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佳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天生的游戏家。把绘本与区域游戏相结合,你将发现原来绘本也可以变得绘声绘色,孩子很愿意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由绘本故事引发的情境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成为游戏的主人。
故此,在构建区域游戏时,我们会以孩子们感兴趣的绘本为线索进行材料选择和环境打造,以实现区域游戏的自主性和适宜性,从而有效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本文将通过以绘本《胡椒生长在哪里?》为主线索的班级区域游戏构建过程,分享我们在实践中的心得。
《胡椒生长在哪里?》是一本充分调动幼儿对未知事物探究欲的科学知识类绘本。书中每个错误的答案看似离奇,其实都经过精心构思,使原本乏味的问题也变得有趣,符合大班幼儿热爱钻研且喜欢用自己的逻辑解释事物的特点。这些美好的因素都成为基于绘本的主题课程中区域游戏设计和实施的核心。
一、丰富阅读区环境,让阅读深入且多元
当我向孩子们介绍绘本的封面和标题时,他们猜测:“书里一定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胡椒。”“书里一定介绍了很多胡椒生长的地方。”孩子们一瞬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并且在好奇心与好胜心的引导下展开了阅读。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本书里有一系列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的问答。里面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夸张各异的表情和脑洞大开的猜想,刚好符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能满足他们的阅读趣味。这本书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像书里的孩子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1.提供多种材料,满足探索与表达需求
根据绘本内容和幼儿的需要,我们提供了充足、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与绘本内容相关的《看!蜗牛》《揭秘海洋》《好忙的鸟儿》《鲸鱼的歌》《数绵羊》等图书,《胡椒生长在哪里?》排图操作盒、故事机、平板电脑、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幼儿一人一本的阅读日记……我把适合幼儿阅读的材料开放性地投放到区角,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学习并表达,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产生内在动机,激发更深入的学习。
2.创设阅读日记墙,在分享中完成同伴学习
在分享时间,轩轩看着阅读日记中的记录介绍“鲸鱼妈妈是直接生下鲸鱼宝宝的,鲸鱼宝宝吃妈妈的奶长大的,所以它是哺乳动物”,问旁边的骏骏:“那我要考考你了,其他鱼是怎么出生的呢?”骏骏摸着脑袋一时回答不上来。轩轩说:“这个秘密藏在书里的小图片里,你没发现吧!”孩子们通过阅读日记向大家表述自己阅读绘本时的发现和感受,有了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同伴间的互动梳理了阅读经验,使阅读逐渐深入。
二、打破领域界限,在故事情境中进行多种探究
围绕绘本的区域游戏建构,我们大胆打破了原先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等七个游戏区域的划分,提取绘本中的关键因素,重新划分成以绘本中问题命名的八个情境性区域,设置多种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每个和绘本有关的场景中进行多领域的探究。
阅读这本绘本后,幼儿提出了很多想法和问题,比如种植胡椒、在幼儿园里野营、画一张地图等。围绕这些问题,一个个小组或集体的探索陆续展开。“为大熊造一个家”就是其中之一。
1.设想产生
当我们讨论到熊要冬眠时,佳妮提出为大熊造一个家的想法。可是教室里面积有限,家要造在哪里呢?幼儿开始出主意:“衣帽间可以做大熊的家。”可是衣帽间是大家平时经常要进出的生活场所,面积很小,如果在这里开设一个游戏区,会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呢?从设想产生到愿望实现,会经历想法的细化、方案的设计、寻找材料,到最后的进入游戏等过程,在这中间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都是幼儿无法预设的。但是“冬天马上要到了,大熊没有家肯定会冻死的”,幼儿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坚持,或许是这个活动很可贵的动力,所以我们决定跟随他们的决定,一起动手开始改造衣帽间。
2.设计方案
在正式搭建之前,我问幼儿:“你们觉得大熊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将自己的想法画了下来。 “大熊的家应该是黑黑的,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大熊的家里应该藏了很多冬眠要用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大熊的家里应该有一张小床,还有一床被子。”从幼儿的想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设想往往基于自己的科学认知、自身生活经验的投射,比如有个幼儿提出“大熊家里也需要放个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是因为近期刚好学校、社会在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幼儿就把这些人类社会有的东西放到大熊的世界里。
3.寻找材料并搭建
