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法在治疗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

2021-04-17 22:34贾立群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虚火命门心火

陈 晨,贾立群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接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口腔及咽喉黏膜的急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1],表现为黏膜的红斑、溃疡、疼痛,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肿瘤的治疗,继发严重感染可能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2]。已有多个研究阐述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应用[3],本文将探讨引火归元法对于放化疗性OM的治疗指导作用。

1 引火归元法的理论内涵

引火归元法源于《黄帝内经》中从治法,应用已久,在《伤寒论》中已有体现,如少阴病阴盛格阳,虚阳上浮致“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因为阴盛格阳于上,为防止虚阳浮越,急需破阴回阳,引虚阳归元,因此其中附子、干姜用量均重于四逆汤。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于其用法配伍已有讲解。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4]。引火归元法主要用于治疗虚火上炎、虚阳浮越的病症。所引之火并非火热实邪,而是人体正气虚弱、不能制约潜藏之火,即称为相火、浮阳等。生理性的相火,当如朱丹溪所言“寄于肝肾二部”,及《医贯》中记载“此乃水中之火”,《类经·运气篇》中记载“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肾为坎卦,命门相火需潜藏于水中,若由于心火引动、或中气不足、或因久病及肾,导致肾中阴阳失衡,导致相火浮越,此为病理性相火,当用引火归元法引治,使相火潜敛,才能相火以位,发挥其温养五脏的生理作用[5]。

2 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中医认识

恶性肿瘤患者多属虚实夹杂,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寒、湿、毒凝结为标[6]。针对此病机,治疗时应标本兼顾,祛邪与扶正并用,放疗与化疗为治疗肿瘤的疗法,属祛邪治疗,易耗伤正气,使虚者更虚。

放射线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火热毒邪,可归为外感温邪一类。作用于人体,可直接灼伤口腔黏膜及口中津液。并且由于口为脾胃所主,舌为心之苗,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口腔与多个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放射线灼伤口腔后,若正气不弱,放射剂量低,可自行恢复。但肿瘤患者多属本虚,火热毒邪极易传变入里,先伤肺与胃津液,渐传中焦耗伤脾胃肠之气阴,病程进展,传入下焦肝肾,耗伤肝肾阴精,水不能潜敛,导致相火浮越,虚火上炎,而口腔局部火热证更甚。

化疗药物种类较多,其药性不一。容易引起OM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利替康等[7]。其中,氟尿嘧啶类药物为苦,辛,大热之品[8],伊利替康属于热药[9]。亦有学者认为,化疗药物属苦寒之剂,易伤脾肾阳气。但不论寒热,化疗药物伤人正气则一。一项研究证实,化疗能减少平和质,增加患者阴虚质和阳虚质的比例[10]。热性化疗药能直接耗气伤津,逐渐损伤人体气阴,形成气阴两虚证,日久耗伤精血,肝肾阴精亏损,相火浮越,虚火上炎,产生口腔的火热证。寒性化疗药则损伤人体阳气,脾肾阳虚,虚阳不能安守于命门,相火浮越而上炎,形成上热下寒证。总而言之,由于正气本虚,化疗药物药性峻猛,无论寒热,都能影响肾中之阴阳平衡,而导致虚火上炎。

因此,口腔黏膜炎虽是局部火热证,但切不可妄用苦寒清热之品。局部火热多是浮越之相火,“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应潜藏,妄用清热苦寒折伤之,或许能一时取效,却是戕害生机。并且苦寒能败胃,苦寒兼能伤阴。损伤先天、后天之本,生机受损。因此,对于相火浮越之证,应以引火归元为法度。

3 引火归元法在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

引火归元法虽然同是引相火归于肝肾命门,但应用时仍应辨别病机。相火浮越,有因君火不明、心火上炎引动的,应清降心火,交通心肾。有因脾胃不足、不能伏火的,应补养脾胃,厚土使火自敛。有因肝肾阴虚,水不制火的,应滋补肝肾,龙火自潜。有因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应温养命门,火足而能安居于下。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所言“治火之法,当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依据病机不同而论治。

