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米曲
笔者在《基于“归纳”构建,让阅读课精要、好懂、有用》一文中论述了为有效解决阅读教学课堂散乱、效率低下、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等问题,建议利用“归纳”思路着眼于课文典型语言、着重于探索文本内在必然联系、着力于启发学生自行归纳生成结论,以此构建精要、好懂、有用的阅读课堂。本文是上文的续篇,我将沿袭这个话题,谈“归纳式阅读教学的构建路径与操作实践”。
一、路径:“归纳”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建构
课堂建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大致分课程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基于归纳构建”的思路不是只体现在“课文目标”的确立和达成上,对于课时目标、环节目标都应做如是考量。本文以“一课时教学《纪念白求恩》”为例子,解说归纳式阅读教学的建构路径。
(一)预设“归纳结论”,确定教学目标
1.拟定语文理念下的多个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要综合考量语文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标准、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要守住语文体性、辨识文本类性、开掘文章篇性”[1];要关注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旁白和课后习题。介于以上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纪念白求恩》一课符合要求的教学目标有:①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②学会通过找重点句的方法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③学习对比的手法,理解其作用。④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⑤理解并学习重要词句和句式,把握作者情感。⑥理清文章思路。
2.确定最优教学目标,即归纳“结论”
一节课、一篇课文显然不能完成这么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杂糅会直接导致课堂的散乱、交叉、臃肿,一个课时一篇文章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呢?斯宾塞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王荣生说“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或者说教学目标、教学的终点,是课文最要紧的地方,是这篇课文必须理解和感受的地方”[2],“最有价值”“最要紧”启发我们应该在这六个目标中选择一个最能统领、层次最高、包容性最强的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做如下分析:第6个目标能涵盖第“2、4、5”的知识;第6个目标比第“3”难度大;第6个目标可能包含第“3”。因此锁定第6个目标为最优教学目标,加之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应贯穿每节课,所以《纪念白求恩》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为:①理清文章思路;②学习白求恩的优秀品质。
一堂课,从“教学线”来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终点;从“思维线”来看,教学目标是学生归纳生成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归纳结论是重合的,教学目标就是归纳结论,确定了教学目标,即是获悉了归纳结论。由此知道,《纪念白求恩》一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归纳学习,获得“理清文章思路”“学得白求恩的优秀品质”的结论。
准确定位课堂最优教学目标,能使课堂教学方向明确,保证教学内容集中而清晰,这是课堂教学“精要”的前提。
(二)倒推必然联系,选择教学内容
既然教学目标就是归纳结论,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倒推,即是考虑“归纳结论”的必要条件是哪些呢,由此择定精要的教学内容。如是必要条件,我们就选进来;如是非必要条件的我们就不选或带过。这样选择能让课堂干净清爽,让教学主线明晰,让学生思维深刻。仍以《纪念白求恩》为例来说明,要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把握各段大意;二是了解记叙与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是第一层次倒推。然后进行第二层次倒推:那怎样把握各段大意呢?怎样让学生理解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呢?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一是知晓概括段意的方法;二是明白哪样的文字属于记叙,哪样的文字属于议论。如果学生还不懂,还得进行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的倒推。如是倒推,直到落到学生的已知经验上为止。《纪念白求恩》较为浅显,只需经过两层倒推,便已落到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上了,《纪念白求恩》择定的教学内容为“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抓生平句理解记叙”“抓品质句理解议论,品读情感”。这个过程的图示为(图一),然后整合这些教学内容,设置的教学环节是:知其人——赞其神——晓其义(图二)。
