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4-18 02:04:09安丽娅王旭周礼香孙环蕊朱瑛酶张若鹏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年5期
关键词:肌无力产科胎儿

安丽娅,王旭,周礼香,孙环蕊,朱瑛酶,张若鹏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对抗肌肉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自身抗体引起,AchR抗体的作用是干扰神经冲动向肌肉纤维的传递。该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发病率的2倍,发病年龄通常在20~45岁[1]。MG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晨轻暮重,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疲劳,出现劳累后肌无力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的特征。妊娠合并MG的发生很少见,发生率仅0.023%~0.073%[2]。一旦发生,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安全。患有MG的妇女一般不宜妊娠,如已妊娠,应加强产前监测及早期治疗。因此临床产科医生应对本病的临床进展和治疗有足够的认识,以确保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妊娠合并MG做如下综述。

1 重症肌无力对妊娠及新生儿的影响

妊娠期间MG的病程是不可预测的,在怀孕期间,大约30%~40%的患者保持病情不变,30%~40%的患者病情出现好转,20%~30%的患者病情发生恶化[3],病情恶化可能在怀孕整个周期的任何时候出现。而MG对怀孕没有严重的不良作用,患有MG的严重程度不能用来预测新生儿发生MG的概率,并且一次妊娠期间的临床病程不能预测后续妊娠期间的临床病程[4-6]。有报告指出,MG不会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妊娠中期和晚期胎盘转移了IgG抗体。但部分胎儿在子宫中会出现肌无力,胎动减少,最终导致羊水过多,出现胎死宫内的情况[3]。也可于胎儿出生后发生短暂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transient neonatal myasthenia gravis,TNMG),主要表现为短暂性呼吸困难、吸吮不良、进食及吞咽困难、上睑下垂、哭声微弱、肌张力减弱等症状[7],这种情况发生于10%~20%的病例中,并且多为自限性,而且由于母体AchR抗体的降解,一般持续3周左右缓解。大约有10%的新生儿出生后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9]。母亲患有MG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子宫内胎儿运动减少,导致先天性非进展性挛缩,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弯曲(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10]。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应由新生儿科密切监测肌力、呼吸功能及延髓肌等功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2 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并发症

有研究报道,MG对妊娠没有相关的不良作用,但是有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胎膜早破,严重的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目前发生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及疾病病程有关[6,11]。胎膜早破后会加重MG病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其次也有发生先兆子痫的罕见病例[12],一旦发生,严重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功能不全、肌无力危象等。硫酸镁为治疗子痫的一线药物,但镁离子能抑制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信息传导,使骨骼肌发生松弛,增加肌无力风险。因此,妊娠合并MG患者应慎用硫酸镁。

3 妊娠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管理

孕妇在妊娠前做好产前咨询,应参与怀孕期间疾病医疗管理的知情决定,充分了解胎儿风险及怀孕期间用药和停药后疾病的恶化风险[11]。孕期神经科动态监测抗体,观察药效和调整用药量[13]。MG的病情变化通常发生在妊娠早期及分娩后,因此需要神经科、产科、麻醉科、ICU、新生儿科等多学科的共同监护[8],并嘱患者严格遵守医嘱执行。妊娠期间严格计数胎动,一旦发生胎动减少或胎动频繁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妊娠早、中期每2周产检1次,孕晚期每1周产检1次,频繁的胎心监测和超声检查是很有必要的[12]。MG的孕妇在分娩后是最脆弱时期,此时MG的复发率高达30%。因此分娩后的护理及其重要,不仅要严密观察患者子宫复旧及阴道流血情况,还应监测患者呼吸运动、呼吸频率,有无进食及吞咽困难等情况,避免出现感染,以免加重肌无力症状。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个人生活,提醒患者定期随访,告知避免加重病情的诱因,如感染、劳累、疼痛、发热等,有效促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14]。分娩后建议母乳喂养,这也适用于患有新生儿肌无力的婴儿,母乳喂养优点很多,包括降低自身免疫疾病等的风险[9]。

4 治疗

4.1 抗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酯酶是治疗MG的主要药物,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母体MG免疫异常导致的AchR数量的减少无用。常用药物为新斯的明和溴吡斯的明[15],溴吡斯的明半衰期长,不良作用小,较为常用,药物最初口服剂量为30~60 mg/4~8 h[11]。妊娠期间存在子宫收缩的危险,用药时应避免静脉注射,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该药物不能阻止病程的进展,只能暂时改善症状[16]。溴吡斯的明属于C类妊娠期用药,在妊娠期使用相对安全[17]。但用药过程中应警惕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 crisis)的发生,如肌无力加重、瞳孔缩小、出汗、极速颤动和大小便失禁等,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积极抢救。