3.1 清降心火,交通心肾

肿瘤患者或因肾水素亏,不能上济心火,或因情绪焦虑,心烦气乱,又受放化疗火热毒邪的煎熬,容易使心火妄动,心火妄动,相火易上僭而为病。《素问》中有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若君火失肾水之养,且君火上炎,不安本位,不能镇纳相火,相火亦不能安守而上越。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言“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朱丹溪所言“心动则相火亦动”。此时,应清降心火,并交通心肾,使肾水上济心火,心火下温肾水,则相火不越。

该治法代表方剂如《韩氏医通》之交泰丸、经方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由黄连六钱与肉桂一钱组成,以黄连清上炎之心火,肉桂温下焦肾水,使心火得以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心肾交泰。而黄连阿胶汤能清心火,养心肾真阴,复“人身阴阳相抱”,心肾相交,虚火不浮越。罗文君等[11]认为交泰丸能鼓动肾水上济心火,使水火既济,从而治疗老年性心肾不交之复发性口腔溃疡。并且可以酌加清心之品如莲子心,龙骨、牡蛎收敛心阳,生地黄、玄参滋补肝肾等。其加减法不离原方之方义。赵文明[12]从清心火、养肾水,交通心肾的角度,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口腔溃疡,若心火亢盛,可以化裁加入导赤散清利心火[13]。

3.2 补养脾胃,厚土敛火

胃为十二经气血之海,五脏六腑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滋养。肿瘤患者多是久病,多素有中气不足。在接受放化疗之后,中焦脾胃更受损伤,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论述:“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因此,脾胃虚弱能导致相火失充而浮越于上,因此朱丹溪言:”口疮,服良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则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这种情况则应补养脾胃,“俾土厚而火自敛“。脾胃得养,能滋养五脏,相火得以安居于下。

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及理中汤等。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原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清气不升,导致阴火上冲,而见气虚发热,九窍不利之证。理中汤为治脾胃虚寒的经方,脾胃得温,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受纳水谷、化生精微,充养五脏的作用。高秀飞等[14]认为补中益气汤能生发脾胃之气,使元气充沛而虚火自消。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对于进行同步放化疗而产生口腔溃疡的乳腺癌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试验证实补中益气汤能显著提高治疗痊愈率及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对于放化疗的耐受性。耿春霞[15]对化疗导致的口腔溃疡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对照组应用康复新液漱口,并口服复方维生素B,治疗组予补中益气汤口服。结果证实补中益气汤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化疗性口腔溃疡并不仅是局部的火热证,中气不足,相火浮越才是病之本。漱口治疗仅是对于局部的治疗,虚火随清而随生,辨清病机,澄虚火之根本,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高峻鹰等[16]认为理中汤能振奋脾阳,使脾胃能行其运化之职,从而促进口腔黏膜的恢复。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联用理中汤加味相比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并且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

3.3 滋补肝肾,龙火自潜

肾为坎卦,阳居阴中,肾水充足,坎中真阳才能安守本位。乙癸同源,肾阴亏虚时多伴见肝阴不足。肿瘤患者多已久病及肾,肿瘤的发生已有相火妄动的病机[17],放射线、化疗药物火热之性又能耗伤阴精,更加重肾水的亏损而加重相火的浮越,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治疗时应滋补肝肾,水深而龙能潜。

代表方剂为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引火汤,及六味地黄丸。引火汤药物组成为: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方义为熟地补肾水,麦冬、五味子滋肺,取金水相生之义,茯苓、巴戟天引水火下行,安于肾宫。治疗肾水不足,虚火上浮之咽喉肿痛。后世李可将其应用于肾水不足,虚火上浮的诸多病症中,其论述:“凡化、放疗后,或久病耗伤肾阴,浮阳上奔,而见头面升火,胸中轰轰发热,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多属火不归原。大剂引火汤两服必退“,实为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六味地黄丸在《医方考》中记载主治”肾虚不能制火者“,方药以滋补肝肾为主。李自全[18]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咽部溃疡的患者开展临床试验,观察组以引火汤加牛膝、天冬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康复新液、外涂表皮生长因子。结果证实,服用引火汤能显著提高有效率。王曼等[19]则认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多一派虚火之象,引火汤可以治疗放化疗的多种不良反应。姚晓燕等[20]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应用六味地黄丸,结果证实该药能显著改善口腔溃疡的中医证候,并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应用时可以酌加少量肉桂、附子,应注意起引火归元作用时,温药应小剂量。其组成虽与金匮肾气丸同,但其方义却有差异。金匮肾气丸之桂附起阴中求阳,微微生火之用,本方则起引火下行之用。若恐桂附之性太热,可参照引火汤之义,用巴戟天”能引火又能补水“。通过滋补肝肾来潜敛相火的组方原则如《医学心悟》所言,“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而辛热之药当小量,以防喧宾夺主。

