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中原风 黄河魂”——河南省美术作品展研讨会。范迪安、刘曦林、尚辉、殷双喜、王宏剑、李一、王颖生、岳洁琼、郑工、吴洪亮、王平、于洋等在京美术界专家,刘杰、丁中一、化建国、李明等河南美术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主持。与会专家、代表先后发言,邵大箴、薛永年两位先生提交了研讨会书面发言稿。
河南省文联王守国书记主持展览开幕式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这次展览是一次在学术准备上充分、组织发动上广泛、作品类型非常丰富的大型展览。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出席开幕式,体现了中国文联对这次展览的高度重视。我和徐里书记一起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赵轩 地下空间 180cm×126cm 纸本设色
殷丽 山花 230cm×18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借由这个展览,我也想到新时代中国美术应该怎样体现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次展览为我们探索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结合地域文化传统展开当代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让艺术家在选题上做纵深思考,把创作过程作为研究过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角切入点,探索表现的角度,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些都是整个中国美术界在抓大事、抓重大主题创作上值得总结的经验。
我自己对黄河也是有深厚情感的,前些年和油画家同人们一起组织“天下黄河”的写生活动,也到了黄河的河南段采风写生。我感到,现在的写生不应该仅仅是一般的写生,而是要带着主题关切的写生,带有历史感和当代性的写生。在我的理解中,黄河就包括了自然的黄河、人文的黄河、生活的黄河、生态的黄河等多重含义,对黄河的视觉表现是用视觉的方式来形成“大合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古往今来关于黄河的文艺作品,其优秀的品质在于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而是艺术家面对历史、面对自然,更立足当下、置身其中、从当代出发去表现的宽阔图景。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这次展览我们的确看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之后,掀起的有关黄河主题创作的第一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黄河历史、文脉尤其是对“黄河”地域当下现实的一种表现。这个展览也让我们对河南近几年美术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展览里有两个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是写实主义的传统。大家知道靳尚谊先生来自河南,还有王宏剑先生和展览中的丁昆、石二军、朱旭红等,他们的油画表现当代风土人情和城市建设,尤其是聚焦于城市农民工、底层人民生活的表现特别突出,写实语言的表现上可能更加强调它的深度感和塑造性。
第二个传统毫无疑问是写意传统,我们从陈钰铭、张江舟、马国强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写意人物画表现的生活现实的深度,和那种场景感和群体人物所形成的社会景观,让我们对河南当代人文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河南有“中原画风”,中原画风有来自荆浩所创作的山水画传统,凸显对人文自然景观的表现。展览中可以看到像李明、化建国、桂行创等人的作品,表现以嵩山、太行山脉、黄淮平原为代表的大山大水,在作品中试图把形式语言和山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象征性,是我们审视当下河南美术创作和中原画风的一个很好的取样。河南美术近几年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围绕黄河题材的创作如何突出主题性,同时又表现它多样的风貌,体现地缘文化特色,这些都有待于很好的探讨。
曲春林 大壑飞歌 218cm×19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徐立新 和谐生活 210cm×18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连俊洲 家园 200cm×60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向旭东 都市涟漪 230cm×17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今天看河南的展览我先看了大结构,这是成系统、有学术准备的。第一部分是现实题材,体现了一个省美术界对现实的关怀,对整个国家和世界命运的关怀。第二部分是人文自然,这部分是要用情来画画的,人文景观和山河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传承的就是黄河的精神,看到了大家的情怀。第三部分是历史题材,这部分一方面体现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对黄河文明源流的认识,还有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把握。河南美术界朋友在学术上是有头脑的。“中原风 黄河魂”是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写意艺术的根。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原画风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中原人。我们经常谈地方画派很多都局限于风格、手法、样式,但我今天在河南美术展中看到的是一种很纯朴、深厚的东西。这些东西带着一种精神性,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画法、题材和主题中。包括靳尚谊先生放在中间的一幅肖像,你会感觉那就是河南。丁中一、李伯安、马国强等先生,他们都画人物,从笔法、风格、品质上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种精神性贯穿其中,一种很执着的、很深奥、很厚实的东西,还有后面的像王颖生、张江舟、陈钰铭,人物的精神性在河南画家笔下有了最充分的表达,很集中而且乡土气息很重。对中原画风的认识,我们要讨论其中精神的品格、品性,讨论这片土地中孕育出来的人文景象。
