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展望

2021-04-18 23:45沈佳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演进展望

沈佳

摘   要: 笔者梳理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发展状况,认为:二者在产生渊源、辅导员定位、工作导向、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经过比较研究,提出建议:我国辅导员制度,未来可从切实提高辅导员地位、树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理念、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转换辅导员工作方式四个方面,着手优化。

关键词: 演进   展望   高校辅导员制度

1.引言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脚点在于制度建设,当前高校辅导员制度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实效作用甚微,辅导员和学生满意度整体不高,急需优化。国内外辅导员制度背景不同、学情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过程,笔者做了梳理。

2.国内外辅导员制度

2.1国内辅导员制度

根据时间发展,笔者将我国辅导员制度分为三个阶段:

2.1.1萌芽、起步阶段

高校辅导员正式确立是以《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1951年)为标志的,以此为契机,1953年,清华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任校长蒋南翔率先实施学生的政治辅导员制度[1](85-90),选拔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兼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萌芽阶段,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员处。

为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61年,《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規定,一、二年级设置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从专职党政干部、政治理论教师及其他科目青年教师中挑选,需要具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逐步培养、配备一批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2](31-32)。196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建议两三年内务必配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平均每一百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1965年,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高等教育部政治部下发通知,各高校迅速建立思想政治部,并着手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3](167-168)。同年出台《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政治辅导员地位和职责。

2.1.2恢复阶段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随之开始恢复。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建立一支坚强的、精干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根据具体条件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需要一支又红又专、专兼职结合的队伍,提出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好,有一定思想政治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干部和教师,且要求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2.1.3发展、规范阶段

1993年,《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努力建立一支精干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1995年,《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下发。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3](167-168)“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关心和培养,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辅导员要按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负有指导职责。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立辅导员身份——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是高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要求和工作职责。2012年,《高校辅导员誓词》中明确了辅导员工作态度为拥护党的领导,献身教育事业;工作要求为恪守职业规范,提升专业素养;工作内容为情系学生成长,做好良师益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使得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专业化、职业化轨道。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辅导员岗位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凸显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方向[7](135-136)。

辅导员基本条件从“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的五个基本条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兼职不明确”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九大工作职责。说明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工作日益重视,对辅导员管理日益规范。当前各高校辅导员管理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由相关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牵头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与院(系)党委(党总支)共同做好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院(系)党委(党总支)直接领导和管理辅导员。

2.2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

国外没有与辅导员对等的岗位,对应的为“Counselor”[6](171-172+174),对应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主要为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提供辅导、咨询,职能进一步细化分类。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研究,二十世纪初开始兴起,多借鉴教师的绩效管理体系。较之国内的辅导员管理制度研究,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实践体系。

国外学生事务管理,从时间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管理的唯一指标。Buchanan、Cohen(1974)认可用绩效考核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认为可以全面促进自身发展,可以促进自身实现职业上升。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时期着眼于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胜任力;Moses(1984)从学生角度研究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通过学生访谈进行考核。Lonsdale(1988)认为,加强对学校日常工作督察,可以促使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合理,对工作满意。第三阶段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着眼于学生事务工作的全面考核,侧重其发展。Scriven(1994)研究认为,学生事务工作者开展绩效考核,首先要构建与其工作职责相匹配的考核指标体系。Paulsen、Feldman(1995)提出,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考核方式不宜单一,建议采纳教育服务、科研成果和多元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法。Dalton(1996)将学生事务工作者当作人力资源,着眼于开发资源,包含评价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嘉奖良好的工作表现,评估职业发展。

国外学生事务管理,从空间角度显现不同国家不同管理。美国的高校分为教学、科研两种。教学型高校采用定期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构成,与其所带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和优分率有关[5](9-10)。澳大利亚的高校采用考核结果与聘用、晋级挂钩,考核内容由学生工作、服务实绩及社会贡献组成,依据完成的社会服务工作量和学生打分[4](163-165)。新加坡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中有一部分学生志愿者,和专职学生事务工作者一起工作,新加坡的大学倡导以学生为管理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考核以高门槛、高福利和高奖励为主,激发工作热情,促进个体发展[4](163-165)。

2.3国内外辅导员制度比较

2.3.1产生渊源

我国辅导员制度萌芽于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了政治辅导员。1961年召开庐山会议,会上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的政治辅导员。早期的辅导员制度主要停留在政治辅导上。国外没有辅导员,与之对应的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起源很早,以美国为例,至今约有100年之久,始于两股力量推动: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帕森斯;二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比尔斯。随着学生对心理、就业等方面咨询、辅导工作的诉求而逐渐充实、细化。

2.3.2辅导员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第三条明确规定,要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筛选上岗。

2.3.3工作导向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心是管理,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让学生按照规则完成教育过程;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点是维稳秩序层面;工作导向是学校稳定有序。国外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满足学生需求;工作导向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2.3.4工作内容

我国辅导员工作坚持待岗制度——无时不在;空间上是宿舍、教室等——无处不在;工作范围上是大事小事——无事不管;工作对象上是学生、家长等——无人不及。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一般只涉及一个范围服务,如心理,只服务学生心理方面。

2.3.5工作方式

我国辅导员工作包含管理、教育和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点在教育管理;教育,将学生看作可塑对象去教育;管理,让其按规定方式完成转变。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工作着眼于服务,有明确的需求意识;学校只满足其成长、成才服务工作需求即可。

3.辅导员制度展望

我国辅导员工作起步晚,未来发展之路还很长,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

3.1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辅导员兼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需从以上三方面提高地位:政治地位,从国家层面,提高全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树立荣誉感;社会地位,从个人层面,切实提高福利待遇、打通晋升通道,增加获得感;职业地位,从学校层面,重视辅导员发展和人文关怀,增强归属感。

3.2树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理念

转变工作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设计辅导员管理制度;高校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活动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生工作是基础,基础不牢、上层不稳。辅导员工作就是学生工作,导向性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考核点都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

3.3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大杂烩是我国辅导员工作给人的印象,工作界限模糊、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甚至出现职业倦怠,专业化建设迫在眉睫。专业化建设需要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培训。专业化分工指对工作职责进行细工,辅导员群体内部分工,专攻专项;专业化培训,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分类专业培训,使其具有专业技能,达到专业水平。

3.4转换辅导员工作方式

教育、管理、服务混合工作方式会产生交叉现象,服务是把学生当作主体尊重;管理是把学生当作对象干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被动体教导。三个身份有联系有摩擦。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在人才,人才的竞争在创新。要转换辅导员工作方式,以服务为主,相信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创新。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辅导员制度发展直接相关。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辅导员制度演进,比较二者差异,借鉴经验,提出建议:我国辅导员制度未来可从切实提高辅导员地位、树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理念、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转换辅导员工作方式四个方面,着手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05).

[3]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7).

[4]孔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5]高翔.中美高校辅导员关于角色定位的比較与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6).

[6]冉启毫.国外辅导员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6).

[7]林溪.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82).

基金项目: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立项课题——旅游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五四九四”考核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演进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