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慧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妇女群体保健科 410000
世界上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就是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的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称“两癌”)[1],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而且发病率愈来愈年轻化并且该数字也在逐年增加。每年全球大约有一百多万新的乳腺癌和五十万新宫颈癌患者,其中有五十万前者案例患者死亡,后者则有二十万。我国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近二十五万,死亡人口超过了1/4,达到了七万多人[2],2012年,新增的宫颈癌患者为六万二千人,死亡人数近一半,高达三万人[3]。中国女性中此两种癌症的发病率都处在上升态势[4]。世界卫生组织公认,通过普查,利用筛查的方法可提高妇女“两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病死率。近年,我国对“两癌”的重视度不断提高,2009年卫生部颁布《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着力保障妇女健康,并于201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形成3年为一筛查周期的长效机制。
为提高广大妇女健康水平,实现“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病死率,长沙市自2009年启动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率先在宁乡县等开展试点工作,2009年,卫生部确定宁乡县为“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县,2012年新增浏阳市、长沙县为“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县,2016年作为全省、全市民生实事项目全面铺开。2018年提标扩面,受益人群由35~64岁农村妇女扩展为具有长沙市户籍或取得长沙市居住证(居住证在有效期内)年龄在35~64岁的妇女,检查经费由140元增至200元。且创新工作模式,采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进行宫颈癌初筛,采用“一管法”采样,进行HPV、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采样,有效减少了HPV阳性患者的失访。2016年至2019年,长沙市“两癌”检查项目共完成检查403 311人,2016年至2019年,长沙市“两癌”检查项目共完成检查405 692人,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1 966人,癌前病变1 958人(其中CINⅡ和CINⅢ1 932人,原位腺癌26人),宫颈癌183人(微小浸润癌54人,浸润癌123人,其他恶性肿瘤6人)。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482.82/10万,宫颈癌检出率45.13/10万。乳腺癌结案405 537人,发现不典型增生15人,乳腺癌289人(其中小叶原位癌3人,导管原位癌20人,浸润性导管癌168人,浸润性小叶癌97人,其他恶性肿瘤1人),乳腺癌前病变检出率3.70/10万,乳腺癌检出率71.26/10万。
实践证明,“两癌”筛查工作对提高“两癌”的早期诊治,降低病死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有效地管理数以十万计的“两癌”资料是我们急需解决,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长沙市免费“两癌”筛查项目中,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初筛机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为接诊机构,承担诊断工作。初筛机构配合妇联宣传发动、组织适龄妇女参加检查,负责数据、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提出医学建议,进行分类指导;对检出异常/可疑患者进行召回、转诊和随访,并定期开展质量控制。2019年之前的工作流程为:(1)首先村(居)专干负责在各级机构,包括(村、组、街道)进行宣传和前期的动员工作,并将初次筛查时间告知受检者。(2)负责初次筛查的机构在接触到受检者后,该机构的医务人员需收集筛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并创建相关的文档,然后对该对象进行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包括妇科、白带常规HPV、TCT及乳腺检查等。并将结果可疑或异常的筛查对象转诊至接诊机构进一步检查及确诊。(3)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表并存档管理。
截至2018年长沙市的“两癌”筛查的工作方式还处于原始状态,整个筛查工作以手工录入、纸质记录为主。面对庞大的筛查人群,检查流程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在信息连贯性、各级管理者监督质控、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着不足。(1)无法避免出现数据录入错误、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影响后续随访工作质量,加重相关部门管理负担。(2)筛查的宣传、预约、信息登记、结果反馈、阳性案例管理与回访、数据报表及管理仍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需消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3)各筛查机构信息孤立,难以实现数据的有效集成与共享,无法准确、完整、及时、动态地反映筛查工作,信息汇总不便,流程和处置效率难以提升。随着筛查的深入和广泛、筛查人数的增加,长沙市“两癌”筛查项目在管理方面的需求有了较大扩展,既往传统工作模式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逐渐降低。为了更好地适应妇幼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信息化的“两癌”筛查平台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市“两癌”筛查工作的管理,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在“两癌”筛查流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设计一套集成化的基层“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实现市级-区县级-初筛机构-接诊机构-筛查对象的五级网络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以下功能:网上筛查预约,受检者基本信息、病史、筛查及诊断结果录入,可疑阳性转诊、阳性患者复诊、随访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每一个案例信息都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查询,包括初次筛查时间、筛查整体进度、最终报告信息、阳性案例等情况;系统具导出功能,可形成各类工作报表。实现对各时间段筛查人数、各项检查完成情况、阳性案例等进行分类统计。使“两癌”筛查项目实施的进度可查、可控,数据准确可追溯,各类报表轻松管理。
初筛机构负责初筛和阳性案例回访,筛查流程为:适龄妇女携带身份证明(身份证或有效居住证)到初筛机构进行个案登记、病史录入,受检者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就可以录入基础信息。初筛机构承担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乳腺体格检查、乳腺彩超等检查,将收集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HPV检测。对于HPV检测为阳性的样本通过系统将信息传送到接诊机构(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将HPV阳性样本寄给接诊机构进行TCT检测。初筛机构通知初筛可疑和阳性患者到接诊机构接受阴道镜检查或乳腺钼靶检查。
