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04-19 02:53张俊毅闫文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民体系体育

张俊毅,闫文伟

(1.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谋篇布局。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必须全方位确保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让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惠及各类人群,特别是要保障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稳定获取健康资源的能力,保证每个人的体育权益。 当前,由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致使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容易遭到忽视。 十九大报告提出“弱有所扶”,这一方针为新时代关心和帮扶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指明了方向[1]。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系统,将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的全民健身体系中,更全面地补齐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短板”,完善服务全民的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朱海莲通过分析制约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现实困境,指出现阶段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应构建政策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技术支持,最终实现自我支持的支持网络[2]。 宦达、钟华从国家政策、体育文化宣传、体育设施、体育保障、个人关系网五个方面对苏州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微观细化,丰富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路径来源,加强体育健身设施配置的针对性,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个人支持网的改进对策[3]。目前,关于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缺少对社会支持实践操作性方面的研究,这种局限性会影响到社会支持实施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区域内部发展存在着多层次的不平衡状态,探讨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保障他们的体育健身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一)关爱弱势群体身体健康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提高人民身心健康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对弱势群体予以特别关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维护体育公众利益的问题上,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拥有权利与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保障弱势群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弱势群体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他们的体育权益既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权利。 健全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 推进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是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 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转向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施。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这为推进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4]。弱势群体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他们的体育健身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全民健身战略落实的成效。完善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对促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全民族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完善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5]。 要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让体育真正实现民生健康价值。 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发展,提高体育健身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弱势群体对幸福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社会支持体系作为小康社会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一) 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缺乏应有的重视

体育健身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需求。 但体育法规政策在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工作实践中尚未得到真正落实,弱势群体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或者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没有得到公平的体育健身机会[6]。 城市弱势群体生活居住的地方体育设施较少,不能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 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导致城市弱势群获得体育信息的渠道不畅,难以形成自觉的体育健身意识,加之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指导,致使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工作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政府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的缺位,是造成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 社会方面缺乏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支持关爱

支持关爱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平等、参与、共享、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全民健身战略所提倡和实现的目标。 社会关系网络小、自我心理封闭、与市民群体日渐疏离等问题缩减了弱势群体生活的空间,导致弱势群体对融入城市社会产生距离感。当前,社会方面缺乏对弱势群体健康的关注,没有全面保护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 没有从体育文化、体育资源、爱心服务等方面为社会性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关怀环境,帮助弱势群体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正确“充电”以及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缺乏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关爱,造成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下降,已成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相关体育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体育法规制度,对保护弱势群体的体育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维护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保障弱势群体体育权益的空白点很多,且责权不够明晰,造成弱势群体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被侵权时缺乏可依据的法规。 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体育权利也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概念,所以他们的体育权利经常受到严重的侵害,表现为体育资源的不均衡、体育权利的不平等、体育诉求得不到回应[7]。 同时,体育法规制度从普遍意义上无差别地保障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实际差异,以致体育工作实践中无法充分享受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

(四)城市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健身意识是健身活动开展的前提。城市弱势群体由于健康观念滞后,对参与体育健身的理解也不科学,认为“工作劳动等同于体育健身”“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体育认知意识的偏颇,致使很多人没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目前,全民健身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也对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弱势群体的居住区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狭小,身边也缺乏完善的场地设施,没有办法就近进行体育健身。 同时,在体育健身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不能选择合适的健身项目和健身方法,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运动习惯的养成,也削弱了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三、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想

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参与者,这四方支持主体应该分工明确、相互沟通、各司其职,通过各自的职能行为提供给弱势群体全方位、多元化、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

图1 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系统

(一)政府支持方面

政府是实施支持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工作的主导者,在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系统中发挥引领作用。 首先,政府要在执政理念上提高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问题的重视,制定好全面的、细致的法规政策,提供分类的、操作性强的、有资源保障的社会支持, 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权益的维护[8]。其次, 要提高对弱势群体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的需要。 再次,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对城市弱势群体开展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国家体育政策和科学健身文化宣传,积极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功能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人人崇尚运动的社会新风尚。

(二)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支持方面

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是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工作支持体系的具体实施者,其参与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化,可有效促进政府和基层群体的沟通与合作。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中的责任主要有:一是体育资源的支持,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体育资源,扩大社会体育资源免费服务大众的覆盖面,并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服务需求做出多样化的应变回应。二是多渠道多样化地对弱势群体体育骨干进行技能培训,推广有利于不同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项目,满足弱势群体对科学健身指导以及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多元化需求。三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弱势人群体验参与体育健身收获健康的快乐。

(三)社区支持方面

社区是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进行支持帮扶的主阵地,社区对引导和动员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很大优势,更能发挥服务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区方面的支持方式包括场地支持、器材设施支持、健身组织吸纳支持和宣传引导支持。具体支持有:一是争取社区附近的机关、企业、事业、学校等部门的体育资源,免费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提供锻炼场地和设施; 二是组织和动员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健身组织接纳弱势群体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创造随时随地可加入的健身锻炼环境, 并在健身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增强他们锻炼的自觉性, 提升交流互动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健身引导, 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 积极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 形成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 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四)家庭支持方面

家庭成员支持是最直接、 最有效的支持方式。家庭是弱势群体树立体育健身意识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理应肩负起对弱势个体体育健身的监管、帮扶、保护的责任。 家庭成员的支持方式包括行为支持、精神支持和陪伴支持,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弱势个体建立自己的体育社交圈,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健身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家庭、亲人、朋友的关爱与温暖,从而对生活产生自信心,促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康复。 让他们在享受体育魅力带来快乐的同时促进了身心健康,增强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达到了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目的,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推动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维护弱势群体体育权益

在完善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中,政府是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的供给主体。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优先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以“全民体育观”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 合力推进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健身组织网络、健身活动、体育信息供给等,使其就近享受到“亲民、利民、便民”的体育服务,得到更多的体育服务实惠[9](P32-35)。 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数量、质量,扩大覆盖面,加强服务的均等化,维护弱势群体体育权益。

(二)践行“共享体育”的发展模式,优化提升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

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应践行“共享体育”的发展模式,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共享, 创新群众体育发展新模式,提升弱势群体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率[10]。 通过运用“体育+互联网”等大数据手段共享健身活动服务信息,助推体育服务民生的质量和成效。 全民体育,全民共享,体现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关怀帮助和带领,真正做到了“先动带动后动”。在目前体育资源不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排斥,在全民体育成果共享中不忽视,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体育权力平等的价值追求,为弱势群体共享健康幸福的小康生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三) 完善支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政策法规,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规范化

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涉及到政府、体育、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应当就支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进行全方位、 立体化、分类化的法律体系规划,解决某些法规彼此不相协调甚至冲突的问题, 以增强政策法规支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确立社会力量在参与支持弱势群体体育工作中的地位、职能、支持方式、内容,明确其具体权利和义务, 为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供法律依据, 强化支持效果, 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规范化。

(四)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增强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

体育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该拥有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养成持续、自觉、规律化的运动健身习惯。 政府、体育部门、各社会组织、社区等应以弱势群体为重点人群,在居民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弱势群体树立体育生活化理念,引导弱势群体积极参加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通过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不仅能有效增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意识,更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践行者、受益者和传播者。

五、结语

全民健身,服务全民。 引导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使其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是全民健身工作新的目标和重点。构建安徽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目的是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新格局,以体育的力量践行社会关爱帮扶的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全民体系体育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