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糖尿病是人类慢性疾病中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被认为是相关诊断数据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患者的血糖数值却超过正常人的标准这一阶段,机体正常的血糖调节发展为血糖调节受损(IGR)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二者可单独出现,或者合并出现[1]。糖尿病前期,其具有双向性,这一阶段是完全可逆的,只要加强干预,降低其发展成糖尿病的概率完全是可行的[2]。目前早期糖尿病的诊疗管理只注重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忽略了在发展成为糖尿之前这一阶段的诊疗管理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使得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建立基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特定科研模式,以新的理论指导临床,以临床验证新的理论,有助于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理论与创新,从而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趋势。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曾经的富贵病也变得大众化,糖尿病作为我国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了无数家庭的严重负担[3]。糖耐量减低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是患者发展成糖尿病之前所处的一个阶段,这一群体是未来的糖尿病大军的“预备役”,并且该群体发生心脑血管风险的概率也较正常人偏高[4]。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指南的常客,该思想与现今对IGT群体提早干预的共识不谋而合。采用中医药手段干预IGT人群的研究不胜枚举,并且此类研究已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降低IGT转化向糖尿病的概率上的功效。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传统医学中所称的“脾瘅”“消瘅”等概念。《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该处所提及的“脾”并非单纯指的是有型器官,而是将有型器官脾与胰腺以及一些功能性的概念皆纳入了进去。如《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有散膏半斤。”散膏系胰腺组织,而《悬壶漫录》中则认为散膏是脾瘅发病核心。
忧思过度,肥甘伤脾或是肥胖等多种因素皆可引起此类疾病的发生。该病的病机为脾运失调,湿浊内蕴,气机滞涩。此类患者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胸闷痞满、大便粘腻难泄、苔厚腻、脉滑等一众脾虚湿盛之象。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外感疾病中有“伏邪”的概念,指的是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此处的“伏邪”阶段便可认为是“未病”阶段,以此抛砖引玉,文中所说“未病”其实指的便是染病之邪,无外乎外感内伤,却未发的阶段。
《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IGT 的诊断标准[5]为:餐后2h血糖在140 mg/dL(7.8mmol/L)和199 mg/dL(11.0 mmol/L)之间。IGT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学界对于IGT的发生原因普遍的共识是其可能与机体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有关。因胰岛素抵抗而出现的葡萄糖毒性损害了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从而对胰岛素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出现IGT症状[6]。
“治未病”作为传统医学预防理论的核心,透其本质有三:一乃未病先防,二乃欲病救萌,三乃既病防变。也就是现代医学理论中的 “早预防、早干预、早防变”。新安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名医在“治未病”领域提出的超前观点数不胜数,如清代新安医家叶天士曾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又如新安医家徐大椿在所言:“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诸多理论都要求在治疗疾病时要提早进行干预治疗,将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等到已病再治,万般皆晚,乃是应了扁鹊口中的“下医”是也。由此我们建议针对IGT患者及早建立“三早防治体系”: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IGT(早预防) ;干预IGT人群,使其转为正常人或稳定在IGT阶段(早干预);治疗IGT人群,防止发展为糖尿病(早防变) 。
古今生活环境虽大相径庭,但导致脾胃功能损伤的原因却又有相似之处,如饮食不节、水土变化、肥胖等因素皆可致病。中医学认为,脏腑“脾”在水谷运化方面起主导作用。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中的“脾”包含了有形器官“脾”、“胰腺”以及一些非实质器官的功能性的概念,而水谷中所包含的精微物质要想被人体消化吸收,必然会在人体各种消化器官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医学认为的糖尿病前期与传统医学理论中脾失运化进而发展为脾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吻合的。
