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智坤
“布”一样的绘本,“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
近年来,儿童绘本成为家长启蒙孩子阅读的热选,也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道窗口。在跨界和融合的当下,儿童绘本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创作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手绘和板绘,更多插图画家开始探索将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内容相结合进行创作的可能性。
《豆豆游走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本通过拼布工艺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儿童绘本书,全书以一粒名为豆豆的豆子在时光中游走的经历,讲述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特征。拼布工艺的表达方式让画面呈现亲和感、立体感、触摸感,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和梦想的启迪与思考。
拼布(Quilt)是一个国际化的通用词汇。1971年7月,在惠特尼缪斯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名为《Abstract Design in American Quilts》的展览,展览中的拼布作品大多取材于19世纪,是从乔纳森·荷尔斯坦和盖尔·范德霍夫的私人收藏中借来的,展览促使拼布的艺术地位大大提升,拼布艺术也开始在世界各地重新流行起来。
拼布在中国是新名词,却不是新事物,它被称为“贴布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式的呈现有“百纳衣”“百结衣”“水田衣”“富贵衣”等;在国外有以凯尔特图腾为主要素材的凯尔特拼布,以夏威夷特有植物和水果为主题的夏威夷拼布,具有强烈库纳原住民风格的摩拉拼布,利用不同材质,无规则的拼缝在一起的疯狂拼布等,每一种拼布技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都大不相同。
拼布工艺中主要材料为布料,其质地柔软,可塑性强,融合性和延展性都很高,可折可粘可染可缝,可以搭配刺绣工艺、珠绣工艺,也可以搭配绳、特种纸张等不同材质、不同种类的布料,产生不同的风格和质感,材料和工艺之间没有丝毫堆砌感和违和感。
>>豆豆的羊毛材质和青蛙的刺绣工艺
>>拼布工艺与特种纸、纽扣和草绳的结合
在拼布艺术中,针法不仅仅是用来固定和连接每一片布,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根据布料和造型的不同,有很多针法与其相配合,例如平针、藏针、对针、倒三针、绗缝、卷边缝、千鸟缝等,针法的不同会产生拼、贴、堆、镶、绗等不同效果,使画面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
《豆豆游走的二十四节气》绘本以布为纸、针线为笔,用丰富的材料,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和层次,给儿童带来多样的观感。此外,不同针法的应用,能产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浅浮雕的立体感,相对于纯平面,这种带有起伏感的画面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绘本的每个页面都采用生成色、经纬线质感很强的麻布作为基底,搭配和节气相匹配的花色布料:主人公豆豆的塑造利用了羊毛的材质,以针戳的形式固定在布料上;小暑节气中的青蛙采用了刺绣的手法;处暑节气中结合了特种纸张、纽扣和草绳等材质,所有材料的融合使用都让画面出现了丰富的层次感和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质感。
趣味性是儿童绘本的核心,拼布工艺中材料的丰富、色彩的绚丽、图案的多变,都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好奇心理,进而吸引孩子去阅读。拼布工艺主要选用的材料都来自于大自然,所以天然带着质朴纯真的气息,同时它们的经纬纹理让人产生一种舒适、亲和的感觉,儿童在阅读时,看到材质和自己所穿衣物如出一辙,很容易产生熟悉的带入感,他们不仅会观看,也会身不由己的想要触摸。另外,绘本中各种造型的边缘都是通过不同的缝制方法手工形成,不会有机械感的匀称,带有天然的、拙拙的气息,这也符合儿童天然淳朴的性格特征。
在绘本中,给儿童的视觉冲击力最大无疑就是色彩,它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布料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本身就洋溢着生机和希望,相互搭配能尽展美感。在裁剪制作之前,琳琅满目的布料能极大促进绘者的创作欲望,同时满足儿童插图色彩鲜艳的需求,这不仅在视觉上带来了冲击,经典的色彩搭配还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布料本身带有不同的图案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资源,能形成故事外的故事。布料上抽象的点线面,具象的植物、动物、房屋等等,会和文字内容不期而遇,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无限的想象力。在《豆豆游走的二十四节气》绘本实践中,笔者大量的时间用在布料色彩和图案的甄选上,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挑选与之匹配的颜色,同时让布料上的图案与内容既能呼应又能产生联想。
儿童绘本《豆豆游走的二十四节气》是笔者一次实践性的创作,在实践中将拼布工艺中一些优势和绘本内容进行巧妙融合,能为绘本创作带来更多创新性和可能性,赋予传统文化作品新时代的内容形式,使中国原创绘本能够焕发生机,让中国儿童畅快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粹。
>>雪堆叠的立体效果
>>夏至节气布料色彩和图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