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温伟,赤艺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为2.9亿,其中高血压病患病人数就有2.7亿[1]。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常伴头晕、头胀痛,心悸,颈部僵硬感等症状。许建忠[2]基于循证医学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收缩压可以为<1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其根据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的血压值,将高血压病分级;同时结合年龄、伴随疾病等其他因素,将高血压病危险性也分级,提高对高血压病人群的重视度。研究表明,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8%快速增长到21世 纪的30%以上[3]。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认识清楚,遗传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刘永生[4]认为,高血压发病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相关。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动脉硬化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动脉硬化使得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而致血压升高。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病因不明,而继发性高血压常伴随其他疾病,如肾脏病变、大血管病变或内分泌疾病等,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通常西医治疗药物有ACEI、ARB、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以及利尿剂等,同时也强调个体化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常侧重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得到控制后,血压水平大多会恢复到正常水平。《2019日本高血压管理指南(JSH 2019)》中强调,高血压病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中医并无高血压病名,可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是君相不和,以致脏腑功能受损,而使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本文通过君相理论认识高血压病,君为主宰,相为辅助,二者相合则气血平和。
中医有“父母交媾,胎孕乃成”,即人禀受父母之精,精气化而为形。朱丹溪认为,父母精血的盛衰,是决定能否孕育胎儿的重要条件。巢元方曰:“阳施阴化,精气有余,两胎有俱男俱女者。”《褚氏遗书》云:“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入为本,而女形成矣。”故人形之强弱,体质之盛衰皆由禀赋而定。禀赋强则正气充足,人不生病,否则百病皆生。郭润蕊等[5]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为痰湿、阴虚、气虚体质。西医临床研究发现[1],高血压发病基因主要有AGT基因、ACE基因、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内皮NOS基因、LDL受体基因等。基因因个体差异而种类万千,与中医体质的个体差异不谋而合。大量临床研究表明[6],禀赋不足者多为肾精匮乏,真阴之水不能濡养肝木,肝中暴动的阳气不能被制约,则发为高血压病。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曰:“喜怒忧思,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亦令人眩晕呕吐,眉目疼痛,眼不得开。”可见郁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陈无择清晰地阐述了因情志不舒而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病理产物的产生,这种易受情志影响的体质,是发病的先决条件。陈无择将先天禀赋与情志分主次,因禀赋之不可改为主,情志之可变为次,调情志是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由于情志抑郁,导致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则化热,气机不通则生痰湿,肝阳痰浊上犯脑海则头痛、眩晕。大怒者,气血逆乱,上攻于脑,脑脉拘急疼痛,出现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四肢抽搐[7]。故而本病之病因本于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真阴不足,由于后天情志抑郁导致肝阳上亢,发为高血压。《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伤脾,恐伤肾。”故情志对脏腑的影响应当得到重视。尤其在君相和谐方面,情志对气机升降的影响与君相的配合息息相关。如大怒者常感脘腹胀满,头晕头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生气时大量血液涌入头部,其他器官因供血量减少而功能受到影响。
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为刚脏,生理上主升、主动,条畅周身气机[8]。故肝属阳、上升的性质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上至关重要。肝阳升发太过,容易出现风阳上扰。肝为肾精之余气化而为血,故肝本柔脏,然而肝生理却表现为条畅、疏达、升阳的功效,故肝体阴而用阳。若先天之精血不足,后天情志抑郁,导致肝之阴血亏虚,阴不能制阳,肝阳升发于上。且肝经通达于头面,阳气涌动于上,发病之人往往有头痛、头晕、脸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表现。与中医认为的眩晕、头痛症状不谋而合。其中肝郁火旺是常见的病证,多由肝经气机郁滞,久则郁而化火而成。故肝为高血压病发病本脏。
《黄帝内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为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黄帝内经》对心的生理功能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血脉病变是导致高血压病的根本原因,故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为气血之主,有着生血、行血功能。心是气血运行之始端,若心之功能不全,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脑脉不通。韩学杰等[9]认为,心络为全身络脉的中心环节,络脉是周身细小的血脉,内富营养物质。若络脉受损,脑失荣养;或久病化毒入络,损伤脉络,皆可发为本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神明之府,主导五脏正常功能运行。徐灏中曰:“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曰神”。本病病位在肝,然神主导肝之功能,若神明不清,则肝疏泄功能失职,阳气上亢,发为本病。故本病病位虽在肝,主宰于心。
