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2021-04-17 14:32:10陈艳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乌兰夫内蒙古共同体

陈艳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百年历史,就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创造的历史。学习党史,学习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如何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感悟历史规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学史明理,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社会危机深重,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各种政治力量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均以失败告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担负着团结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争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仅有50多名党员,地方党的组织也不健全。就是这个当时政治舞台上很小的政党,因为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伟大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开始具体实践,对当时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各族人民有着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建党初期“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组建了中共北方地区党的组织。李大钊作为该组织的领导人,负责开展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北方各地党的工作。李大钊屡次在繁忙重要的革命工作中抽时间,亲自到北京蒙藏学校蒙古族进步青年中给他们分析蒙古民族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指出各民族必须团结起来摧毁旧政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才能真正实现蒙古民族的解放。李大钊朴实而深刻的谈话,让乌兰夫等进步青年从之前参加“砸洋货”“为土默特请愿游行”等充满朴素民族热情的活动,转到开始思考起参加革命、谋求民族解放等更广阔的未来。李大钊将自己发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时中国政治事件的许多文章以及许多进步书籍,推荐给蒙藏学校的进步学生读。李大钊领导的北方地区党组织为他们联系了北京师范大学乐群补习班,他们一面在那里补习功课,一面参加党组织开展的理论学习和讨论。后来又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每周集中两次,系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原著。乌兰夫、云润、康根成三人是一个学习小组。乌兰夫古稀之年回顾起这一生的革命生涯时,依然清楚地记得参加这次学习小组的收获:“这次参加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学习,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使我真正从理论上明白了蒙古民族为什么贫穷落后受压迫,蒙古民族的解放斗争与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与前途等等。”李大钊领导的北方地区党组织结合斗争形势,安排这些年轻的蒙古族革命者参加纪念二七大罢工一周年、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迎接孙中山北上和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等活动,收获了许多开展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

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内蒙古地区进步力量如同草原上的一股清流,奔涌汇聚到革命大潮中。历史证明,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寻求解放的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和人民休戚与共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改变的历史客观实在。

二、学史增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抗击外来侵略胜利的历史,就能深刻感受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中共中央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到一个月,就把内蒙古抗日斗争作为重要工作,在陆续发出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文件中,对内蒙古抗日斗争作出重要指示、部署。1938年,在党中央的部署下,八路军120师挺进内蒙古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中共大青山特委、中共绥远省委等领导内蒙古地区抗日斗争的党的领导机关,建立了各级党的基层组织、政权。在日伪的心脏地带,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和蒙汉各族人民生死与共,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巍巍大青山,永世镌刻英名的各族烈士有一千多名,蒙汉军民共同用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的钢铁长城。1939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进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群众共同战斗,结下了深厚情谊,200多名东北抗日联军干部战士牺牲后长眠于呼伦贝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直至取得胜利。

学习中华民族浴血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凝结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然会凝聚人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三、学史崇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深切体悟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血与汗、情与义,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从195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将包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各部委、华北各省市和各有关部门、所属企业给予包钢大力支持,全国各地调集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各工种的工人8万多名及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在“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的口号下,掀起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包钢建设汇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是党领导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光辉一页。70多年来,内蒙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积极投身建设、改革的实际行动。

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内蒙古建设,各民族在党领导下团结一致、并肩奋斗,是做好内蒙古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一红色资源,弘扬团结合作精神,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推动新时代的各民族团结合作,持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学史力行,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党史,能够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讲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1960年,上海、江苏等地一些孤儿院陷入粮食匮乏的困境,三千多名幼小多病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孩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为纾难解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代表内蒙古各族人民,敞开草原般宽广的胸怀,主动收养了这些南方孤儿。乌兰夫发出简洁果断的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组织人力、物力,精心展开接运、安置等各项工作。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等不同民族的家庭,将三千多名南方孩子当成自己心爱的儿女。没有姓名的孩子,有的取了蒙古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名字,还有的为了记住自己是国家的孩子,就姓“国”。各民族成为血肉至亲,成为命运共同体,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学习党史,就要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团结、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共同意志、自觉行动,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十四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磅礴之力,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弦歌不辍、未来发展更加辉煌的源泉。

猜你喜欢
乌兰夫内蒙古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历史的丰碑 艺术的佳作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乌兰夫:“蒙古王”单刀赴会解决一个共和国
新传奇(2017年3期)2017-03-01 0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