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末成
(当阳长板坡医院泌尿外科,湖北 宜昌 444100)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此类病患,但随着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随之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取舍仍存一定争议[1]。基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对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今后临床合理取舍此病手术方案提供有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88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组44例患者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4~72岁,平均(53.21±1.08)岁,发病部位:左侧23例,右侧21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3~74岁,平均(53.24±1.10)岁,发病部位:左侧24例,右侧20例。两组一般资料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经皮肾镜:研究组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①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行截石位,将5-6F输尿管导管插入并有效固定;②协助患者行俯卧位并维持低拱形状态,利用C型臂X线机及超声引导下穿刺肾下盏或肾中盏,观察流出尿液表示穿刺成功;③行筋膜扩张器扩张后利用肾镜明确结石位置,钬激光碎石并利用灌注冲洗方式将结石排出;④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
1.2.2输尿管镜:对照组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常规全身麻醉并协助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外口将输尿管镜置入,放入导丝并利用侧入法进镜,观察结石位置并行钬激光碎石,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
1.3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一次碎石成功率、术后3 d结石清除率等指标;②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一次碎石成功率、术后3 d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例(%)]
2.2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机体内结石可长期与输尿管上段嵌顿并导致其上方输尿管扩张,下方输尿管则易引发扭曲、息肉形成等异常情况,肾积水、感染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注意[2]。目前随着微创技术长足发展,针对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以输尿管镜、经皮肾镜为主,但二者的实际应用价值仍有待证实[3]。
本文经分组研究后可知,应用经皮肾镜手术治疗的研究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一期碎石清除率、术后3 d结石清除率均高于行输尿管镜手术的对照组,但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长,此结论与国内外研究结果[4]相符。分析原因为:①由于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结构位置特殊,加之不同患者间结石形态存在差异性,因而实施输尿管镜手术时常因输尿管中下段扭曲增加操作难度,此外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可能导致其上方输尿管呈扩张状态,碎石处理过程中结石可能由于灌注液、碎石杆作用下移至肾脏造成碎石失败;②输尿管镜手术碎石后无法将结石取净,需留置双“J”管自行排出碎石,提示此法术后结石清除率并不理想;③经皮肾镜手术在对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进行处理时,由于远端输尿管直径小于近端,术中结石移动几率低,其碎石效果得以有效保障;④经皮肾镜手术在术中即可对碎石行灌注冲出,因此术后结石清除率较高;⑤输尿管镜手术对机体损伤程度小于经皮肾镜,因此更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健康,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此外应注意的是,虽然本文存在纳入样本容量少等客观因素导致研究过程中未见两组严重并发症情况,但由于经皮肾镜手术对机体损伤程度重,围术期大出血、感染性休克、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其安全性需引起广大医务人员足够重视[5]。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对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各有利弊,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后合理取舍手术方案,值得今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