4.2 免疫抑制剂

4.2.1 糖皮质激素 是较常用的药物,常用于治疗MG。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人有效,约有1/3的患者在使用时出现暂时的虚弱,一般持续6 d左右,此时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症状才会缓解,停药会加重肌无力的症状[11]。一项队列研究表明,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存在胎儿患唇裂的风险,因此孕妇妊娠期间服用糖皮质激素应告知患唇裂的风险。一般胎儿的上颚在12周时已形成,因此可以选择在12周后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8,18]。也有研究指出,胎膜早破可能与皮质类固醇治疗有关,但这种治疗是否会增加新生儿及母亲感染的风险尚不清楚[5]。

4.2.2 硫唑嘌呤和环孢素 是治疗MG常用药物,用于MG的长期治疗。硫唑嘌呤治疗剂量初始为50 mg/d,服用数天能耐受可增加剂量至100~250 mg/d。药物在治疗剂量内未见新生儿早产、流产的发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胎儿畸形。不良反应包括肝损害、白细胞减少等,因此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环孢素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耐受硫唑嘌呤不良反应者,但不良反应较硫唑嘌呤少,包括肾损害、牙龈增生、血压升高等,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肾功能、血压情况,根据耐受程度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但导致早产及流产概率高,不推荐生育期使用[15,19]。

4.3 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这是两种以免疫为导向的治疗方法。它们作用时间短,起效快,通常用于诱导急性加重患者的快速改善。免疫球蛋白剂量为400 mg/kg/d,持续使用3~5 d,用于治疗MG加重患者。血浆置换法则是通过去除AchR-Ab或胸腺激素、免疫复合物、其它血浆内容物而发挥作用,通常一周3~7次,1次可置换2~3 L[11],当危重患者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时,可考虑使用此方法。由于血容量及凝血因子的变化与妊娠有关,因此血浆置换通常认为是免疫球蛋白之后的二线治疗方法[18,20]。

4.4 中西医联合治疗

MG在中医上一般统称为“痿症”。王勤鹰等[21]总结了中医药治疗MG的经验,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MG可减少激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巩固波动期和稳定期的治疗疗效,减少MG危象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但是,中医上对于MG缺乏统一的观点,目前无明确的诊疗指南,也缺乏大样本的支持,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2]。

5 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包括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MG主要累及骨骼肌,而子宫平滑肌不受MG的影响,因此MG妊娠的女性可推荐阴道分娩。分娩过程需要产科医师、助产士、神经科医师、麻醉师、新生儿科医师的协助。在分娩时,第一产程可不必进行干预,而在分娩的第二产程,由于腹肌及肛提肌的共同作用,在累及横纹肌时产妇容易产生疲劳,造成第二产程延长,此时应考虑行阴道助产(包括产钳和吸引器助产)[23]。剖宫产手术只能在适应证下进行,因为手术对MG患者来说是一个应激,可能会加重MG患者的肌无力症状[19]。麻醉选择上,由于MG患者对神经肌肉药物敏感,所以尽可能使用持续腰硬膜外麻醉,避免麻醉镇痛和使用加重肌无力的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药物。可以选择酰胺类药物进行麻醉[24]。但Kotoi Tsurane等[25]认为妊娠合并MG与剖宫产率增加有关,他们的研究表明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个很好的分娩方式选择,能避免产妇分娩过程产生疲劳。

6 结论

妊娠合并MG在产科比较罕见。期望妊娠的MG患者孕前应该由神经内科、产科医师进行评估,病情稳定方可妊娠。孕期神经科监测抗体,产科定期产检,严密监测母儿的生命健康,频繁的胎心监测及产科超声是必要的。治疗药物上,抗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主要药物,溴吡斯的明为一线药物,妊娠期间使用相对安全。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常用于疾病加重期的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减轻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缺乏临床诊疗指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妊娠合并MG患者可推荐阴道分娩,剖宫产只能在适应证下进行,分娩时应严密监测胎儿及产妇的情况,分娩后极易发生病情恶化,所以护理和随访也及其重要,同时应警惕MG危象及TNMG的发生。分娩后推荐母乳喂养,出院后产科和神经学科应进行随访,注重MG患者产后的恢复。

猜你喜欢
肌无力产科胎儿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认识产科大出血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
产科医师答问录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36
产科医师答问录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