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的孝文化以及现代价值探讨

2021-04-18 15:54安娇琳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孝文化孝经

摘要:《孝经》全文1800余字,成书于秦汉之际,是我国最短的一部经书。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强调以孝修身、以孝治国的思想。同时,《孝经》通俗易懂,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淡漠,重读《孝经》,重新理解孝文化的本意并探讨其现代价值,对重建社会道德体系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孝经》;孝文化;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中国的古籍不可胜数,《孝经》是其中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全面而详细地阐述了孝文化,它认为行孝是天经地义,孝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永存于世。《孝经》开篇就提出了什么是孝道,即个人要从事亲敬亲开始自己的孝道之路,再以侍奉父母之心来侍奉君主,为君主尽忠,最后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这样才算走完了自己的孝道之路。同时,《孝经》对各个阶层应遵守的孝道以及丧葬礼仪等都作了具体的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孝文化体系。

1 《孝经》中的孝文化

《孝经》中的孝文化,提倡将孝的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从人人都能做到的侍奉双亲开始,再到对君主的尽忠。在封建社会,《孝经》中孝文化体现的价值观与封建国家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相契合,统治阶级认为孝可以作为统治国家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因此《孝经》历来被统治阶级推崇,事亲敬亲和效忠君主也因此成为其主要内容。

1.1 事亲敬亲是孝文化的基本要求

《孝经》中蕴含的事亲敬亲思想包括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父母人格以及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如此才能使父母身心愉悦,健康长寿。同时,《孝经》指出对父母的“孝”不是以父母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完全按照其意志行事,而是自己应该有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如若父母有不义之举,要敢于劝谏。《谏诤章》载,曾子问孔子:“敢问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又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1]为何封建社会如此注重对父母的孝道?《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子女感恩、孝顺父母乃是天经地义,孝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尽孝从对父母的孝道开始。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孝道,希望将子女对父母的“孝”上升为臣子对君主的“忠”,将家庭层面的“孝”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孝”,从而构建国民的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以孝治国。

1.2 以孝劝忠是孝文化的思想核心

《开宗明义章》指出,“孝”之初是“事亲敬亲”;“孝”之中是“事君尽忠”,这已将“孝”从家庭上升到国家层面,“事君尽忠”就是对君主忠心不二,精忠报国;“孝”之终是“立身行道”,即最后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因此,对父母的孝称之为“孝”,对君主的孝称之为“忠”,忠孝思想实际上是一体的。忠孝关系也在《士章》中得到体现,“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1]。这详细讲述了为何把孝亲敬亲转化为对国君的忠心。其实,最初“孝”只属于家庭伦理范畴,后来统治者发现孝道可以教化百姓,可以使百姓淳朴善良、家庭和睦,于是大力宣传孝文化,希望把子女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天子的“忠”,希望用道德伦理来规范百姓的行为,从而以孝治国,维持国家的稳定。

1.3 以孝治国是孝文化的目的

《孝经》开篇就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开宗明义章》)[1]。将孝与治国相联系,认为只有孝道才能让百姓顺从,社会和谐。以孝治国的思想,首先要求不同阶层尽各自的孝道。《孝经》的前几章分别论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各个阶层应践行的具体孝道。关于天子的孝道是指君主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以孝道来教化百姓,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典范;诸侯的孝道是指诸侯要不骄不奢,勤俭节约,遵守礼法,这样才能保住地位和国家;卿、大夫的孝道,是指卿、大夫要遵循礼法道德;士的孝道是指要士对天子忠诚,对待上级恭敬和顺从;庶人的孝道是指要庶人根据自然规律勤于劳作,用度节约,奉养父母。因此,《孝经》认为孝道是所有道德的根本,是所有人都必须践行的。其次,以孝治国是把孝作为礼法制度。前面讲了如何尽各自的孝道,那么不尽孝道会怎么样?《五刑章》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1]《孝经》认为不孝是罪大恶极的,这警示民众不要目无父母,不要目无君王,不要目无法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违孝道。因此,孝除了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外,还是一种礼法制度,敦促人人自觉遵循孝道。虽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可是对行孝一事却是没有差别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大力宣传孝文化,与以孝治国的思想密不可分,他们认为只要各个阶层都尽好自己的孝道,安守本分,各司其职,天下何愁不平。