3.4 温养命门,火足则安

部分肿瘤患者本已有命门火虚之病机,或因中气亏虚不能滋养命门,或因肾精亏虚,不能安守阳气,而致命门相火损耗。总之命门火虚者,为病已深入,损伤先天之本,彭子益谓之“拔阳根”。再兼放化疗的作用,或是苦寒的化疗药更伤脾肾阳气,或是放化疗之火热毒邪更伤中焦脾胃、耗竭阴精,更导致命门相火受损。阳根不健,则不能安居本位,极易成无根之妄火。虚火上炎,则可见口腔的火热证。阳根已虚,此时应急温命门,使浮阳归元,防止阳气虚浮而进一步损耗。

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潜阳丹、白通汤。病缓者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取其能微微生火,徐温肾阳,肾阳渐足,能纳浮火归元,而药性不峻,不致化火。或《医理真传》中潜阳丹,以砂仁宣中宫阴邪、能纳气归肾,附子补助真阳,龟板通阴助阳,甘草和中、又能伏火,有“伏火互根之妙”。可化裁加入“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三才封髓丹,而成潜阳封髓丹,能助真阳,清邪火,引虚火归元。若病势较急,阳根虚弱,已成阴盛格阳于上之戴阳证,则应用白通汤一类,破阴回阳,使火得归,然后再用缓药图之,使火渐生。张军梅[21]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应用金匮肾气丸合中药外敷治疗,结果相对比西药治疗,中药可以明显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少复发率。吴生元认为放化疗性OM不可只顾清热或温补,应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引火归元,标本兼顾。对放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予加味潜阳封髓丹治疗,结果相对比口腔溃疡膜,能显著提高有效率,明显减小溃疡面积、减轻疼痛[22]。

临床中诊疗所见较理论复杂,久病患者病机错杂,上述病机可以兼见。如心火上炎可以合并肝肾阴亏,脾胃虚弱往往兼见命门火亏等。因此在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治疗,或可以多种治法化裁合用。同时可在不离方义的基础上加减药味,圆机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要点。

除应用于内服中药外,引火归元法也可指导中药外敷的应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对于化疗导致的口腔溃疡能改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确切[23]。涌泉穴是肾经之井穴,吴茱萸外敷能引火下行,据《本草纲目》记载能治“喉舌口疮”。同样是引火归元法的体现。

4 结语

口腔黏膜炎是放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治疗措施也主要集中在预防及对症支持治疗上。从中医的理论探讨,口腔的炎症虽是局部的火热证,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肿瘤患者为本虚标实,放化疗法攻伐之力太过,更伤人体元气,而至虚火上浮,因此针对口腔局部的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并且,单用寒凉药清炎上之虚火,虚火随清而随生,甚至损伤人体浮越之真阳。因此,从引火归元的角度,引上浮的虚火归于本位,通过清降心火、交通心肾,补养脾胃、厚土敛火,滋补肝肾、龙火自潜,温养命门、火足则安等治法,可取得更好的疗效。这是对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实践。相火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中,而后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才逐渐成熟;引火归元治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因此,中医学理论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在吸收了各个时代的产物后,而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认识并应用现代医学。从经典理论的层面完善对于现代医学的认识并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贡献度说明:

陈晨:完成文献检索,资料采集,论文初稿写作,并进行论文的修改与完善。贾立群:指导论文写作思路及研究方向,对文章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审阅,并指导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虚火命门心火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无人机的“命门”
抓住“命门”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