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四种意识,驱动任务写作

2021-04-18 16:33明戈利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空文体身份

明戈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任务型写作是高中写作测评的新方向,以检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写作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的写作素养。与材料作文相比较,任务写作审题难度有所降低,但从写作实际和应试场域观之,并非每一位考生都能写出呼应写作指令、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要圆满完成任务型情境写作,应当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

1.题型意识

梳理考察近年模拟测试和高考试题,从材料组成和任务指令来看任务型写作主要包括四种题型。

(1)1+1型,即单一材料+单一任务:如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写一篇班级读书会发言稿;新高考全国二卷以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进________”为题的主持词。

(2)1+X型,即单一材料+多个任务:如2020年深圳三模以特殊时期全国人民疫情防控和高三学生线上测试两场特殊的考试为导引材料,设置三个驱动性任务——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就“线上考试是否需要父母监考”的话题选择一种看法写一篇驳论文;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线上考试的评论。

(3)X+1型,即多则材料+单个任务:如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要求联系2000年-2035年的不同时代大事写一篇文章,并装进时光瓶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开启;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以墨子和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关于家国一体、彼此关联的论述,中国和国际社会相互援助、共同抗疫的友善、鼓励话语三段文字为背景材料,邀请你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写一篇演讲稿。

(4)X+X型,即多则材料+多个任务:如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要求从现当代和未来多个历史事件中任选一个场景,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从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四类文体中自选体裁完成某一项写作任务;2020年成都三诊要求立足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2020年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中国助力全球抗疫让我们自豪这三个重大事件,自选一则材料和一个任务,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观后感,或者以“脱贫攻坚中的中国精神”为标题写一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的文章,或者以中国青年的身份,围绕“全球抗疫,命运与共”的议题写一篇发言稿,模拟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题型不同,对材料的把控和处理不同,交际情境和任务指令也有差异。如果是单则材料,可以运用抓关键词句法、由果溯因法等确定立意角度;如果是多则组合材料,则需要运用求同法、求异法、互补法统整材料,综合立意。如果是单一任务,按驱动指令完成写作任务即可;如果是多元任务,则需要结合写作难易程度和自身写作实际精选任务。

2.融合意识

任务型情境写作实际上是由材料作文和任务写作组合叠加而成的一种共生复合写作。题目中的材料交待写作的缘由和话题,写作任务中的情境指明具体的写作时空和对象。在审题时既需要对任务之前的引导性材料认真解读,吃透内涵,也需要明晰真实(或拟真)的交际语境和写作任务。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全面审视,整体把握,才能写出一篇立意精準、任务明确的“扣题”文。如果审题时仅仅重点关注材料内涵的理解而忽视写作情境和任务的指向,则难免抛开特定的写作时空而误入一般材料作文的写作套路中,反之若疏离材料的话题范围和内容限制,则又会天马行空地遨游在思想和情感的云端。如在审读2020年高考全国三卷作文题时,既要把握材料中为什么要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的原因(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又要聚焦审视自我的目的(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生活目标、探寻实现途径、追问人生意义),同时还要完成以高三学长身份给高一学弟学妹写一封书信的交际任务。考生如果忽略了写作主体和客体的角色身份,淡化了语境语篇意识,极易写成剖析自我的“自白书”或追忆成长经历的“回忆录”,而全然忘记了自己作为一面“镜子”对高一新生的引导和感召作用。如果没有深思材料中蕴含主旨的“四问”,“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一任务写作的核心问题则难以清晰深入地论述和展开。

3.时空意识

从本质上讲,写作既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言语和情感互动,也是交际双方时空的对接和流转。完成任务型情境写作既要明了具体的写作任务,还要融入特定的时空语境。情境性交际语境主要包括交际的场景、交际的身份、交际的对象、交际的话题、交际的目的,只有完整准确把握了交际的“五大要素”,才算真正读懂了命题意图和交际指令,从而写出具有强烈驱动性和鲜明针对性的应时之文、应景之作。审题时遗缺任一语境要素,都不足以圆满完成预设的写作任务。以2020年全国二卷为例,此写作任务应当涵盖如下交际要素:交际情境——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并发言;交际身份——中国青年代表;交际对象——世界各国青年;交际话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交际目的——树立命运与共理念,展示中国青年形象。学生任务型写作实践表明,交际时空意识的弱化和身份、对象意识的模糊是文章空洞性说理、虚假性言情和模式化表达的主要根源和症结。

4.文体意识

随着写作理念的更新和写作样态的转型,文学性写作逐渐向应用型写作过渡,应试性写作不断向生活化写作靠拢,昔日被“冷遇”的书信、读后感、观后感、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主持词等常见文体渐渐褪去“平民”外衣而登上高考华丽的殿堂。由百花齐放、文体不限到一枝独放、指定文体,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到体式严谨、格式规范的应用文,情境性任务写作为服务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应用型专业写作开辟了演练空间,提供了模拟路径。不同的内容需要合宜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应当彰显出各自的规范性特征。在情境性任务写作中,无论是单一材料还是组合材料,不管是单一任务还是多元选择性任务,文体意识必须强化于写作的始终,文体特征务必彰显于内容的肌理。书信就要真情呼唤,演讲就要激情四溢,发言需要提纲挈领,倡议需要心悦诚服。总之,规范的格式、集中的话题、明确的观点、清晰的逻辑、丰沛的情理、得体的表达,是常见应用性文体写作共同遵守的公共规程。

无题型意识,审题难免不知所措,迷茫慌乱;无融合意识,架构难免顾此失彼,“骨肉分离”;无时空意识,情理难免脱离语境,自说自话;无文体意识,表达难免文气失范,千调一腔。只有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任务驱动的车轮才会在既定的轨道纵横驰骋,恰如其分的言说才能在思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猜你喜欢
时空文体身份
跨越时空的相遇
另类文体巧谋篇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