现代医学理论中,“糖”是人体能量的第一来源,亦是食物中人体所需的必要成分。而就传统理论来说,水谷经口如胃,在脾的运化功能作用下,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就包含了糖类,也包含了可被测得的“血糖”,而一旦脾胃受损,脾不运化,精微物质便积聚于中焦,积聚于脉管,而需要此类精微物质的脏腑、骨骼、肌肉等组织却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从而便会出现神疲乏力等症状。此种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的保护机制便被激活,体内无法消耗的糖分只得通过尿液排出,便出现了尿甜,尿糖呈阳性等表现。
“从脾胰论治”应当成为中医人诊治“脾瘅”的首要原则。自脾气亏虚,脾不运化着手,以补脾生气、消浊布精为治疗原则,结合病与证,把握糖尿病前期这完全可逆的关键特征,着重施展传统医学特色,充分结合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使得糖尿病前期干预亦或使糖尿病的防治出现更加美好的发展。
针对此理论,我科在本院进行了一次中医药疗法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实验。实验根据需要选取了适当人数的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饮食控制,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将可能对血糖水平产生影响的药物停用。两组患者执行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方案,并根据相关指标分别计算个人单日所需热量值并限制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同时给予中医食疗方进行饮食控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个人爱好,指导患者适当地参加运动锻炼,包括中医传统八段锦进行干预。对照组:仅给予调整饮食及辅助运动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上增加参术调脾颗粒( 组方: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等,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制剂中心免费提供)口服,1 袋/次,3次/d。两组均随访1年,采用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的方式每3月评估1次。
参术调脾颗粒以党参为君药,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白术燥湿利水做臣药,茯苓佐助以利水,陈皮入肺脾以理气化痰,山药平补肺脾肾三脏;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六药合用,性平温和,不温不燥不寒不凉,尤为适宜脾瘅患者。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党参多糖对血糖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抑制糖异生,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TC、TG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丙二醛产生;而大鼠灌胃白术煎剂可加速体内葡萄糖的代谢从而使血糖下降;最后甘草甜素对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降低作用表现明显。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是以单一特定靶点的激活与抑制为主的,这种治疗手段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于靶点明确的疾病的确有较为突出的疗效,但对多因素所致的多靶点紊乱疾病的治疗方面却存在明显缺陷。本次经过与单纯饮食及运动方式干预比较发现,参术调脾颗粒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并且对于临床疗效的改善明显,提示中药可能是通过多角度调节证候和改善糖、脂代谢的紊乱来逆转 IGT 向糖尿病的转化,符合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具有防治IGT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即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与胰腺的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的胰腺由中医的脾所主,通过单举,调理脾胃功能,正常输布精微于全身,可使餐后血糖降低。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中言: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温、补八法尽之。补法是以虚则补之为知道原则,对人体失调的状态进行调整,以补促平衡。后世将补法划分,包括平补、调补、清补、温补 、峻补 。IGT 属中医脾瘅,但临床表现较少,仅以无特异性的症状为主,病机多为脾气虚,无力运化水谷,输布精微,故而形成浊邪,引起血糖升高,而补法之平补则尤为适用于IGT患者。用于平补的药物多选择气味甘淡、其性平和之品。。在遵循《伤寒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下,将补法中平补法引用到 IGT的治疗中,收到良好效果。参术调脾颗粒由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组成。因糖尿病属慢性疾病,特制成散剂,不急于求成,即所谓 “虚则缓补”,或叫平补。纵观全方,方中六药,甘淡平和,以补脾为主,不仅补脾阳,同时兼顾脾阴,强健后天之本。通过对机体上中下三焦的调理,正气充盈,御邪有力,则百病消。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千年之前便对食物配伍的原则有所研究。与此同时,也强调了食物性味在饮食的合理配比中的重要性。中医讲药食同源,食物的性味与药物的行为一样,都以四气五味为主。五味的归经如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的重 要因素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饮食控 制,可以调整机体代谢失衡。对于IGT人群,若对 饮食调理依从性好的患者将得到理想的代谢控制。承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 点,进食不同性味的食物。