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慢性荨麻疹*

2021-04-17 22:49程旭阳宋文英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腠理论治五脏

程旭阳,宋文英

1.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以皮肤突然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消、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具有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病因复杂等特点,常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1]。目前,临床认为本病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炎症介质白三烯释放后续炎症反应等有关[2]。中医认为,小儿慢性荨麻疹属“风疹”“瘾疹”“游风”范畴,多因营卫不和,风寒(风热)之邪袭表,或久病气血耗伤,生风化燥,风邪乘虚而入所致,属于难治性皮肤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小儿慢性荨麻疹的诊治颇有研究,但目前从“五脏相关”角度探讨其遣方用药的文献有限。因此,笔者根据临床所见,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就其病因病机及诊治浅析如下。

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五脏相关”学说

小儿病理生理都有独特的规律,从生理上来讲,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器官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易受邪染病,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钱仲阳总结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的观点,一旦患病,传变迅速,出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错综复杂的证候,结合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总称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五脏相关”是岭南医家邓铁涛教授在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克服理论的机械性,结合气血、阴阳、经络等理论,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之间关联的学说。其与五行学说相对应,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五行又通过五脏来体现其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多种角度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别于成人,但五脏仍是一个整体,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小儿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运用小儿体质特点指导本病的防治。

2 从五脏论治小儿慢性荨麻疹

2.1 从“心”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见心与皮表之病密不可分,从心论治小儿慢性荨麻疹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小儿心火亢盛。“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皮为肺之所主,心火绝对亢盛,乘克肺金,致肺金受损,又心气布于表,主行营血,心火亢盛伤及血分。《外科证治全书》曰:“瘾疹红色小点,有窼粒隐形于皮肤之中而不出是也。属心火伤血,血不散,传于皮肤。”该病在临床易发于腰部、腿部等受压部位(即所谓压迫性荨麻疹),部分患者可有舌质、脉象的改变[3]。叶小霞等[4]运用栀子豉汤酌加重镇安神之品治疗少阴有余所致胆碱能性荨麻疹有良好疗效。赵烨等[5]从心肝有热着手,用黄连、莲子心、牛黄、通草等方药清心经火热,疗效较好。二是心主神明。《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与情志活动有密切相关,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神颐养条畅,血脉充盈,运营周身,肌肤荣润无疾[6]。而小儿始生,神识未全,心肝常有余,君相火旺,神明受扰,出现情绪不稳、易惊易动,而荨麻疹的皮肤瘙痒又使患儿易激惹、夜卧难眠等。“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表明心理及情志活动会影响疾病进程,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对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2.2 从“肝”论治《幼科发挥》曰:“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与肝主生发之气相应。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全身气机,其性刚而不柔,然小儿肺金常不足,难以克制肝木,故肝常有余,肝气过亢发为瘾疹,常见夜寐不安、烦躁啼哭[7]。陈汉章教授认为,肝气疏泄是五脏合和的前提,临床通过调理肝气治疗荨麻疹疗效甚佳[8]。《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认为,瘙痒多责之于“风”,故亦可从肝风论治本病之瘙痒。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是人体生化之本,对脏腑功能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血不和,百病由生,无形的病理产物就会在五脏六腑蓄积,体内气血津液运行规律紊乱,终而发病。《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五脏之中,与气血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肝。①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一身之气机,若肝气郁结于内,气机逆乱,血运难行,凝滞于内,郁久化热,无以濡养肌肤孔窍,腠理失密,毛失润泽,外邪易侵,则发而为病。②肝能发挥与心的协同作用,将气血输送至全身各处,使五脏六腑藏泄得当,使营血运行通畅,使腠理开合有度。③肝能贮藏血液,供机体活动所需,还能发挥其濡养的功能,若肝血不足,气血亏虚,生风化燥,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无以输布,内不得宣泄,外不得透达,则易走窜皮表而发为瘾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着重补益气血,肝血充盈,气血合和,则百病向愈。

2.3 从“脾”论治万全《育婴家秘》曰:“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脾常不足是小儿重要的生理特点,小儿初生,脾薄而弱,故曰脾常不足[9]。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气不足,尤以脾不足最为突出。一方面,小儿脾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另一方面,由于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负担过重。《育婴家秘》提道:“况小儿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无知,口腹是贪……视大人犹多也。”小儿饮食,不择精粗,见食即爱,饥饱、寒温不能自调,或者辅食添加不当,极易损伤脾胃[10]。