中医认为,君是“大主”,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之说。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火(君火)起着统帅的作用。《中医大辞典》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相火与心火的配合作用是人体生理正常的基础。相火为君火生成的基础,君火为相火相续,因此君相须和谐。正常的君相应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君火号令,相火安于其位,二者共同温养脏腑并推动体内物质运行。朱丹溪认为,相火起于“五性厥阳之相煽”,即相火起于变动。正常的变动是人生生化之本,即“俾补造化”。正常人的血压一生、一天之中皆有高低变化的不同。这样的变动符合人的生理状态。异常的变动则为妄动,故有君火与相火的主次之分。君火为号令之主,相火为执行之次。从起病来看,相火妄动为其主,而君火致病为其次。其中相火之病分虚实两类。实证多为素体阳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经气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虚证由于七情劳倦,或过服温燥之品,致使相火变为妄火,此为元气之贼,会消伐肝肾。肾水不足,肝血不能荣养肝木,阴不能抑制阳的变动,此时人的血压就会突破上限,且不易回落,并出现诸多不适症状。西医将此认识为各种激素调节的最终结果,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引起微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增高。还有代谢综合征引起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血压增高[10]。
人之生长变化,与君火、相火的和谐密不可分。若是君相背离,则生诸病,本病病机多责于此。原因有四:一者:君道惟神,相道惟力[11]。君者,尊也,君火是发号施令者;相火为臣,执行君火指令。君火为相火之主。二者:相火亦是君火之助。“明者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可见君火之明,需要相火之助。三者:君火存心,相火存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水火共济,人体才能健康。四者:五运六气始于立春,而君火起于清明,相火紧随其后。气候是君火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到相火的升发,从而使得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机体不能维持稳态,诸病由生。人之发病,与运动变化异常相关。相火为人体运动之根本,相火妄动,则形成龙雷之火,此火于人体有害。在上则头痛、目眩;在下则损伤肝肾之阴,出现周身乏力,腰酸腿软,形成高血压病。朱丹溪认为,妄动即为人的“欲望太过”,身心合一,人体才能保持健康。“气有余便是火”[12],五志过极便是病。由于君火相火相互影响,常共同致病,故在治疗时,君火相火均应注重。
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肝肾不足,证见腰酸腿软,乏力,心悸,手足心热;表实者肝阳、肝火旺,证见头晕、头胀痛。然发病之人多以实证为主,盖因实证症状易显,虚证易隐。故有时会忽略其病机中的虚证之象。然则本病实以肝肾之阴不足为本,肝肾之阴不足以制约相火,妄动的相火浮越于上,形成龙雷之火,至面部则面红目赤、头晕目眩、颈部僵硬。从病理产物看,本病病理产物为“火”“痰”“瘀”“虚”。虚为该病之始端,阴虚不能制阳,阴阳平衡被打破,火热之阳上犯。因肾水不能涵木,肝疏泄失职,气滞则血不行,而成“瘀”;气滞则水行不利,则生“痰”。从发病过程看,实证日久,耗伤阴津,产生虚证,反而加重肝肾真阴之不足。治疗上,本病多强调从肝肾着手治疗。滕英华等[13]提出,益肾填精(女贞子、杜仲、桑寄生等),或养肝补肝可补充肝血之不足(生地、墨旱莲、龙眼肉等)。还应佐以平肝潜阳之药(天麻、钩藤、石决明等)。
君相理论强调君与相的和谐,强调君的领导及相的配合,同时关注疾病的转化。然疾病复杂,并非一成不变,君相常相互转化,故应辨别虚实,从而针对不同阶段疾病辨证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时眩……病本于肾。”《黄帝内经》曰:“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提出肾虚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盖因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化髓,肾虚则髓海空虚,发病之人常眩晕隐隐。毕月明等[14]认为,肾中精气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为从肾论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支持。肾气虚者除眩晕外,多表现为少气乏力,体虚劳倦;肾阴虚者五心烦热,手足心热;肾阳不足者畏寒肢冷。肝藏肾之精气化血,肝阴可抑制阳气的涌动,故通过补肾可补充肝血,以平潜肝中亢盛之阳。偏肾阴不足者好发于冬末春初,此为肾中水寒,肝中精血不足,恰逢春风舒发之季,肝木升发太过,阳无所制,应通过补益肝肾、平潜肝阳,使阴阳平衡。根据朱丹溪相火妄动之说,常用熟地黄、山茱萸、墨旱莲、龟甲等药物,以滋补肝肾真阴,平潜肝阳妄动。然张景岳又有“阴中求阳”之说,故以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同时佐以平肝药,如天麻、钩藤、龙骨、牡蛎等。
《证治汇补》曰:“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馤塘医话》云:“盖肝气上炎则心火生……”说明高血压病必与心火相关,因肝为木,心为火,从五行相生而言,肝为心之母。高血压病为肝火循经上攻头面,发病之人往往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同时子病及母,心火过盛致肝火更旺。心肾为火水之脏,生理上应心肾相交,水火共济。若心火太旺,则灼伤肾水,致肾中真阴不足,加重本病。此外,心火过旺,损及于肝,肝疏泄失常,发为本病。故治疗高血压病需清心火,常用黄连、栀子、淡竹叶等。黄连为苦寒之品,《本草新编》言其:“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而入心尤专任也”。栀子在《医学启源》中记载:“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15]”。
本病好发于冬末春初,此时肾中水寒,肝中精血不足,肝木升发太过,阳气无有所制,则形成高血压病。故需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故冬日需要闭藏以养肾精,而春日不应动怒,防止春阳亢奋。
君与相在古代政治中是对立统一的。中医从哲学角度认识君相二火。心为君火,肝肾寄存相火。君火发号以令相火,君火、相火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动力。相火能补君火,君相二火运动平衡,即君相相安,人则无病生。对于高血压病,君火与相火的平衡被破坏,则相火妄动而君令不行,相火上炎谋君位,浮潜于上则形成龙雷之火,此为害人之火。对于病因病机认识上,应强调肝肾不足对本病的影响,治疗上宜注重补益肝肾、平潜肝阳,并注重心对本病的影响,调理心情,清心火,节制欲望,则诸病可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