房巍 乔云 开门红 200cm×183cm 纸本设色 2019年
何彦萍 二月二 194cm×183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袁江红 东京梦华 178cm×15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杨健生 考场外 200cm×192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马国强 豫西的黄河老人213cm×124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李明 丝绸古道 220cm×145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觉得“中原风 黄河魂”将来要继续做下去。“中原风”很重要,可以作为重大课题深入地研究。我们现在把“风”理解成一种风格,这是一个西方概念,我觉得这个“风”其实是一种艺术类型,源于春秋时的“风雅颂”,主要不是指现在理解的技巧上的风格,而是指它的性质。中原画风整体上是一种精神和内在质的构成,比如说质朴、浑厚、厚重,这是一种审美精神而不是一般的风格技巧。河南美术发展有地理的丰厚遗产又有画史的人文遗产,人文自然结合起来,又有思想和战略,又有资源,要研究好这些,我主张以一种大黄河的理念向前走,推出“领唱”,推出名家。
常发生的病害有:病毒病,发病后叶面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扭曲畸形。防治方法是选用无病植株留种,增施有机肥,及时防治蚜虫,发病初期喷抗毒剂1号300倍液,10天一次,连喷3~4次。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的美术实力雄厚,但宣传不够。这个展览对人们了解中原画风很有帮助,刚才看到李明院长所著《中原画风源流考》很有启发,看来相关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作品靠实力,也要有系统的文字梳理,从组织和管理角度看,通过展览和研讨会的形式能让人们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美术的特色与发展,并找出问题。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辑):这个展览呈现了河南美术对生活、对地域、对中原独特文化的一些关注。大量作品表现了主题性的人文思考,同时也有诗意的抒怀,以及对河南人朴厚、乐观的人文精神体现,能看到河南人文生活整体的面貌。
展览很好,但我还是建议河南的中国画应该更强调特色,要跟传统联系更深层一些。河南有两宋传统,有更早的夏商周传统,包括河南民间文化的传统,都应该在中国画里体现,这样会使得我们的中国画样式可以更多元一点。
岳洁琼(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我从策展方面来谈一下,这个展览分了四个板块,现实题材板块占比较大,相比之下,人文自然及历史题材的板块占比还可以加强。河南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如禹王台、二城故里、伏羲始祖庙等许多人不了解。靳尚谊先生有一个特别精炼的归纳,说最早期的美术要好用,到了现代主义阶段是好看,到了当代美术要好玩。我觉得今天的展览好用、好看都做到了,是不是可以在展陈方式上有更新的结合?比如说一进来就可以听到黄河的咆哮,希望有“声光电”的作品在展厅里出现……这个主题是需要持续打造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形式、样式呈现。
王根生 愚公移山 145cm×247cm 纸本设色 2020年
丁中一 希冀 180cm×96cm 纸本设色 2010年
郭建明 嵇康广陵散 178cm×287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刘杰 龙门印象 130cm×200cm 油画 2020年
杨振熙 大河上下 140cm×286cm 纸本设色 2020年
丁昆 乡村记之一 150cm×155cm 油画 2019年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原画风的提出是从大文化的角度着眼,没有谈画派,是很好的提法,凸显源流、含意,也有整体的文化身份界定。画风一要有整合,二有建构,三要有孵化。整合主要是对于豫籍名家的历史和现实的梳理,包括打造高峰的意识,打造代表人物的意识。建构体系,总体特点是什么,我觉得还得说出一二三四,画风的界定和描述。孵化是对中青年的艺术家的培养、培育和引领。对于“中原画风”为代表的主题性美术活动研究和推动这方面,还有非常多的具体工作可以做。
王颖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原风 黄河魂”是精神上的追求,一群河南人画河南的故事,自觉不自觉在作品中都有这种展现,但想把它能推到一个极致还是要下一点功夫的。王宏剑先生画的《太行山》《阳关三叠》《函谷关》没有打上太多的烙印,说我就是河南人,我要表现河南什么……但他真的是懂历史、懂社会、懂艺术。他眼里可能不一定是画哪座大山大川,他是以河南人的情感去描绘河南的故事,去表现河南的风土人情、表现万物。这特别重要,自己刻意的做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让大家关注的东西可能都是暂时的。黄河是永远的主题,提“中原风”很积极主动,但是中原画风真正做得扎实更重要,提出来非常明确的追求当然是好的,我觉得关键是要把内在的功夫下到。
袁汝波 红旗渠 215cm×34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王宏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作为一个创作家和画家第一是自我,第二是自我所处的时代,第三是地域和民族,第四是艺术,第五是人类史,这五种都吻合,你的作品一定会永垂不朽。河南艺术家要有自信,作为河南人不管怎么落后、怎么进步,跟地球所有的任何一个点都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另外我们还要打好基本功,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对历史的判断,还有对宇宙法则的认知等,这都是基本功,需要一生感悟、学习和努力。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这个展览气象很正,有两个指向,一是具象的,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也有小处着眼的作品,但我们能注意到小切口的作品依然有比较大的气象,画的很精到。整体的展览从画的本体来说,很到位,画的很扎实。展览中有一部分是抽象的实践,我们也可以看到特别对气象的重视。因为河南这样一个独特地理位置、一种历史和风土能量,作品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不应该是纯粹讲解艺术故事,体现纯粹视觉敏感,而是要有更深层的艺术内在逻辑展现出来。
