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探析

2021-04-18 15:54崔杰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摘要:“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重视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法研究色彩的属性与规律,并通过色彩训练培养学生色彩观察和色彩表现能力。我国色彩构成教育起步较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和色彩表现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色彩构成”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对策,旨在为推动“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发展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我国色彩教育沿袭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存在单调、模仿、机械的整体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类新颖的色彩理论及教育理念的涌入,推动了艺术设计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但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色彩构成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实现艺术设计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需要积极调整当前色彩构成教育模式,通过分析色彩构成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方案,从而有效纠正色彩构成教学弊端,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

1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色彩构成教材大多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为一个系列,这些教材的特点在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将原本抽象乏味的理论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生动的案例来佐证理论,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反复练习。但这些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对案例的质量要求较高,一些非典型的案例并不足以解释并佐证理论,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甚至部分案例与理论之间缺乏联系,案例的实用价值低,会给教师备课和学生借鉴参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色彩构成教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色彩构成”课程体系建设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力度不足,存在教学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紧密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框架,学生很有可能存在难以掌握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片面、不够深刻,难以由表及里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这种对知识点的肤浅理解容易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教学的侧重点存在问题。色彩构成教学中,常在色相、明度、纯度等基础知识点上花费大量时间,但对色立体等重要内容的讲解往往不够深刻,也缺乏色立体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属性及其规律的认知。其三,色光混合这类难度较高的内容需要大量实际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规律与应用方法。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训练项目,色光混合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四,色彩对比等理论知识抽象且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切入色彩训练与主题设计。其五,“色彩构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色彩采集与重构为主,但存在与色彩本质等部分的理论联系不强的问题,难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1]。

1.3 教学过程程式化明显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作为教学目的,而是过度追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划,开展完整的理论教学。虽然部分教师开展了验证性的色彩理论教学,但只是将色彩构成的理论成果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并没有有效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掌握、审美、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掌握技巧并积累经验,但由于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程式化问题,教学方法和过程守旧、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发挥其主动学习意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色彩構成”课程体系建设

2.1 教学内容

针对色彩构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参考多本教材,避免被一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约束,要通过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具有更强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调整,增强各个教学单元的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讲解色彩本质理论,从三原色的基础理论出发,从自然、艺术和设计的角度讲解自然与视觉规律的相关原理;其次要开展色彩对比、调和、心理的理论教学,并通过主体性的实践练习增强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色彩表达情感与思想;最后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色彩创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思维,实现色彩表现从“形”到“神”的提升,赋予色彩表现艺术的特点[2]。

2.2 教学形式

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往往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下降。因此,色彩构成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需要重视如何将理论知识向专业素养转变,帮助学生消化并理解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设计服务水平。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适当引导很多时候比直接干预指导更为有效,可以通过加入小组讨论、互动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作出符合自身意志的色彩表现成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分工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设计理念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进而有效提升色彩构成教学水平。

3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3.1 开展主题性设计教学

课程教学需要与其背后的学科紧密结合,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色彩构成”课程不仅是对色彩的研究,更是对色彩与艺术设计关系的研究。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通常采取理论导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通过手绘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吸收并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手绘表现技巧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主题性设计教学,采取主题式讨论制作等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开展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其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设计开展T恤色彩设计活动,根据T恤材料的特殊性与活动主题,对局部和整体色彩进行调整,有效检验学生对色彩的应用能力。从主题选择上来看,主题应确保新颖、独特,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偏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主题要确保能够调动学生补色、调色等多种专业知识,能够起到综合性的训练效果[3]。主题性设计教学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经验和学习水平对其创造力的约束,使其能够合理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发挥创造思维创作出更多具有独特审美偏好的设计作品。

3.2 培养学生色彩综合应用能力

色彩构成根植于审美的视角,通过科学技术分析色彩的规律属性与美学意蕴,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活用色彩提升作品美学价值的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只是让学生用颜料上色,练习过程存在死板、机械的弊端,且过于注重手工表现,存在训练重心偏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需要在新颖的教学技术的支持下改变教育形式,通过应用多种材料媒介突出色彩表达的练习重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很多教师重视训练学生对色彩冷暖的对比,为了突出色彩理论而以单一色彩练习为主,这种联系方式容易将学生引至简单组合和对比色彩的误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4]。如教师可以开展脸谱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主体和材料的约束下进行个性化的脸谱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草图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并根据脸谱模型实现草图从平面至立体的转换。这种练习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并通过引入多种材料媒介,让学生积累更多色彩表现经验,有效提升其色彩构成与艺术设计水平。

3.3 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色彩构成涉猎范围广,需要通过综合性训练实践有效加深学生对色彩构成与表现的理解。未经过专业色彩的学习的人,对色彩本身大多只有感性的认知,但经历了大量理论与实践训练后,他们就能够通过科学、理性的视角分析色彩。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也往往以室内练习为主。但长时间进行室内练习会使学生缺乏对色彩表现的洞察力,使其受色彩规律的影响而出现色彩表现缺乏生动性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室内练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分工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事物的色彩表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5]。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下的基础性学科,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紧密相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优秀设计案例,并分析案例使用的色彩构成理论,将知识与联想相结合,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设计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流行色”的调查工作,任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队长,调查本地市场的流行色彩,并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色彩搭配方案。相比传统的室内练习方法,社会调研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色彩,并提升其色彩表现能力。

3.4 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任何学科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才能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需要将应用型知识作为教育重点,将色彩表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与此同时,艺术学科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了色彩构成教育可以将色彩理论与生活中的色彩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色彩构成理论的认知,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调研活动是通过实践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式,通过调研活动进行色彩构成研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色彩设计的认知,并提升其設计意识与品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研各个城市的流行色彩,并根据分析总结调研报告,利用色彩原理结合城市主题进行色彩设计,在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色彩再创造能力。

3.5 强化专业和学科特点

自包豪斯设计学院第一次开设“色彩构成”课程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色彩构成教学理论,对色彩构成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色彩构成”课程起步较晚,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并没有根据专业内容进行细分,部分学生的美术学习时间较少,美术基础不满足“色彩构成”课程实践的需求,在色彩表现实践中容易出现造型控制和色彩表现能力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色彩构成教学应根据专业内容进行细分,制定有所侧重的教学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特长,达到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虽然色彩含有感性的元素,但色彩构成实际上是一门理性的学科,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科学方法,使学生对色彩有更理性的认知。色彩构成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色彩表现能力。

4 结语

当前“色彩构成”课程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且教学方法被动呆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色彩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革新课程体系,并采取主题式教学、多材料媒介、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学科分类等方式改革“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色彩表现与创造性思维,纠正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推动“色彩构成”课程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莹歌.色彩构成课程在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与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04):81-82.

[2] 刘明花.对分课堂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色彩构成》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113-116.

[3] 陈灏.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索[J].装饰,2016(03):132-133.

[4] 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27(01):332.

[5] 万映频.从对色彩构成的新理解探索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12):143-145.

作者简介:崔杰(1974—),男,河南济源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