怎么才能做出一个黑黑的、适合冬眠的洞呢?幼儿在学校资源收集站找到一块接近大熊皮毛的布,在上面装饰了大熊喜欢的蜂蜜罐、坚果等,挂在衣柜上作为一块门帘来遮光。然后他们收集了各种食物、生活用品塞进衣帽间的小橱里,为大熊过冬做足了准备。我们也在附近投放了垃圾桶,便于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游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是教育的本原,教育要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
天氣越来越冷,幼儿又自发地用纸箱为大熊搭建了一个小屋。随后又有人提出:“大熊一个人过冬好孤单呀。”于是幼儿又通过图书、视频等多种途径为大熊寻找冬眠的朋友。“这些动物过冬的家都是一样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幼儿又去寻找答案,并在墙面上为小动物们画了一片森林,还有的应用已获得的科学知识玩起“把动物送回家过冬”的游戏。
现在大熊已经是班级一员,常常会有幼儿来这里“和大熊一起看书”,还帮助大熊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大熊的“洞里”总是充满欢乐的笑声。
三、分层投入材料,支持幼儿持续学习
游戏区域是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场所,在这里,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不断拓展着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区域的材料应在数量和难度等方面不断调整,以满足幼儿不同阶段的探索需求。
在围绕由“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引发的区域游戏中,我准备了盐、塑料积木、搅拌棒、色素等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密度实验。一开始他们争先恐后想来这里玩,但一段时间后却意兴阑珊。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几次观察,我意识到,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根据活动目标将所需要的材料细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层次投放,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水平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从而一步步支持幼儿的探索。于是我以星级挑战的模式设计了三个科学闯关实验,以幼儿感兴趣的美人鱼、巫婆的童话形象将三个实验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设计了对应的任务卡和小提示,激发幼儿的挑战欲,促进其新旧经验的交融,形成新的学习动力,让区域游戏更具探索价值。
四、巧用记录,让指导全面、有效
1.对活动过程的记录
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记录既能清晰还原幼儿游戏的过程,又能够让幼儿通过观察以往的记录表,萌发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由“为什么鲸鱼不是鱼”引发的美工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多种材料制作鲸鱼,并把自己选择的材料、制作步骤记录下来,和同伴进行分享。对过程的记录和分享,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思路,并且在分享中完成同伴学习。
2.对操作结果的记录
围绕“为什么秋天候鸟向南方迁徙时不会迷路”这个问题中的“迷路”元素,我们生成了“巧走迷宫”的游戏,以星级挑战的模式,向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迷宫:一星级难度是根据规定的路线走出迷宫;二星级难度是自己探索迷宫路线并且画下来;三星级难度是自制迷宮和路线图。游戏结束后,幼儿可将自己挑战成功的路线图展示在架子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架清晰地看到谁参与了这个游戏,并引导幼儿评出谁设计的迷宫难度最大,如此又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原本没参加游戏的幼儿也跃跃欲试。
3.对问题的记录
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让他们将自己的问题用简洁的符号或图示记录下来,可引发幼儿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困难和思维特点。在由 “为什么绵羊的毛是卷曲的”生发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开展了“羊毛加工厂”的情境游戏,先由“纺织部”设计款式和花样,再由“刺绣坊”加工,最后送到“工艺品店”拍卖。在刺绣环节,经常有幼儿拉住我说:“老师,我的线穿不进去怎么办?”“我不会打结怎么办?”“为什么绣到一半线都缠在一起了?”我鼓励幼儿先和同伴讨论,再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最后大家一起根据记录纸上的内容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幼儿的思考和表达。
幼儿的记录拓展了教师观察、评价的范围,给了教师更多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和经验的机会,同时也让幼儿的探索更有方向,教师的支持更有效、更全面。
虞永平教授在文章《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指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础。我们的课程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教师在介入幼儿的游戏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与需要,采取“适宜性行为”。从幼儿阅读绘本时的兴趣点和问题出发,设置有支持能力的区域游戏,正是这样一种“适宜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