相对于冬季而言,夏季 可食偏寒或凉性的食物,然而在早晨可偏平,中午、傍晚进餐可偏凉。如 《食疗本草》中言:羊肉,六月勿食,伤神。此外,由于食物的不同 部位其性质可能不同。如羊肉,温;其头肉,平;肝,性冷;羊骨,热。所以,IGT群体在吃羊肉时应当根据自身的体质而进行选择。食物的 “味”在不同季节也会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如春三月,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甜),以养脾气,防肝过旺克脾,如:菠菜、空心菜、黄瓜、西葫芦、荞麦 等;夏三月,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防心过旺克肺,如:芹菜、洋葱、辣椒等;秋三月,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防金过旺克木,如:蛋黄、面条、鱼籽等;冬三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防水克火,如:苦瓜、菊芋、香菇等。依五味,讲配食,则五脏条达,继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运动能够显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血糖的控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而IGT群体,应在自身身体状态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其中提倡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等。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疗保健功法。相传为岳飞所传,因有八节运动,故称八段,其练军时亦用八段锦。本套功法编排精练,动作完美。八段锦的动作是: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 七颠百病消。八段锦的每个动作的功效的侧重点都不同。如:篡权怒目增气力,双腿下蹲呈马步姿势,腰背挺直,目视前方,双手抱拳在腰两侧,呈对抗姿势缓慢向前出圈并目视出拳,然后目视其缓慢回收,每组6次,该动作对下肢力量及呼吸吐纳之法的要求较高,在锻炼的同时能够提高心肺功能,长期练习对心肺功能即中医所说的气力有极大帮助。而八段锦功法结合呼吸吐纳之法在舒展筋骨,疏通经络的同时,也可对五脏阳气起到生发之效。
取穴: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证取穴。
主穴:中脘、胃脘下俞、脾俞、太冲、肝俞、太溪、肾俞等。
方义:中脘和胃消食,改善多食症状,以及可消痞胀;胃脘下俞可升清降浊,可改善胰腺分泌分泌功能异常;脾俞健脾和胃,利水除湿,改善津液输布障碍;太冲、太冲可行气解郁;太溪、肾俞可滋阴养肾;曲池清热泻火。
配穴:气滞痰阻证可加丰隆、阴陵泉、行间,行气、利水、除痰湿;湿热蕴脾可加曲池、阴陵泉、丰隆;气虚痰湿可加气海、脾俞;气阴两虚可加气海、三阴交。
主穴:胰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肺俞、肾俞、胃俞、膈俞。
中医药能够通过平衡阴阳,整体调节的方式,多靶点,多角度的干预人体的内环境,在IGT的基础上使还未发展到不可逆阶段的血糖值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医学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阴阳辨证,六经辨证,体质学说等辩证法法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领域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看待IGT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能够更好的更多方法的治疗IGT,但因为理论的繁多,也造成了在治疗上的标准不统一,无法形成高级别的共识,指导临床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说一人一方,辨证论治,但不同医生如果提出的治疗方案大相径庭的话,对业内人士而言容易产生较多的争议,而对于患者而言更容易表现出对中医药的不信任,让然诟病不断,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
相较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9]所定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所遇见的患者并非完全符合,而且糖尿病前期患者除了相关生化指标以外,能够确诊的临床特征又不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且无明显症状患者的大量存在使得无法通过有限的普查大范围的找寻此类患者,这给临床医生的诊断以及糖尿病关口前移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带来显著的困难。但根据相关中医文献[10]可知:形体肥胖或超重,或腹部肥厚,或见倦怠乏力、食欲亢盛或纳差、口干多饮、大便或黏或溏或干,或便干结,小便多,心烦易怒、善太息,失眠,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等表现,是诊断脾瘅的主要依据,但有的患者的确各方面症状皆无法纳入糖尿病前期范畴,此时应当注意患者平素是否多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情志抑郁,存在ED症状,如果存在以上症状又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也应当考虑可能是糖尿病前期患者。
虽然糖尿病的诊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问题,但是血糖水平仍然是反应病情波动的关键指标之一。不论何种方案,最终的疗效指标之一便是血糖的控制水平。令人遗憾的是,中医药在降糖方面的的确确无法与西药相比。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便出现在中医药的弱效性之上。
3.1 降糖还是升糖 要解决中医药降糖的弱效性问题,首先得明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现有研究显示,该现象可能与补益类中药所产生的皮质激素样作用、药物本身所含糖分以及错误的辨证论治有关[11]。临床所用具备降糖功效的中药主要有黄连、黄芪、地黄、葛根、苦瓜、人参等药物[12-13]。但是中药降糖的优势同时也可能是劣势,不同于西药的单一靶点单一作用,中药存在多靶点多作用的特点,部分中药成分在降糖的同时还能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这在临床上使得医生较难把握该如何使用中药降血糖,在降糖的同时可能出现升糖效应,从而出现副作用或是成为弱效性问题。