4.1 系统架构“两癌”筛查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初筛、接诊机构、区、市区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机构之间的数据流通。不同级别机构在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导出等方面,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权限。通过平台,各级部门能够快速、准确地获知信息。(1)受检者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在手机上查询各项检查结果。(2)初筛机构利用手机短信随访功能及时告知疑似阳性患者前往确诊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了阳性患者的回访效率与覆盖面。通过与确诊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信息管理系统(LIS)进行信息互通,确诊机构可以快速了解转诊患者在初筛机构的检查情况,初筛机构也可以在系统上直接查询受检者在确诊机构的检查结果。(3)市内各区县妇幼保健所(院)可通过系统及时、高效的获得辖区阳性患者的总体情况、辖区内129家初筛机构“两癌”筛查工作的进展。(4)市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两癌”筛查信息平台能够快速、准确得知全市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完成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两癌”筛查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4.2 业务功能模块“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可实现全市“两癌”筛查流程上的各个业务功能模块,完成筛查信息的全流程化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基本信息管理、病史病程管理、筛查及诊断结果管理、可疑阳性转诊、阳性患者复诊管理、随访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内容如下:(1)个人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输入页面是初筛机构最重要的功能模块之一,用于为受检者创建私人信息档案。受检者预约初筛时间及机构后,系统为受检者自动生成二维码,受检者可通过扫微信自助填写基本信息与病史。初筛机构通过读取受检者身份证,获取受检者信息,包括可通过ID扫描仪自动读取的信息,如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身份证ID号码,其他内容可由手工填写,包括国籍、受教育程度、职业、职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微信号码等。系统可自动鉴别同一筛查周期内重复筛查的受检者,同时通过对ID扫描仪的使用,保证个人基本信息是唯一且不可修改的。(2)筛查与诊断结果管理。系统为初筛机构提供筛查信息管理页面,用于记录受检者各项检查结果的功能模块,初筛机构负责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乳腺体格检查、乳腺彩超等检查,同时机构还需负责录入检查结果于系统。系统将检查信息推送给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HPV分型基因检测。系统与全市129个初诊机构、接诊机构(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的HIS、LIS对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系统将初筛为阳性的患者自动推送至接诊机构,由接诊机构对阳性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数据交换功能,将受检者的HPV、TCT、阴道镜、活检、乳腺钼靶、乳腺活检、病理分期等结果反馈给初筛机构。对检查结果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自动发送短信提示进行下一步检查。受检者也可通过手机端查看各项检查结果。(3)报表管理。系统根据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上报要求,设计各种工作报表导出及汇总功能。实现分类统计初筛机构各时间段的筛查人数、阳性案例、各项检查完成情况、宫颈及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等。可满足区、市级行政部门对初筛机构工作情况的实时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系统根据机构权限提供市、区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维度的报告查看功能,提高对数据的安全管理。(4)短信回访。设计短信回访模板,系统针对筛查结果可疑或阳性人群发送短信,及时通知可疑及阳性患者前往确诊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改变了以往需依靠基层医务工作者逐个电话回访通知患者的状况,减轻了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4.3 系统全市铺开使用后的效果 长沙市自2018年12月启用“两癌”筛查信息平台,通过HIS无纸化、效率高、各类数据共享的优势[5],全市129家初筛机构、1家确诊机构、1家检测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及集中管理等功能。对预约、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片区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片区内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能力,改进了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和质量[6]。
5.1 项目建设的意义“两癌”筛查信息平台为初筛机构、妇女保健机构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信息互享和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信息化管理手段能有效降低信息错误率、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7]。此外,该平台是基于国家农村“两癌”筛查项目流程而设计,具备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基础。
5.2 建设的创新点(1)通过“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对受检者样本及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HPV在长沙市人群中不同年龄层的发病特征,为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筛查和防控策略奠定基础。通过对不同病理阶段横断面的HPV阳性个体进行随访研究,发现和鉴定与癌变发生有关的病毒遗传变异特征,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2)通过“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实现自动发送短信进行阳性回访。传统的阳性案例回访,需要医务工作者每天拨打大量的电话,通知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种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效果不够理想。系统采用自动获取可疑阳性患者号码并发送短信或AI语音电话的方式,提示该患者进行后续的诊断和治疗,省去了一线医务人员繁琐的重复拨打电话回访的工作,提高了回访效率和覆盖度[8]。(3)通过“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实现手机端自助填写基本信息。按照国家农村“两癌”筛查方案的要求,所需填写的基本信息较多,为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创新式采用用户手机端自助填写基本信息,医生审核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系统为自助用户生成二维码,用户可凭二维码前往各个检查科室扫码进行检查。避免信息重复录入的情况,检查完成后用户可在手机端查看自己的检查结果。
妇幼保健信息网络化是下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实现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也是现阶段医疗改革的重点方向。所以充分发挥“两癌”筛查信息平台的功效,对国家“两癌”防控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两癌”防控事业下一步高效实施的重点[9]。
利用“两癌”筛查信息平台对阳性患者开展连贯的医疗服务,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筛查机构之间、机构与患者的紧密沟通,利用专业化的工具指导医生开展随访服务,形成健康档案,实现A院检查、B院也能在线查看报告结果。
以“两癌”筛查信息平台为引擎,通过检测样本量、数据量的累积、深度挖掘及应用,联合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丰富数据资源,分析两癌发病率、分布特点、高危因素等,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妇女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地区和人群进行预报,全面升级现有的“两癌”筛查防控体系,构建本地化的“两癌”大样本中心、大健康数据产业体系。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