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课教学内容确立的三个关键点

2021-04-18 23:58汪茜雅方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切入点语句文体

汪茜雅 方正

当前学界对微课的定义聚讼不已,主要分为三种:微课是一种课程;微课是教学活动;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笔者比较认同第一种观点,“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本文立足此观点,重点探讨语文微课教学内容确立的三个关键点。

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强调“一课一得”,其教学内容凝练生动,表现为片段化、主题化、集中化的特点。而当下许多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不能较好地把握微课的特点,只满足了教学时间短的硬性要求,却丢失了“小”“精”“悍(撼)”的特色,教学内容繁多而空洞,没有趣味性甚至偏离文本学习的重点,在知识学习和情感教育上对学生没有多少启发意义和价值。确立微课教学内容,我们需注意切入点要“小”,聚焦点要“精”,升华点要“撼”。

一、选好切入点

切入点是我们开启阅读教学的入口,选好切入点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它能帮助教师避免犯“什么都想讲,什么也都讲不好”的错误。选取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有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本文主要从文体特点、重要语句、选文题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从文体特点切入

文体不同的文本对应不同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等,以及不同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等。潘新和曾指出:“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2]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历来对于文体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依据叶圣陶先生和王榮生教授对文体分类的划分,通过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的选文体裁,可以将中学语文选文文体总结概括为:文学类文体、文章(实用)类文体和文言文类文体。其中,文学类文体包含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文章(实用)类文体范畴比较广,被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实用)类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议论文和新闻等。下面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比相对较大的文体举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但也有相交的。事实上不同文章是各具特色的,我们要在把握文体特点这个大方向下针对特定的选文,再做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2.从重要语句切入

重要语句没有确切的限定,教师可以根据选文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自行选定,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句、存在矛盾的语句、情感强烈的语句、描写生动的语句等等,还可以是多个语句甚至一个段落。但是选取的语句要体现引领作用,能够在微课教学中起到统摄全文学习的作用,突出教学重点。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切入,带领学生品析精炼优美的语言,体悟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与景物融为一体,舒畅欢快的情感。再如《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教师选取以下语句作为分析内容: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分析作者对“酒客”的描写,结合社会现实探讨背后的看客心理,体会其中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切入,不仅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当时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以及“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还能由此联系实际进行反思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突出作品中心思想,挖掘其现实意义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因此,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切入尤为重要。

3.从选文题目切入

我们在阅读时最先读的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本身就是高度提炼的语句,它既是文章写作的生发点也是落脚点。题目如同“文章”这栋房屋的窗户,透过窗户窥其内部,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文章体裁,指示文章内容,表达文章情感,还可以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3]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将题目作为切入点,缘着题眼展开教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中,“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描绘出壮观豪迈的军营生活和战斗景象;最后结句“可怜白发生”戛然而止,以简短的五个字道出现实,推翻前九句所描绘的梦境,形成强烈转折,全词的情感由雄壮走向悲壮。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品味“壮”字的特殊含义,并且结合分析词中语句,多角度赏析辛词的豪放风格,从而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再如《愚公移山》一文歌颂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力量,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惊人毅力和伟大气魄。我们不难发现歌颂对象的命名却是带有贬义的“愚”,于是我们从题眼“愚”切入,再次深入文本,我们又可以发现文中自作聪明的反对派“智叟”的命名用了带有褒义的“智”。结合晋朝张湛的注释“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4]文章隐含的反讽风格也就能高效习得了。

二、找准聚焦点

微课虽然时间短但其教学内容是完整的,要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内容的集中化就需要找准其聚焦点。聚焦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找准聚焦点是在选好切入点下的精细活。[5]前文我们探讨了选取切入点的三个主要方式,要在多个切入点中找准带动全文教学的聚焦点实属不易。这需要我们对多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和选择,结合选文内容与形式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实际学情等找准“聚焦点”,使教学内容得以集中。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若从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切入,这是对诗人的生平遭遇进行的详细描写,聚焦的则是诗人被贬在外二十三年,满腔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哀叹。而该诗不仅有诗人对仕途艰辛、知交零落的哀叹,更有面对当下挫折的乐观精神。掌握诗歌内容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对于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仍有理解难度,需要教师聚焦文本关键点和学生疑难处,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从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切入,诗词就会聚焦“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等意象的品析,每个消极意象后面紧跟着生机勃发的意象“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让学生领会意象不仅能营造意境,展现画面,还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接着以颈联为抓手再次回顾全诗,短短的14个字,就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身,颈联作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全诗情感也由沉郁走向高昂,隐含的深刻哲理也随即而出。

三、挖掘升华点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讲课亦如此。一节课的结尾部分就是其收口,若收口没有处理好,不能称为完整的一节课。对于微课这样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集中的课来说,精彩的收尾是教学的高潮,需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能够震撼其心灵,启迪其心智。而课堂教学高潮的产生,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升华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结尾部分内容要有深度,语言要有力度,方式要巧妙多样。可见,升华点不仅是微课教学设计里最能拓展知識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微课教学设计教师最难深挖的一个动情点。升华点与前面我们设计的切入点、聚焦点实际是相辅相成、前后关联的。教学高潮的到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层层推进中,引发了学生共鸣,最后才会推向升华点。所以,挖掘升华点总的一个原则就是与切入点保持关联,在切入点的基础上向外生发,切不可牵强附会。如上文提到的《孔乙己》,教师从“看客心理”切入,明确鲁迅对看客的揭示和鞭挞,为的是警醒愚昧麻木的国民,改变他们的冷漠态度。教师再联系实际挖掘其现实意义,连用两个反问让学生陷入沉思,“疫情来了,武汉封城,我们能不能做看客,为什么?”“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国外蔓延,中国能不能做看客?为什么?”最后延伸至课外活动,让学生以社区居民身份写一篇“我们不是看客”倡议书。这样一来,文本主题得以深化,教学内容实现升华。

微课教学内容的确立在以上三个关键点的指导下,需要教师细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和实际学情,因文而异,因学而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作更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6(08):4-6.

[3]杨小红.巧用“题眼”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以《找骆驼》一课的教学为例[J].贵州教育,2020(11):46-47.

[4]刘思远.为《愚公移山》正名[J].语文教学通讯,2019(17):40-41.

[5]方正,龙芳琴.文言文教学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J].语文建设,2018(34):35-38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语句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作文语句实录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