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鉴赏现代诗歌之美

2021-04-18 15:15刘燕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现代诗歌是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诗歌,它打破了旧体诗格律形式的束缚,其内容也顺应时代的要求,能更好地展现现实生活。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意象丰满、有鲜明的形象和浓烈的情感,所以是很好的审美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美”,进而发展审美赏析能力。

一、提炼关键词,品析情感变化

学者李元洛认为诗歌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人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由此可见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诗人常常不会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抓住作品的关键词,赏析这些词句中的抒情性,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性。

《回延安》借鉴了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展现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首作品是作者离开延安十年后重新回到延安后创作的,因此字里行间都展现出了喜悦和激动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作品中展现情感的词句,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不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句子,还借鉴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间接抒发情感,所以情感的表达十分细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整理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情感的细微变化。学生发现第一部分的关鍵词句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等,写的是阔别后重逢的场景,展现出了兴奋和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的关键词句是“天南海北想着你”等,作者回忆在延安的生活,情感显得更为质朴,表现了怀念之情;第三部分的关键词句包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等,写了重聚的场景,主要展现的是深厚的友谊;第四部分的“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关键词句写了延安的新面貌,展现出了一种赞叹;最后一部分的“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关键词句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并展望未来,主要体现的是美好的祝愿和自己的眷恋之情。学生在深入分析后发现虽然全诗都是写赞美歌颂,但是其情感还有轻微的起伏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性。

在探究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通过诗歌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以往的阅读感受加以赏析,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和作者形成共鸣,进而深入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

二、探究修辞,玩味诗歌的含蓄美

在探究诗歌语言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少经典的现代诗歌中都会运用双关、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有的时候还会运用典故等,这样就能迂回地表现思想,并让作品呈现出含蓄美、朦胧美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这样能促使他们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语言的多义性。

《我爱这土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用“鸟”来象征诗人的自身形象,展现了鸟儿对大地的歌颂,最后魂归大地,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眷恋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赏析作品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探究这种象征手法,同时还要找出更多的意象,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土地”在这里象征的是中华文明、祖国,作者借用土地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又如“风”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展现了苦难的生活现状;而“黎明”则象征着作者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理解了作品,感受到了诗歌的含蓄美。

又如《月夜》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为何不靠着树,而是并排立着?”学生认识到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展现出了倔强的性格,表现了对于自由思想的追求,表达了自己对个性解放的向往之情。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其它古今作品,思考一下不同的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方法展现内心的情感。学生发现《月夜》采用更含蓄的手法,作者用托物言志和创设意境的方法体现出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味。

想象和联想是构成抒情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还要指导他们结合诗句展开想象,这样能让原本含蓄隐晦的内容更直观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学生也能借助想象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三、着眼反常处,理解诗歌的真意图

不少现代诗歌的语言还常常具有反常性,作者为了强调某些特定的内涵,表达特殊的思想,往往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词语和句法,又或者故意让词句之间产生不连贯,设置一些不符合思维规律的地方。在品味现代诗歌语言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反常之处展开深入分析,体会作者想表达的真正意图。

在《风雨吟》中,作者运用了一些反常的话语,表现了独特的逻辑,教师要安排学生将它们找出来,并加以赏析。如在这首诗歌中将“郊原”比喻成了“海”,将“房舍”比喻成了“舟”,认为自己有着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驰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地常常给人扎实、安稳的感觉,为何作者将其比喻成了大海呢?他想要表达的风雨是大自然中的风雨吗?”如果学生能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反常处的真正含义。本诗创作于1941年,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所以作者想要体现的是风雨如晦的社会动荡局面,因此才采用了“海、舟”这样的喻体。“我”作为一个年轻的舵手,有着对于闯荡天下的梦想,但是同时也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如何掌控方向,这样就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安感。通过这样的赏析,学生便体会到了反常处的深意。

又如《统一》这首诗歌中的“繁多是个谎言”,也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析,思考作者为何认为“繁多是个谎言”,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在深入解析作品的内涵后,学生发现原来在作者的眼中,叶子、果子、花虽然形貌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看似繁多,但是实际上却是单一的,因此是“谎言”。作者由此联系到了做人,认为人也要坚持自我,不要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理解,学生就会发现反常处其实并不反常。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若学生只是单纯地死扣字眼,则很难深入理解反常处的特定语义。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如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了解当时的时代特点,又或者了解作品中的典故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方法等。通过这些“诗外”之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反常之处,深化解读和感悟。

四、设身处地,体驗独特情感

现代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展现出独有的情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境,体会作者的艺术修养。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促使他们在视频和音乐的引导下进入情境,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诗歌诵读的活动,这样也能产生身历其境的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进行感悟,这也能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意境中。

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为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深情诵读,尝试进入到作品独特的意境中,获得整体感受。教师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同时也看到祖国在近现代遭受的苦难,并体会到在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入到了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变迁。此后教师又指导学生展开配乐诗朗诵,并尝试把握好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要将自己和“我”的形象融合起来,思考“我”指的是谁,探究“我”和祖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各个意象,说说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

《断章》也是一首具有独特情境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转换视角,先试着想象自己在桥上看风景,此时有怎样的心情,然后转换视角,想象一下“看风景”的人又是怎样的想法。这样学生就能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转换“看”和“被看”的视角来体会作品独特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情境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比庄子“知鱼之乐”的思想,思考视角不同,观点会有何不同。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到《断章》的情境中,理解变换视角后出现的独特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现代诗歌的语言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沉浸在情境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接受其熏陶,吸收作品中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能体现独特的情感,表现作者独有的思想,所以教师要以诗歌语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进而感受作品独有的美。

刘燕群,山东省汶上县第六实验中学中都国际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