席卫权(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这个展览是一个组织、管理特别积极主动的事件性的活动。前期是有一个较为扎实的铺垫的。包括中原画风的概念讨论已久虽然有争议,但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做到了团队意识的加强,人员、思想等方面的铺陈。目前中原画界要把未来工作做实、做细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学术的引领。我们要透过所谓对历史文脉的表面理解,去探讨这些概念的实在。所有的纯朴、厚重、正大、苍茫等文化理念在艺术中体现出来,都不是表面性东西所能承载的,象外之象、大象无形,我们要完成对历史和现实的追问,寻求价值和担当。
李明(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中原画风这个概念事实上带有自发性,或许是河南美术界的自觉和责任意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成为了省委宣传部和文联、美协官方的行为,这一过程最终形成合力。中原画风今后要从实践创作和理论建设两方面走,相对创作而言,河南在理论上更需要加强,我们下一步要注意美术理论研究和整体文艺理论素养的提升,能够真正两条腿走路,使建构“中原画风”的朋友们成为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创作群体、文化群体。
任军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中原画风的确立和建构,一方面是遵循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自觉的追求意识,有自觉与全国各地艺术同质化趋势相区别的决然心态,更有彰显以黄河母题为依托的画派建构的努力。这次进京展览及之前举办的中原画风全国巡展,可能意味着中原画风这种艺术谱系正在进一步形成与成熟。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近几年来,河南大力倡导创建中原文化的观念,突出中原与黄河的主题。中原和黄河不只是地域与河流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品质,一种美学追求。这种精神和品质既源于中原地域和黃河本体具有的品格,也同时来自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输送的营养。博大精深和宽广包容精神是包括美术在内河南文化鲜明的特色,也是这次以中原风、黃河魂为主题的河南进京美术展引人注目的内容。众多优秀作品展示的中原文化风情和气质使我们大开眼界,深感河南美术又迈上新的台阶。向河南美术同行们致敬,祝他们在继承传统和大力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原风 黄河魂”美展,不同于一般的进京展,既是“黄河魂”的主题展,又是一个以“中原风”反映中原历史自然与现实生活的区域性美展。它不但是延续文脉贯通古今的美展,更是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美展,体现了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河南的中原画家群体,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原画风共性又不乏个人特色的群体风格,在中国画领域尤为明显。可以看到,河南的画家群体,通过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深了对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的认识,努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正在积极地用画笔讲好“黄河故事”。
展览的作品,主要是油画和中国画,内容如上所述,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丰富充实,亲切感人,形式风格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姿多彩。油画不仅发扬了写实传统,也发挥了写意精神。中国画一方面在继承传统中求现代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在跨界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两者都有新的气象,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而且大致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中原风,这种区域画风给人感觉是大气、厚重,有北方的质朴雄厚,也适当吸收了南方的灵秀优美和其他区域的长处而化为己有,而那种植根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前的美术创作中,有两个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是重大题材的主题创作在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怎样更加感人,一个艺术探索中怎样的跨界是广大观众乐于接受的。而“中原风 黄河魂”美展中的不少优秀作品,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张一心 周祥 邙塬清逸图 220cm×20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李弘林 绝壁有路 218cm×19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谢冰毅 园博园、太行写生 170cm×170cm 纸本墨笔 2019年
桂行创 红二十五军出发地·豫南罗山县何家冲200cm×19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沈克明 丹霞映日·川红·豫北太行山230cm×192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邬建 山高水长 190cm×160cm 纸本设色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