2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部分人认为,“孝,思维过时,格调陈腐,不提也罢”。于是,人们在精神层面没了约束,逐渐放纵自我,道德伦理观念不断淡漠,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不断滋生。试想一下,如果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继续没落下去,整个社会建立的基础何在?即使存在,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又是何种品质?所以,加强人民群众对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的社会秩序才会有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才会繁荣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时,需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在遵循孝道本意不变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孝道思想。现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2.1 有助于个人自我管理和约束

随着孝文化的传播,古代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人们自愿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在现代,孝文化对自我管理和约束也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自尊自爱。当前,互联网时代到来,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不断有自残、轻生的新闻出现。而孝文化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不管压力多大,也不能伤害自己,要学会爱护自己,遇事勇于担当。第二,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在传统孝文化的熏陶下,小时候,父母教育身为子女的我们要尊老爱幼、谦卑有礼,要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子女为人父母后,更能体会到父母生养子女的辛苦,因此,会尽全力让父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这就会督促自己不断提升能力,使父母能安享晚年。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就是把孝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孝的行为规范,以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成就更好的自己。

2.2 有助于家庭和睦

孝文化强调以孝治家,以期实现家庭安定。社会由家庭组成,各个家庭安定了,整个社会也就安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都是从家庭这个“小社会”开始的。家庭雖然是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但是家庭的维系仍需家庭成员拥有共同的道德观念,而孝就是一条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纽带。在家庭关系中,孝文化主要传递着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等有利于家庭和睦的理念,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奉养父母。孝文化要求父母在世时,子女在衣食住行上对其提供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嘘寒问暖,在其身体抱恙时在旁照顾,在其有不义之举时敢于劝谏。在现代社会提倡绿色环保、文明节俭的观念下,父母去世后,子女为其简办葬礼,如绿色丧葬、生态丧葬等等,提倡厚养薄葬,能让子女对在世的父母更加关爱,这其实也是孝道本意的回归。第二,文化传承。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对教育后代具有模范作用,上一代的良好品行会引导下一代学习,上一代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代代相传,不断影响,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钱学森的子女曾说,从小到大父亲从没有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没有教过他们怎样才能使家庭和睦,怎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他们却通过观察父亲的言行举止,渐渐知道了如何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长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遵从孝道思想,那么我们的家庭又怎么会不和睦呢?

2.3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并且首次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可以看出,我国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而要建成文化强国,就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品行、教化都是由孝衍生出来的。孝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以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把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孝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孝成为一种习惯。在我国,有大量以孝为中心的民俗节日,比如,我国有在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冬至的时候给去世的亲人上坟的风俗,有专门与祖先沟通的节日。这些节日都以弘扬孝道为主要内容,增强了仪式的庄严感,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孝道传承的重要性。人们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也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孝文化可以与各种文艺形式相结合,以此达到让孝深入人心的效果。《三才章第七》中写道:“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这里的礼是指礼仪,乐指音乐,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人民就能和睦相处。要将传统孝道融入各种文艺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传孝道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让孝文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有“国剧”之称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人民的喜爱,影响甚广,其中以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曲目众多,如《孝感天》。另外,还有很多民间故事、谚语、传说等都以孝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孝道氛围,引领着人们遵循孝道,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4 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细读《孝经》不难看出提倡孝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稳定,当代弘扬孝文化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一,缓解老龄化的压力。中国研究发展基金会预测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老年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意味着社会要增加对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保障性工作,而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若处理不当,老人的养老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再加上当前世人道德观念淡薄,不事亲、不敬亲的不孝子女增多,弘扬孝文化是大势所趋。孝文化提倡养老敬老,要求为老人的各个方面提供保障,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如果我们遵循孝道思想,家庭就和谐了,社会就稳定了。第二,塑造社会成员的良好性格。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曾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3]孟子也曾说过“仁者爱人”。在儒家思想里,仁,就是心怀慈爱之心,而孝是仁的基础,是实现仁的一种途径。由孝到仁,就是从家庭的孝道推广到社会的博爱,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善意和爱。在“以孝为本”的文化氛围中,社会成员追求身心和谐和家庭和睦,满怀家国情怀,可以使精神层面上升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也易形成尊老敬老、谦逊守礼、勤俭节约的性格。在整个社会推广传统孝文化,可以端正社会成员的品行,塑造社会成员的良好性格,这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

3 结语

当前,社会秩序日益松弛,伦理道德逐渐解体,推广《孝经》意义重大。提倡知孝识孝重孝,用孝改善社会风气,用孝凝聚国民意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唤醒、弘扬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改变社会目前的浮躁状态,而且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2.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0.

作者简介:安娇琳(1989—),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孝文化孝经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