《丹溪心法》曰:“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皮肤斑疹所现,与脾胃关系密不可分,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无以输布周身,况母病及子,脾土虚则肺金亏,宣发肃降功能不及,营气失养,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腠理失疏,易感受六淫邪气而发病。多数医家认为,风邪是导致本病发作的重要原因,因其与荨麻疹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的特征最为相似[11],风邪留滞于皮表,血络不通,中外鼓作,变而生热,即发瘙痒。二是脾主运化,与胃协同腐熟水谷,明代《证治要诀》记载:“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说明饮食是荨麻疹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食入腥膻发物,胃难受纳,脾不能运化,无以升清降浊,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若毒物蓄积在体内,脾胃功能紊乱,发物入体内蕴湿动风郁腠理而发为风团[12]。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邪由生,湿性形无定体,病位不固定,可累脏腑、肌肉、筋骨、皮毛,且重浊黏滞,阻滞气机,致血液难行、津液凝聚,风湿二邪胶着,也发为瘾疹。《疡医大全》曰:“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认为皮疹多由肠胃郁热透于外而发,脾胃功能失常,内生湿热,蕴蒸肌肤而发为疹。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风热相搏,血气亏虚,易发为病[13],则发疹期间应禁食辛辣刺激、牛羊肉、牛奶、鸡蛋、鱼腥发物等,以免使内热更盛,火毒熏蒸,病势缠绵反复。现代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荨麻疹存在一定的关系,其在体内不断释放抗原可能是荨麻疹反复发作的病因之一[14]。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慢性荨麻疹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15]。临床治疗中,从脾论治并不单单只着眼于治脾,应与其他脏腑协调,辨证而不孤立地看待疾病,把握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掌握疾病发展与转归趋势。

2.4 从“肺”论治肺为华盖,为五脏最高,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宣发卫气于表,护体以御邪。虞抟《医学正传》云:“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故肺金受制无以平肝木,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也。”小儿心火偏亢,心火克制肺金,易伤娇脏。《冯氏锦囊秘录》亦言:“大抵脾不足,则不能生肺家气。”小儿出生,肺气始用,肺金赖脾土之精微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水谷精微运化不足,土不生金,母病必及子,则肺养不足,又肺合皮毛,若肺卫不固,则外邪必易侵袭[16]。禤国维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大多腠理疏松,多责之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减化裁可获良效[17]。

《外科大成》曰:“游风者,为肌肤倏然赤肿痛。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荣卫不宣,则善行而数变矣,较之丹毒,只红肿起栗而不走,故与游风为异耳。”因荨麻疹发病部位不固定,善游走,故“游风”一名由此而来。《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将精微物质输于皮表,使腠理致密、毛发润泽,且肺位居高位与外界相通,外邪侵袭,肺首当其冲,诸皮表之病,主要责之于肺。张历元等[18]从玄府角度探讨了荨麻疹的诊治,旨在恢复玄府通利,条畅横、竖二窍,临床收效颇佳。《医宗金鉴》曰:“风邪多种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诸病源候论》曰:“人皮肤虚,为风所折,则起瘾疹。”表虚者,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则易受风邪侵袭,玄府郁闭,邪留滞于皮表,与气血相搏无出路而发,夜间卫气归于营血,加之荨麻疹患者卫气本虚,故多于夜间至凌晨发病[19],又因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皮疹多见于头面、双上肢及前胸,严重者也可累及全身。《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阳明病有身如虫行,皆是表邪无从而出,故身痒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阳邪怫郁于肌表不得汗出,则皮肤作痒。”外邪郁于肌表不得发,则发为身痒,要想使邪有出路,应着眼于恢复腠理开阖功能,临床多应用汗法开泄玄府,因势利导,透邪外出,使营卫和合,疾病乃愈[20]。

2.5 从“肾”论治万密斋认为,肾病主虚无实,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为肾之本病[2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五脏之中,肾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为先天之本,又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在疾病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与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小儿脏腑娇嫩,先天不足,元气虚少,体质羸弱,不耐外邪侵袭,病久又易耗伤正气,使元气愈虚,邪愈盛,缠绵难愈。二为肾内寄元阴元阳,若阴阳失和,肾阴虚损则无以上济心阴,心火相对亢盛,热迫血行,发为瘾疹;肾阳虚无以温养心阳,血脉行至周身难以温煦肌肤孔窍,阳虚易滋庇阴邪,寒气积聚为巢,禀赋不耐易使机体以常为淫,因寒致敏[22],骤发白色风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是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临床治疗当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分清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23]。

3 结语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不可取者,非其说也。”任何疾病都有特定的规律可循,皮肤病的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学说历经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用五脏理论去探究荨麻疹发病及治疗,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式,整体统一而不孤立地准确把握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正确地遣方用药,临床收效方佳。本文运用五脏相关学说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探讨分析荨麻疹治疗思路,以期广大学者对中医治疗皮肤疾病有更深的认识。

猜你喜欢
腠理论治五脏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肝郁论治失眠
失眠与五脏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