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莉,李润香,辛倩,肖强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据报道[1],全球每年有约13 万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50%是单独脊柱脊髓损伤。由于胸腰段脊柱(T10~L2)是胸椎向腰椎过渡的交界区,40%的脊髓损伤出现在这个特殊的解剖结构区域。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其高耗费、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给患者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压力。其中,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往往会出现神经源性肠道功能异常,比如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若患者腹胀未得到及时处理,还有可能会影响膈肌运动,继而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2]。目前对此病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效果欠佳,中医药干预更少。如何快速缓解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腹胀症状,对加速患者康复进程、降低住院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腹胀患者60 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6.3±14.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5±2.1)d。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5.1±12.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1±1.9)d。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均为脊髓损伤截瘫(Frankle)分级A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系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Frankle分级A级),并且出现腹胀症状;未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患者入院前1 个月未出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如便秘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年龄18~65 岁,男女不限。排除标准:年龄在18 岁以下或65 岁以上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腕部和腹部有皮肤感染、皮疹、破损、血肿者。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物理疗法(腹部按摩)。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取吴茱萸10 g,研成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制成硬币大小药饼,置于一次性穴位贴正中,贴敷于神阙穴、双侧内关穴,并轻轻按摩3~5 min,贴敷时间4~6 h,每天2 次。7 d为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 个疗程。
第一,治疗后首次排气时间。第二,治疗前、治疗3 d,5 d,7 d腹胀评分[参照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中腹胀评分标准[3]。第三,综合疗效指标。显效:2 d以内腹胀消失,排便1 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短期无复发。有效:3 d以内腹胀缓解,排便1 次,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无效:症状无改善。第四,不良反应:皮肤过敏,恶心、呕吐、发热等。
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腹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7 d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治疗前后腹胀评分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一个疗程内均未发现局部皮肤过敏、皮疹、腹胀加重、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
神经源性腹胀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脊髓损伤后有46.9%的患者伴有胃肠功能障碍[4]。脊髓损伤后,患者通常胃排空延迟、结肠运动迟缓,直肠肛门功能严重紊乱,常伴有腹胀、便秘、大便失禁。轻者影响食欲,出现便秘;重者影响膈肌收缩运动,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禁食、口服缓泻剂、持续胃肠减压、腹部热敷、持续肛管排气等,效果欠理想。穴位贴敷是一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它是以经络腧穴为理论依据,又结合了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将中药研制成细末,再用蜂蜜或是生理盐水搅拌成糊状,制成不同规格的药饼贴敷于穴位上。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中药与穴位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此外,穴位贴敷具有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简便易学等优点,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穴位贴敷作为中药外用的一种方式,与传统口服药相比,穴位贴敷能够使药物直达病灶,有效增加药物使用率,并且避免药物经过胃肠道而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远大的应用前景[5]。
据祖国医学经络腧穴理论,神阙穴在前正中线上,位于脐窝正中。其外通经络,内连脏腑,具有助阳固本、复元开窍之效[6]。内关穴为临床上治疗疾病常用腧穴之一,其对胃肠道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疗效。现代研究还发现,将药物外敷内关穴能够调节胃肠道功能,尤其是对改善直肠运动功能具有独特疗效。针对神经性腹胀患者采用吴茱萸贴敷神阙穴和内关穴,可以疏通脏腑气机,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于改善腹胀具有显著效果。吴茱萸性热,味苦辛,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效,主要治疗脘腹胀满、肝胃虚寒等病症。著名古代医学家王好古曰:“吴茱萸能够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疏肝健脾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7]:吴茱萸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对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可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改善腹胀症状。此外,吴茱萸的挥发油还具有芳香健胃、抗炎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吴茱萸贴敷内关穴及神阙穴,可明显改善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腹胀,操作简便,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