3.2 纯中药治疗对超高血糖的影响依然乏力 《本草衍义》记载: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列,今更合别论。缘人气有虚实,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列。由此可知古人便知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迈过药效与毒效的关键,更充分证明了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这在现代医学理论上可归纳入量效关系的范畴,即药物所产生的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并非是绝对正比关系,当超过一定剂量,药物所产生的的作用可能会增强,也可能会减弱,甚至出现副作用。时至今日,中药的量效关系任然没有摆脱理论探索与经验积累的阶段。中医药的古代著作是需要我们不断发觉的宝库,现有研究显示,古代一两与当今计量单位换算应当为13.8g[14],这从标准化角度给了临床医生在参考古代医书时如何确定方药剂量的标准。如黄连的有效成分小檗碱的降糖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显示[15]:黄连生物碱在0.2~5 mg/L之间,小檗碱最佳浓度介于0.1~100μmol/L之间时,黄连所产生的降糖效果最好,而根据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换算后可知,一名60公斤的成年患者,当每日使用的黄连用量处于14.64~21.18g之间时,便能获得较好的降糖效果[16]。未来,对于中药所存在的量效关系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重点之一,需要具有不同领域背景的人才参与进来,故此类研究应当积极发展多学科领域的合作,为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进程添砖加瓦。
3.3 气功产生降糖作用的量效关系 除了药物治疗所存在的量效关系,中医理论下气功能产生的降糖作用也可能存在量效关系。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医学众多瑰宝之一,而糖尿病患者习练八段锦的好处更是多有报道[17-20]。相关研究[21]显示:干预3个月后,八段锦2次组、八段锦3次组和步行组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明显;当干预达到6个月时,八段锦1次组、八段锦2次组、八段锦3次组和步行组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更加明显。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知道,随着提高八段锦的每周次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中医古籍中经典方剂及名老中医经验方为广大中医内分泌科医生所接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中归属于个人经验,证据级别较低。在指南制定过程中由于受到人员、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指南证据来源仅纳入了证据级别较高、能证明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前期有效的系统综述、随机对照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观察、专家经验、病例报告、队列研究等文献,古籍文献及名老中医和一些专家的有效经验并未纳入。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指南并不是医疗行为的标准,而仅仅是依据现有的研究证据、特定的方法制做出的一个基于系统评价且对各种备选干预方式进行利弊评估后提出的最优指导意见,其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疗效确切,并能够充分体现中医的 “简、便、验、廉”,旨在帮助临床医生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进行恰当的医疗决策。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新的证据不断产生,指南所提供的建议亦会随之不断地修正。采用指南推荐的方法并不能保证所有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结局。同时就指南本身而言,并不能包括所有有效的疗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疗法。最终临床治疗措施的抉择需要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经验及患者的意愿做出。
2.1 筛查与应对 积极主动的努力改善成果,找出可能有风险的个人,要求患者参加糖尿病风险测试,根据结果确诊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同时给出评估和建议,预防再次评估时糖尿病风险再现。测评结果:高风险即风险评分大于等于5分,注册本地或在线糖尿病预防计划;低风险即风险评分小于5分,给予健康的生活信息和计划,给予工具包和服务,提供工具,定期筛查。预计到2025年希望确保2000万人完成在线风险测试,250万人参与糖尿病预防计划,旨在覆盖最易患糖尿病前期和二型糖尿病的人群和社区。
2.2 风险因素评估 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种族、民族、性别、家族史;以及可改变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吸烟、脂质代谢异常、高血浆葡萄糖水平、脂联素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的生物标记物,脂联素每降低1μg/mL,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5%[22-29]。
