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2021-04-18 23:45岑曦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有效途径难题

岑曦

摘   要: 浙江精神作为地域性精神理念,从浙江人民探索建设中提炼出来,引导很多人投身建设浙江的实践中,推动浙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经验鼓舞人民,用浙江精神激励人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理论灌输、环境感染、实践教育等途径,将浙江精神融入其中,不断增强育人效果,加深大学生对浙江文化的认同,激发精神动力,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目标。

关键词: 浙江精神   教育价值   难题   有效途径

2006年,习近平同志首次将浙江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到2018年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工作提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1](3-5)。

作为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经验鼓舞人民,用浙江精神激励人民”[1](3-5),培养具有浙江个性,能推动“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主力军。

一、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教育内容,强化育人效果。

浙江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浙江文化的认同。其一,浙江的建设发展是无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实践,尤其是“‘八八战略的提出对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从2002年至2018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8003.67亿元增加到56197.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6978元增加到98643元”[3],推出“最多跑一次”便民利民服务,农村文化大礼堂,文明示范线的打造等。可以说,从人民的实践中凝练出的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教育内容的补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党提出的方针、政策有更具体、形象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其二,在建设浙江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一大帮优秀人物形象及事迹,他们身上充分展现着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从包玉刚、邵逸夫,再到新生代宁波帮代表丁磊、沈国军等,这些优秀人物形象、事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的教育内容,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对社会和人民尽责,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促进理论内化,激发精神动力。

“萨利文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大量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思想、理论、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4](17)。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寄语浙江大学生“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浙江文化精神,是浙江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作为一名在浙江读书的大学生,要了解浙江、热爱浙江,进而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5]。

思想政治教育是激发精神动力的重要手段,浙江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浙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民主、榜样、情感和目标激励,有效激发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融入浙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建设浙江的政策、思想为例宣传社会主义民主,让大学生切实感受主人翁精神,以此调动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加强责任感;通过浙江革命烈士、本土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等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浙江精神弘扬浙江地域文化,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其积极向上、回馈家乡的精神力量;通过浙江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三)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和社会对具备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就业上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更依赖创新型人才。浙江精神的提出源于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创新创业的实践,同时倡导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开放图强等优良品质对当下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自主创业或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个人除了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外,还要有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耐心和毅力。另外,科技创新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要求个人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因此,高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将浙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又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碰撞的问题。

高校作为一个培育人才、学术交流的地方,始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国外的留学生营造开放创新、兼包并蓄的人文环境。因此,不同地域文化间地交流碰撞既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明特征,又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观点。但是,这种开放的环境往往不利于大学生对新的地方思想、精神等形成深刻的认同。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中,已经形成一种地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是一个人精神的“根”,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在新的地理环境下,大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接受认同一种新的文化,需要细致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单一的問题。

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主要文本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离不开教材的编制,但在写入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个人理解不到位,导致内容单一而弱化理论解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72)。作为区域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精神现象,浙江精神不仅是浙东学派、南孔文化的深刻体现,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并且浙江精神的内涵正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地与时俱进。然而,一些教师更多的是把体现浙江精神的事例作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的教学案例,缺少系统化地讲解浙江精神的内涵意蕴。面对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教材要更新换代,教学手段要有先进性。

(三)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7]的浙江精神,正是浙江人民进行创业创新实践探索的精神凝练。这种精神内涵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必然需要运用在实践中。然而,一部分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缺乏创新意识。主观来说,一些大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大学期间以学业、实践为主,对创业往往持怀疑态度,难以承担创业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敢闯敢为的精神,倾向求同思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客观上应试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缺乏应对风险教育及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指导。因此,要想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悟浙江精神的内涵,必然要先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实现传道。在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教师是传授和弘扬浙江精神的实践者,知识素质及理论水平对整个教育过程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相应的理论知识。其一,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浙江现象”由来,浙江精神的演进逻辑、背后的南孔文化、浙东学派理论等,阅读浙江发展史、革命史、改革史等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逐步加深对浙江精神的认同与理解。其二,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培训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有关浙江精神方面的培訓和实践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开展专题教育,促进教师加深对浙江精神的理解感悟,使浙江精神内涵深入人心。其三,教师传递浙江精神应当防止单一的理论灌输,转向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运用网络媒体技术的能力,发挥互联网对课堂的积极作用,开发网络实践模拟平台并进驻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以挖掘本土课程资源,结合体现浙江精神的事例进行讲解,提高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将浙江精神演进逻辑、价值内涵及与时俱进地发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浙江精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掌握,以此激励大学生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增强内容亲和力。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思想政治教育与浙江精神的有机统一,离不开两者内容上的结合,将体现浙江精神的故事、事例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教材亲和力。高校可以建立特色案例资源库,微观上将某个名人事迹、地方政策、优秀文化引入课堂中。比如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的创业过程正是体现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品质;舟山市定海区2017年首推沿街店铺“不诚信经营黑名单”制,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认清“诚信”的重要性。宏观上将浙江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伟大实践编入教材。从革命、建设再到改革,浙江作为共产党成立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地,生动地体现着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这些事例纳入课程教育,正是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八八战略”的伟大实践。

