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简称“古诗”)一直以来就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因此,提高古诗复习的有效性是高三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从目前的复习思路来看,教师要么按古诗题材分类复习,如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要么按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高考考点进行专题复习,要么就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从讲评古诗试题方法来看,基本上是先对古诗本身翻译一下,然后对试题的答题思路、答案进行讲评;从专题复习时间来看,前前后后加起来,短则二十天,多则一个多月。但从复习的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读懂古诗,如何鉴赏古诗。对此,教师常常抱怨“古诗复习与不复习没什么两样”。可以说,古诗复习成为高考复习中难以跨越的栏杆,如何顺利跨越这一栏杆,扭转古诗复习的困窘局面呢?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这样说画竹观:“画竹意在笔先,用笔干淡并兼,从人不得其法,今年还是去年。”从人不得其法,今年还是去年,高三古诗复习也是此理,不得其法,古诗日日复习,日日低效。
那古诗复习的“法”在哪里?其实可以从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着手。原因有以下两个。
首先,这是由古诗的语言特点决定的。古诗是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因素的文学样式,因此鉴赏者要通过语言的刺激进行鉴赏。这样古诗语言的特点决定了鉴赏的特点。众所皆知,古诗篇幅短小,限于此,古诗在语言表达上往往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追求“言在此意在彼”,因而古诗给鉴赏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元稹的《行宫》,诗中的“说玄宗”留给鉴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说玄宗什么呢?是说玄宗宠爱杨贵妃重色误国吗?还是玄宗时(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繁华景象?还是两者都不是呢?再比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对秦氏罗敷的描写,罗敷美到什么程度,作者没有正面具体勾勒,仅从侧面即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烘托出罗敷的美。因而罗敷的美还是空白的,也正是这个空白,就留给鉴赏者以想象空间。
如前所述,古诗的语言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學生要读懂古典诗歌的语言,就必须要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教师就有责任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其次,这是由创作者与鉴赏者的联结通道决定的。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来完成。因为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打破上下古今的局限,把大量的生活素材提炼出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可以说艺术创作过程是通过想象把面浓缩成点。而艺术鉴赏“则是从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内容,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由点到面”[1]。由点扩展到面,就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只有这样,古诗中的点才能达到化简为丰的效果。如张旭的《山中留客》中的“山光物态”,它是创作者高度浓缩的。鉴赏者就要把这个创作者浓缩的点一点点的想象开来,成为一个面。“山光物态”里面包含春天里很多内容,如:阵阵芬芳的花朵,淙淙的溪水,百鸟的欢唱,青翠欲滴的绿叶。鉴赏者通过由点到面的想象才能还原创作者的原意。因此,可以说想象是创作者与鉴赏者的联结通道。只有联结通道顺畅了,鉴赏者与创作者才会产生共鸣现象。这一现象产生了,就意味着鉴赏者“和作者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认识接近了”[2]。
因此,在高三古诗复习中,要让学生读懂创作者的原意,就应让学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现象,而学生的共鸣的心理活动反应就要仰仗他们的想象。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所想的就是该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如何激活呢?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诗词鉴赏类书籍或文章。
艾青说:“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想象是此岸向彼岸的张帆远举,是经验的重新组织。”[3]这里的经验,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指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因此高三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具体操作办法来看,笔者偏向向学生推荐一些诗词鉴赏类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文出版社)。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阅读诗词鉴赏类书籍,想想他们是怎么想诗的,日积月累,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当然,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教师可以分题材选一些经典的诗词鉴赏文章印给学生。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阅读,从而为提升他们想诗的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想诗。
(一)引导学生“添枝加叶”式想诗
古诗复习时,笔者赞成分题材对古诗进行“添枝加叶”的想象。以咏物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物的全貌,物的局部,物的正面,物的侧面,物的静态,物的动态,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添加一下物的声音,物的味道,概括起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感觉想象和动静想象。如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想象。“无穷碧”“别样红”突出了莲叶荷花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写出了莲叶的无际和荷花的绚烂生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视觉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想象——微风过处,送来莲叶荷花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六月的酷暑,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再比如品读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诗歌中的句子“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可从空间上想象“峨眉”与“岘首”之间的距离,再从时间上想象那个时代人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两个人的分别很有可能成为永别,这样学生读诗时读到的不仅仅是分别之情,更重要的是生离死别的悲伤之情。
(二)引导学生“联想”式想诗
所谓联想,就是指“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在类似的或相关刺激下,而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4]。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联想角度想诗。如鉴赏2020年全国I卷诗歌中的句子“栖野鹤笼宽使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想起冯尊师的“闲云野鹤,岂管流年”的那份自由自在。再比如2020浙江卷诗歌阅读,试卷选用了两首诗,鉴赏时,教师可以围绕两首诗歌的末句“明月何曾是两乡”“已觉山川是两乡”引导学生对比联想,体会结尾的妙处。
如果说“添枝加叶”式想诗是把在头脑中的感性形象进行丰富,那“联想”式想诗就是侧重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两种想诗一个侧重内部丰富,一个侧重外部联系,二者的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
再次,编制想象式试题。
如果说阅读诗词鉴赏类书籍或文章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是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驱动器,那编制想象式试题就是对学生想象力的锻炼。
想象式试题的编写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古诗存在着丰富的想象空间。二是试题以名句名篇或近几年高考诗歌题为主。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三古诗复习也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当然高三古诗复习需要讲讲答题技巧等内容,但这些只是古诗复习的次要方面,而主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去想象,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只有这样,教师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
[3]艾青.艾青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6.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6.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ZS191013)阶段性成果]
丁升华,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厦门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