2.3 相关指标及研究 将患者的各种症状和可能的原因进行收集归纳,并结合观察表格,以判断就诊患者的中医学体质及证候,从而对体质与证候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发放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前期防治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中心向社区基层的下沉,是糖尿病有效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30-3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历史悠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优势,科技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原创性优势,科技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优势,实现糖尿病防治战略前移,关口前移的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的研究将糖尿病前期筛查之后,作为第一阶段,然后是糖尿病前期的洗脱期,入组治疗作为第三阶段,我们的对照组是一般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组是一般生活方式加中药组,主要的观察指标是胰岛功能逆转正常值,其次是IGT稳定率,还有转化为二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次要指标是临床症状、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同时对生活方式和二型糖尿病因果关系做了假设,即基因易感性。老龄营养过剩,体力活动少,导致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最终每年有10%到左右的转化率会发展为糖尿病。那么在基因治疗可能是遥遥无期的现状下,药物治疗尚无定论,需要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来验证是否对糖尿病前期进行有益性治疗是否可行。
正如开国领袖毛泽东所说:“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创新中医药的开发与利用,研制出真正经得起检验的中医药诊疗手段,是我们传承开发创新中医药的根本目的,更是广大患者迫切的需求。
中医五志分别藏于五脏之中,肝藏怒,心藏喜,脾藏思,肺藏忧,肾藏恐。《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绪的失调会导致气机的运行障碍,从而影机体的代谢,影响体重。所以面对疾病要注意镇定自若,冷静地对待,不要过度忧虑、恐慌、暴躁。《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疾病,听从医生遗嘱,按时服药;积极适量的运动,既能控制体重,又能放松身心。
发掘祖国医药瑰宝、传承创新中医药精华,以科技创新推进中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研制出“有效、优质”的中药新药,是解决和保障临床疾病治疗需求的根本目的。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依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估计糖尿病患者总数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仅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便超过了4亿人,而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自2007年以来持续不断的升高,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不能自糖尿病前期开始持续不断的监测和有效控制,未来我国因糖尿病引起的患者及医保等负担将变得更加严峻。而基于DPP研究以及DPS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糖尿病关口前移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国内特色的三甲医院的雄厚实力,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医联体模式改善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及治疗方案,延缓患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进程[34]。而建立基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特定科研模式,以新的理论指导临床,以临床验证新的理论,形成良性循环的科研-理论-临床环节,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理论与创新,从而在现有的庞大患者基数情况下,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趋势。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而言,治疗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充分发挥行为干预与认知干预在糖尿病前期干预措施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起到较药物治疗更为满意的效果[35-37]。科研与临床是一对“连体婴儿”,科研不能脱离临床,不然就成了空中楼阁;而临床亦不能脱离科研,否则终会成为烂尾楼。中医药发展科研与临床干预糖尿病前期要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特色,更要虚心接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对于“望闻问切”的延伸[38-40]。不同于建立于还原论的西医,中医理论建立于整体论之上,因此发展至今日,与现代医学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的相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科研的摸索,不同于几百年来不断发展形成的现代医学科研体系,所有适用于中医药的体系都需要重新摸索,而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走弯路。借此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