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防治团队习丙文研究员等人在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上。
该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药物筛选等手段,在国内外首次从发病养殖池塘底泥的苏氏尾鳃蚓中发现报道放射孢子虫15种,发现命名鱼体寄生粘体虫新种4个,揭示了吴李碘泡虫、培养碘泡虫、武汉单极虫和汪氏单极虫4种重要病原的“水蚯蚓(放射孢子虫)—鱼(粘孢子虫)”感染传播途径;连续3年采用室内循环水条件下的人工授精孵化和培育,在国内外突破性地发现和确认了严重危害异育银鲫的洪湖碘泡虫存在特殊的随鱼卵传播途径;建立了适用于苗种期潜伏感染洪湖碘泡虫的特异性、高灵敏度分子检测方法,掌握了洪湖碘泡虫在鱼体卵巢、伪鳃、肾、脾等组织器官存在持续隐性感染的相关情况;率先发现伪鳃是洪湖碘泡虫感染和发育成熟的主要靶器官;通过离体药物筛选初步发现1种对成熟孢子具有明显杀灭效果的药用植物精油,并在养殖塘口试验中对“喉孢子虫病”防治具有良好效果。此外,在流调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地区养殖异育银鲫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比例非常高,一些不规范苗种场存在从市场直接购买商品鱼作亲本繁殖,造成市场流通的异育银鲫苗种携带病原风险很高,团队通过与苗种生产企业合作,成功建立了异育银鲫无粘孢子虫苗种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