,年龄21~35岁,平均(28.89±2.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产妇常规在10 s内断脐。胎儿娩出10 s内,采用弯血管钳夹在胎儿距脐轮1 cm的部位,将脐带剪断。剪断后,对于脐带的残端采用5%浓度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对新生儿脐带根部采用双气门芯套常规套住,给予脐部包扎无菌纱布。
观察组实施延迟断脐法:胎儿娩出后,常规进行胎儿的保暖,对脐带搏动的情况进行观察,在脐带搏动完全停止之后进行断脐(120 s),用两把止血钳,保持止血钳距离在2~3 cm之间,在保留4 cm脐带左右的部位剪断脐带。常规对脐带进行消毒,并消毒脐轮以及周围的皮肤。剪断后,对于脐带的残端采用5%浓度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对新生儿脐带根部采用双气门芯套常规套住,给予脐部包扎无菌纱布。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产后1周新生儿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贫血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两独立样本实施Pearsonχ2统计,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产后1周新生儿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而产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贫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半个月新生儿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产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贫血发生率比较[例(%)]
新生儿脐带断端是新生儿出生后的主要伤口,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护士需要合理的护理,预防新生儿脐带感染。对于产后胎儿,如果过早进行脐带切割术,脐血管内收缩没有完全发生,伤口处于不均匀状态,或者有小的绒毛膜残留,处于湿态或少量分泌物,甚至可能伴有脐带脉轮红,出血感染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二次彻底修剪脐带。然而,修剪过程中的操作相对困难。此外,如果过早切断脐带,会中断产妇对胎儿的生理胎盘输血过程,导致新生儿血容量水平严重不足,进而导致贫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阻塞新生儿脑组织的供血供氧,造成脑损伤。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断脐带可以让更多的脐带血充分进入新生儿体内,更多的干细胞可以转移到新生儿体内。这类干细胞的大量传输可以充分保障新生儿脑组织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发育,使其发育更快。延迟脐带切断术可以使大多数新生儿比早产儿获得更多的干细胞[2]。
推迟脐部结扎也可以降低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包括肺炎、慢性肺病和眼病。
脐带作为产妇与胎儿之间的联系通道,对胎儿的作用主要包括排泄代谢物、获取营养等。断脐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常规的脐带切断法多于分娩后10 s内的胎儿脐带切断法。这种切断肚脐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量的增加。延迟断脐法要求医护人员在胎儿分娩后脐带搏动消失时切断胎儿脐带。
对新生儿而言,延迟断脐术的优势主要包括:①维持新生儿血流动力学平衡:脐带是新生儿与产妇进行营养交换的主要渠道。在剖宫产术中,采用延迟脐部切断术可以充分维持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平衡,提高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指数。②维持脑血流平衡:延迟断脐术可以维持新生儿脑血流的血氧饱和度,减少脑损伤的发生。③提高新生儿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延迟断脐法有助于保持新生儿每搏输出量和上腔静脉血流量相对恒定,使新生儿尽快适应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改变[3-4]。
脐带是母儿之间基本的物质交换和营养代谢通道,影响着胎儿的实际生长发育。通常,分娩后需要拔除脐带,但如果治疗不当,中断的脐带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导致脐带出血和感染[5-6]。临床经验证实,新生儿脐带内有一条静脉和两条动脉,血管外有充足的明胶。如果脐带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脐带残端的正常脱落。严重时,在实际脱落过程中还会造成收缩困难、残留脓性分泌物或带血分泌物。在脐带血的分泌物中,富含有机物,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炎性反应症状。基于这一认识,处理好新生儿脐带,预防脐带感染的关键是尽早使脐带残端脱落[7-8]。延迟性脐带切断法提倡延迟120 s断脐,可保证脐带血管残血完全排空。因此,切断脐带后,新生儿脐带创面出血较少,干燥度明显改善,结痂时间更快,有利于脐带血管快速闭合,不会形成炎性分泌物,最终,新生儿脐带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新生儿延期断脐术干预可使脐带残端快速脱落,促进脐带血管闭合,减少创面出血量,不易形成炎性分泌物[9-10]。
本研究的成果中显示,观察组脐血的出血量、产后胎盘残余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而产后1周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半个月新生儿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1周新生儿的脐血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半个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延迟断脐与常规断脐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其中,延迟断脐可更好地减少脐血出血和更好地维持血红蛋白稳定,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