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娥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社会学部,北京 10087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明确了使命担当,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术期刊是现代学术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学科学术理论发展和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以及引领者。因此,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学术期刊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将大有可为。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术期刊办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期刊质量提升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路径,希望能够为期刊的质量建设以及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贡献微薄之力。
学术期刊是以刊登优秀学术论文为主要内容的载体,是宣传与推广学界优秀学术成果重要传播媒介。学术期刊一般都是连续出版物,有其固定的出版日期以及办刊宗旨、选文内容和风格。这是它明显优于非连续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集,以及虽然连续出版但内容呈碎片化的报纸的地方。就目前的学术传播媒介而言,学术期刊几乎垄断了学术论文的传播,成为学者传播其优秀学术成果最为有效且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媒介。学术期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与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的作用。
1.学术期刊服务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般是以科研为载体,科研工作者的绝大部分学术成果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来发表与传播,从而得到学界与社会的认可。因此,一个学科在构建时,必然会创立属于自己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来推动本学科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进而推动学科的构建与发展。费孝通先生也曾指出,一个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系培养专门人才,建立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图书资料中心,创办刊物与出版机构[2]。可见,一个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同该领域的学术期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术期刊服务于学科发展。
2.学术期刊通过学术评价明确学科构建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学术期刊通过对论文择优发表,就是在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基本内容就是对其学术质量及研究的趋势进行考量,这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学科建构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学术期刊对学术论文的发布是有其特殊的评价标准的,这个评价标准的选择与确定在客观上具有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功能。首先,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是由学者担任编辑,并实行同行知名专家匿名审稿制度。这就确保了期刊对学者所投的稿件所给出的意见必然是专业的,有益于其学术研究的。其次,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设定、内容栏目设置、审稿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导了学者的研究方向,这必然对整个学科建构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产生影响。比如某些新的学术理论范畴、研究范式出现时,都需要在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上展示并接受批评和检验,如果学术期刊对于这些新出现的理论、范式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新的理论范畴、研究范式就能够被学界与学者所周知、了解进而认可。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引领了学科新的发展方向也不为过。
围绕着学术期刊,有着共同的学术情怀和研究旨趣的学者聚结起来形成特定的学术共同体,而这些学术共同体则是学科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学术期刊为学术共同体划定了边界。“在组织层面,学术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系统和专业学会系统。这二者是学者进入学术共同体、参与并建立正式学术交流网络的关键平台,在学者和‘门外汉’之间划定了一条明显的边界,因此对学者的学术生涯和学术共同体的运行至关重要。”[3]在现代的学术传播链条中,学术期刊是学者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最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传播媒介。学者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才算是被学界认可进入了学术圈。而每个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与内容定位是不同的,面对的学科领域往往也不尽相同,因此,围绕着不同的学术期刊组织起来的学术共同体也会有所不同。学者的论文发表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往往也会被认为进入了不同的学术共同体。
2.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凝聚的桥梁。“学术期刊之于这样的群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学术期刊作为组织的公共平台,那么,共同体就难以聚合,其边界也难以清晰,共同体在研究中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4]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旨趣,一般而言,学者彼此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而学术期刊因其特殊性,为学者以及学科建设服务是其工作的应有之义。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的期刊宗旨与内容定位凝聚学者,打造以自身期刊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为纽带,组织学术共同体集中讨论与研究,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的构建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术期刊对学术科研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提出要办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这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学术期刊的质量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期刊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影响着知识精英群体的思想倾向、研究旨趣,决定刊发什么、不发什么文章,具有独特的学术话语权,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5]。哲学社会科学多数学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做好主题宣传,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采用多样的方式对重大主题进行宣传,比如通过策划专栏,邀请专家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科学解读等。但是,仍有部分期刊在主题宣传方面做得相对不足,未有相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呈现,或者所刊载的主题宣传的论文仅仅局限于方针政策的简单介绍,缺乏学理层次上的系统总结与深入探讨,不符合学术期刊的学术定位。新时期,学术期刊的主题宣传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哲学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围绕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学科实际,策划设置专论专题专栏,从学术的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凝练成原创性的概念、范畴与话语体系,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切实地为做好新时期的主题宣传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当今在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学术出版的注意力似乎更偏向于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建设问题,淡化了传统学术期刊专注于内容质量建设的优秀传统。笔者认为,内容质量建设应始终是期刊质量建设的中心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形态变化,如果忽视了期刊内容质量建设,即使传播方式再丰富、新颖,也无法建立起期刊的学术品牌,从而赢得学界学者与读者的认可,也就更谈不上推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设。
1.学术期刊的质量建设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归学术本原。学术期刊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质量,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学术和政治、学术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差别,学术期刊应减少刊载田野调查报告或者工作报告式的论文。但这并不是说理论要脱离实践,而是强调所刊载的文章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关注现实,对现实中的问题要有理论层次的拔高,即在一定理论层次上去解释与阐释并解决现实问题。
2.在期刊内容建设方面要重视选题的策划。具体说来,主要是关注三个方面的选题:一是关注国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自觉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积极策划与当前国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相关的选题,引导学者从事相关的研究,从而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学者应有的贡献,体现学科的价值。 二是基础性、常规性的重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源头,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虽然取得显著的进步,但与国际上的理论水平的差距明显,很多学科在概念、范畴、逻辑体系等方面的建构还不是很清晰,多处于模仿与借鉴西方的理论范式的阶段,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因此,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选题应立足于学界基础性、常规性的重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源头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三是新兴的前沿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革新,引发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它们并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议题,但这些议题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是非常重要的选题,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理论视角进行多样化的分析。因此,学术期刊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策划与之相关的选题,从而对这些新兴领域带来的议题作出哲学社会科学特有的理论解读。