(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浙江精神的实质,体现在无数浙江人民探索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浙江发展特色的经营模式、区域品牌和商帮团体,比如“义乌模式”“中国模具之都”“温州商帮”等。以徐冠巨、鲁冠球、马云等为代表的浙商,他们的创业历程、经营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素材。高校可以将模拟创业软件、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践平台等融入学生实训实践课程,也可以依托此类软件平台开展课程考核。比如学生可以在软件平台上创立企业、公司,模拟现实进行运营或代入某位浙商背景进行创业比拼,课程考核也可参照模拟创业的结果(盈余、亏损、破产)评定。

在国家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要打破单调的理论教育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模拟实践创业的相关应用软件,并将其融入大学生实训课程,以此不断增强实践实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在模拟实战中感悟浙江人民“勇于创新、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感染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而生活。这种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构成环境,既能对人的思想道德起作用,又能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改造,形成利于教育和培养人的良好环境,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0](175)。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将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好校园环境感染、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长时间地探索、完善才能形成。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文化走廊、寝室文化、校园景点、广播、网站、校训、讲堂、学生社团等宣传浙江精神,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经世致用”作为黄宗羲提出的治学为世之道,与浙江精神的内涵一脉相承,高校可以将“浙东学派”融入校园文化。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又将浙江精神融入学生内心。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硬件设施营造校园文化,比如“宁波帮”在浙江发展历程中独树一帜,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创下无数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高校可以将“宁波帮”文化充分体现在校园建筑中,比如以其名字命名教学楼,建造名人雕塑,设置“宁波帮”景点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浙江精神的具体体现。另外,利用校园网站、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用浙江精神引领学生思想、言行;利用学生社团,发挥同辈群体的辐射效应。

通过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浙江精神的浸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1](19-20)。

(五)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实现理论外化。

浙江精神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是在人民群众建设浙江,在浙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浙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理论灌输,实践教育也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首先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2]通过调研了解社情才能从实践中更好地体会和感悟浙江精神。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改革发展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乡镇、社区、浙江杰出人物故居、革命老区等地进行走访,通过了解各地区的发展史、名人史,体会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地区企业相联系,邀请企业家进校园畅谈理想、分享经历,传授经验,从点滴事例中传播浙江精神。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员工敬业精神,在提高专业技术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團队合作的精神。

此外,当地博物馆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大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当地发展历史脉络及在发展中涌现的一大批革命者、科学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杰出青年,从他们的事迹中学习浙江人民在抗战中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英勇精神,在改革中勇立潮头实现创业创新的奋斗精神,在发展中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等,并内化为自身行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浙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大学生锻造品格的必然要求;勇于创新、诚信和谐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创业创新的基本素质;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是大学生求知探索的思想指导;勇立潮头、方显担当要求大学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因此,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为其他地区将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哲学研究,2006(04).

[2]中共浙江省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N/OL].2017-09-21.浙江新闻.https://zj.zjol.com.cn/news/758027.html.

[3]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zb=A0202®=330000&sj=2019.2019.

[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周咏南.继承文化传统   弘扬浙江精神[N].浙江日报,2006-09-28(001).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N/OL].2005-07-29.浙江新闻.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7/29/006252546.shtml.

[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OL].2016-12-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10]孙爱春,牛余凤.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11]谭劲松.浙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09).

[12]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N/OL].2017-10-25.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7/12/31/ARTI1514699033042788.shtml.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有效途径难题
借调难题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