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议论文,都是靠丰厚的内容,具体的材料,饱满的情感取胜的,近两年,高考作文对内容充实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今高中生作文易犯这两大毛病:一是泛泛说教,材料单薄,形象苍白,所举例子都是平时看到的小故事;一是无主题,信马由缰,东拼西凑,情感虚浮。此乃充实的大敌,怎样才能使他们的议论文内容充实呢?
一、用好课本素材,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来自名家、名著、名人,可谓名篇荟萃,琳琅满目,极具典型性和多元应用的可能,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带领学生在这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像讲解员再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那样,使学生由好奇到入境到感悟到表达,帮助他们找到读与写的结合点,完成读与写的结合。我教完《包身工》,让学生忆苦思甜,思考“一样的年华,不同的命运”,让孩子们畅谈幸福感言“当我看到包身工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通过对比、思考,孩子们懂得珍惜现在,共创美好未来才是这个年龄段的主旋律。学过《孔雀东南飞》《氓》我组织学生针对这些爱情悲剧就“关于爱情的最高境界”这一论题,探讨青年应有怎样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上完《短歌行》,让学生用半学期的时间读《三国演义》,了解曹操其人其事,并就“曹操是不是英雄”展开辩论。教完《伶官传序》让学生阐发“忧劳兴国”的道理,正视“忽微”,汲取“逸豫亡身”的教训。并郑重其事的将原文改编为任务驱动型材料: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历史人物,当他父亲刚去世的时候,给了他三只箭,分别代表他父亲与梁国、燕王、契丹之间的仇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存勖一直牢记父亲李克用的三个遗愿,每次出征之前都举办盛大的“请矢”活动,最终如愿完成了父亲的三个遗愿。然而,当功成之后,他宠幸伶人,早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最终因为伶人的作乱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的这种经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巧借课本东风,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对课本素材思考、融合、化用,用好了教材这眼活水,作文有内容可写了,思想和气质也有了变化。
二、让阅读、思考感悟伴随学生的睡前饭后
无阅读,不成长,阅读,永远不要停止。如果读的书够多,功到自成,写作文总是心里有数的。正如“蜜蜂要多采花,才能酿成一家之蜜”,因此,要号召学生利用边角废料的时间多读书,每天花几十分钟,或是饭后,或是睡前,多看报,看时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中反应时代精神的闪光之处,否则对生活中本来可取的素材,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让学生从高一开始订阅报章杂志,扩大阅读量,打开眼界。阅读《人民日报》的时评文,高考版《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甚至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了解国家大事,厚植家国情怀,关注人类未来,思考使命担当,并对重点事记录,加入自己的思考分析点评。这样的好习惯,会让同学们成为有米之炊的巧妇,人人都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与底气。坚持好习惯,你会尝到甜头——议论文写作的实力有了质的飞跃。早已不是千人一面地喊喊口号,人云亦云、华而不实,早已不是灵魂缺席的温吞吞,大众腔,专家调了。师生们普遍认为今年全国Ⅱ卷的所有题型都比较平稳,有似曾相识的安全感,就连我们日日夜夜揣测的作文,无论主题还是体裁,也都“稳稳”撞脸几次模拟作文,可如此平稳,同学们都能有一个好结果吗?仅仅训练过就一定有效果吗?所以阅读中养成分析思考习惯,把独立思考装进人生行囊,随时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样下去,学生看得多了,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不但理解比以前深刻、全面,来的直接,思维活跃了,配合着语言能力的同步增长,写文章内容空洞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尤其文笔更流畅了,有时一两个句子也略带“文采”写出的文字也因读书与思考而有了灵性了,生动了,深刻了。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受着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学识程度和生活阅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各种因素”就是生活的“外延”。不能想象一个只知死抠书本、对社会茫然无知的人能写出思想深刻、卓有见地的文章来。这个外延,就是课外功夫的训练关,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增长学识和才干。
“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每年我都组织学生观看并写观后感,而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那股感动的力量就会在霎那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限的力量,强烈地震撼着同学的心灵。每每頒奖典礼后,多情的孩子几乎都泪流满面了,一个动了真感情的人,一定会有一些感悟,不吐不快。
三、积累全面,并对其积累的素材进行分门别类
这里的素材包括平时知道的唐诗宋词、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等,我让学生将积累的这些素材分门别类,如果平时只是随意性的积累,不注意素材的全面性,那么就会缺少写作某道作文题所用的相关材料,导致作文因素材匮乏而捉襟见肘,空洞无力。试想,李时珍不积累那么多的药材标本,怎能写出《本草纲目》?马克思不积累知识,又怎能著作举世闻名的《资本论》?……但是平时积累要讲究归类格式,相同主题归在一起,不要杂糅。如果不归类,那么你拥有的素材只能永远无序的堆放在自己的这个大仓库中乱到想用时却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兵再多,也无法帮助自己打胜仗。所以平时要归纳,如细的分类:哪些素材,可用在与“责任”相关的主题上,如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如曼德拉用自己生命对责任的诠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学者梁启超公车上书,勇于出头担责任,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呐喊,如烛之武夜缒而出退秦师,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是“责任类”素材;哪些素材,可用在青年人“做好自我管理”的相关主题中;哪些素材又体现着“志存高远,自立自强”的主题;哪些素材人无我有,人有而我新。再如大的分类:思想火花类,生活快餐类,至理名言类,精品诗文类,民间谚语或俗语、歇后语类等。正如一位历史学教授所说:“如果你能收集到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久而久之,在作文时,一旦确定了最佳立意,就可以在大脑中搜寻与此立意相关的、相似的、相对的、相反的,古今中外的素材,让这些带着灵光的积累大放异彩,坚持每个素材归类,坚持每次作文筛选素材,就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文,言之有理。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这样的文章定会彰显丰润妖娆的美感,读来令人折服。
四、“范文”引路,“模仿”入手
模仿是学艺的捷径。学写作也不例外。叶圣陶说的“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胡适“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都是很有道理的。但让学生“摹”什么?我会找各类文体的优秀范文让学生模仿练习,更是十分重视学生同题作文的讲评,把好作文当作全班的财富,做到重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引领,如“责任感”题材,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立意:携责任创中国辉煌;铁肩担责任,复兴我中华;背负责任,才能远航;责任在心,行动于人;唤醒内心深处的责任;国家之大任,在于我少年;避免了观点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重视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欣赏学习,学习这些满分作文的共性,然后认真总结,有哪些适合自己风格的“小套路”。重视教师下水文章的引领作用。为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我会精选最典范的文章,分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典范议论文的框架为“引材料、简短议论、提出观点、联系现实论证、深入分析、扣题结尾”;我会精选当年各省的满分作文让学生赏析、点评,让他们揣摩高考一类文美在何处,这些范文是怎样提取观点、筛选素材,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是怎样小中见大表现主题的,阅卷者为什么会对这些文章一见钟情?从中找出差距。有时还会写写下水文,权当给亲爱的学生的示范。通过借鉴和博采,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领悟,学生的习作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是借他人之法,践己成功路。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造一些能诱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各种条件,从而使他们写出素材新鲜、内容充实饱满、议论深刻、不人云亦云的好文章。
马振姝,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