学术期刊是专业从事学术出版的平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方面,凸显学术期刊专业性的要求是应有之义。
1.从学术期刊内容专业性来说,学术期刊刊载的文章要突出学科学术专业性。每一学科之所以能为成为一个学科,是有其专业合法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比方说专业的学术用语规范与措辞表达方式——基本概念范畴、研究范式、逻辑框架,等等。因此,学术期刊的论文需要用专业的学术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使其凝练成学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逻辑建构、系统的逻辑论证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真正地进入学术研究,服务于学科学术体系的建设。
2.从编辑的专业性来说,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当前,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性未能有效体现。因此,在新时期的学术期刊质量建设中,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主动增强选题策划意识,在保证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基础上,勇于创新,紧跟学界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精心策划相关专栏专题,从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体系的创建。
3.期刊编辑出版规范方面的专业性要求。学术期刊是出版物,自然要符合国家对出版质量方面的专业性要求。学术期刊应该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以及印刷质量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当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更迭特别快。据最新统计,上网的用户已经有11亿人左右,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平均4小时左右,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与交流,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期刊质量建设上,如果只是专注期刊自身的内容质量建设已经远远不够了。在当前新形势下,还应该注重利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地把达到较高质量水平的期刊推广出去,进而形成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反过来再促进期刊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期刊内容质量和新媒体刊网融合两手都要硬。
目前,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学科发展以及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的发展时期,仍需进一步拓展其质量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格局的大小决定着未来成就的大小,格局影响着工作的结局。目前,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多年从事某一领域的专属编辑,难免沿袭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很多时候是在凭经验做事,比如看看一年的总目录,就知道接下来大概组什么样的稿子,往往就来稿组稿,这样就跳不出原有的思维模式。然而,当前这个学术时代,说不上是“日新月异”,但变化也是很大的。新时代给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给了哲学社会科学充分的重视。这个时候,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树立起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尽可能主动地抓住时代赋予的特殊职责,主动为学界学者服务,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乃至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编辑,首先要全面系统及时地学习党和国家最新文件,了解中央精神与工作部署等,一方面,可以在准确了解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积极策划重大前沿选题,引领学界的研究;另一方面,也知道哪些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可以在策划主题宣传、专题专栏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要时时关注所属学科的研究动态,重点关注重要研究机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项目,同时积极参加学科重要的学术会议,并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及时了解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与趋势,在组稿时就容易把握方向,策划出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选题, 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体系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这必然会促进各学科领域理论研究的大爆发,自然而然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与研究范式。这些理论观点与研究范式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下可能因为还不成熟,而不被学界广泛认可,但是有可能会推动未来学科的发展。这些新的理论观点与范式其实特别需要学术期刊的推广,不然很有可能就会“沉没”,那就很遗憾了。因此,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更应该侧重发现新的理论研究议题与范式,推动一个新的学科或者学科新的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另外,目前重复性的知识生产占据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很多版面,不是说这些普适性的知识不重要,但是在当前学术发布平台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让版面用得更具有学术价值。学术期刊要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有所作为的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期刊上刊载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学术体系发展以及话语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论文。因此,学术期刊在未来的载文倾向中应更关注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倡导学术探索与学术争鸣,少一些普适性的理论基础知识介绍的文章。
如何推动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并使这个学术共同体能够很好地维系下去,其中学术期刊应起到核心作用。首先,一个学术共同体应当有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期刊具有明确的定位,这个定位要有异于其他同类期刊的独特性。有些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对自己期刊所要选择录用的稿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者倾向,什么样风格的稿件都有,这样就谈不上围绕期刊有效构建学术共同体。因此,学术期刊应该明确自身的期刊定位,在坚守自己的学术品质与学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此来凝聚具有共同学术价值观与研究旨趣的学者,构建学术共同体,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其次,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活动需要对国家重大的现实问题及学界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讨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目前,很多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学者专家群,这其实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术期刊对此并没有很好组织与利用,使得这些学术共同体处于松散状态,未能发挥促进期刊质量提升以及学术思想交流的作用。因此,学术期刊应积极发挥好在共同体中的引导作用,组织学术共同体成员就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学术碰撞,让学术共同体切实有效发挥学术智库的作用,从而推动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在今天的新媒体发展以及传播语境下,学术期刊出版发行之后,并不意味着期刊以及编辑的工作告一段落,而恰恰是新的学术影响力传播阶段的开始。目前,学术信息传播特别快,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各种出版机构纷纷扩容,加快传播速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情况下,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还是固囿于传统的传播方式,那么就很有可能不进则退。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在做好与学术成果密切相关工作的同时, 还要思考期刊作为媒体的传播问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实现办刊理念、技术手段与运营模式的创新升级。比如不仅将公众号做成期刊优秀成果的传播与展示平台,定期推出优质文章、优秀作者、重点选题以及编辑工作感悟等;还应把公众号本身作为面向整个学界的独特学术传播平台,不局限于现有的定期更新、发布消息之类的传统手段,还要让这个平台动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讨论、经验交流与培训,如有关重点学科推荐,某一学科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名师推荐,或者为所属学科学者们提供一些特定的学术服务,等等,进一步推动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通过这些系列的专题活动,不断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整个期刊的发展,推动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发展。
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学术期刊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秉持独特的办刊宗旨和学术精神,创新期刊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