以上两个图表,无论竖着看,还是横着看,都有着紧密、谨严的逻辑联系,归纳式阅读教学旨在凭借并盘活这种联系,“作为研究者,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关键在于理性地分析”[3]“学生的理解、感受出了问题,一定是老师该教的地方没教好,不该教的地方乱教。”[4]教师在设计备课时,一定要理性分析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充分而又严密地论证,判断哪些地方该教,哪些地方不该教,哪些地方需要要浓墨重彩教,怎样浓重又能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倒推必然联系,选择教学内容,就是在考虑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思路好比是“顺瓜摸藤”,课堂上学生才能“顺藤摸瓜”。
(三)联结“典型语言”,设计学的活动
图一中的最低层级是“抓段落关键句”“抓白求恩的生平简历句”“抓白求恩的品质精神句”,这是落到了文本语言上的,是学生运用已然具备的阅读能力和百科知识就能理解和感受到的,就能完得成的,我们将之确定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如此,文本典型语言、归纳思维的基点、课堂教学的起点三点重合。课堂从此刻走起,设计学的活动,就很准确、簡洁,不纠缠于字词,不冗长于无思维训练。如《纪念白求恩》的开课就可直接是“知其人”,在“知其人”的环节设计如下语文活动:
任务: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概述白求恩生平简历等的句子,用“( )”括起来。
小结:像这样,用文字来叙述和交待人物的经历、事件、以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将这种表达方式叫做记叙。
学生没有离开语言,而是从最典型的语言事实走起,将漫散的材料进行梳理,将零星的体会归纳分类,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习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一步一步,方向明确,走得稳健而厚实,直奔教学目标而去。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有一句很精辟的名言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在他看来,“可以把教学看成精心安排的一组被设计来支持内部学习的外部事件”[5]。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把阅读这一内隐的思维流程外化为一定的操作规范,让学生“触摸典型语言——琢磨必然联系——得出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客观比较、科学分类、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悟出的语言规律迁移到不同类别的阅读材料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二、实践:归纳式阅读教学的普适性
(一)用“归纳”思路构建传记文学《伟大的悲剧》
1.立足典型语言
任务一:根据课文,梳理信息,填写表格。
任务二:根据表格,谈谈事件的“悲”
设计任务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向事件内核。表一里的时间词、地点词、人物与事件词无疑是课文中的“典型语言事实”,这些事实写出了哪些悲呢?这一环节往往被一线教师忽略掉了,究其因是没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如果不将“失败、作证、死亡”明确出来,学生就不会明白,这是一次掺杂着作证与死亡、关乎个体生命与国家尊严的、关乎个人品格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失败;如果不将“失败、作证、死亡”分析透彻,让学生的心痛、敬佩、叹服在这个环节氤氲发酵,随后的“体会悲伤”“感悟悲壮”就会浮于表面,震撼与伟大就会大打折扣。
2.发掘必然联系
知晓了事件主体,还有事件的细节,细节表达或者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由此生发出怎样的敬意和慨叹?这里面有着“事件内——事件外、事件主体——事件细节、作者倾向——内涵价值”由外向内、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必然推理,此推理以“事件”为基点,线型串联情节、细节、情感、主题等知识,干净、明晰,有梯度。图示如下:
3.启发归纳生成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有两大特点:真实性和文学味。但即便是这种稳定、静态的小知识,也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通过“梳理、分析、概括事件;赏析事件中的细节;品味议论抒情句;探究悲惨覆灭的内涵”去自主发现,自行整理,自然得出的结论。这种经过自行归纳生成的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有机知识结构。
为更加直观,一目了然,我后面列举的《女娲造人》《中国石拱桥》课例采用直接图示法。
(二)用归纳思路构建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三)用归纳思路构建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长文,还是短文;无论是“铭”体,还是“神话”体,文本内在必然存在着逻辑联系,归纳式阅读重在发掘和利用这个逻辑联系,撬动教学目标,整体架构课堂,切实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教学碎、杂、浅、肿的问题,让阅读课堂简洁、明晰、序列、系统。
新课改已然走过十年,语文花园的景象奇幻,但我认为,无论花朵多么妖娆旖旎,最接地气的课堂才是良田,最实在的教学才是沃土,学生的归纳推理不能忽略,教学逻辑的链条不能断掉,阅读课堂的核心不能改写。
参考文献:
[1]汲安庆.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3][4]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5]R.M.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联挂帮机制的区域教研深度转型实踐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7059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