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先贤传统发扬红学精神
——在首届“冯其庸红学论著学术提名”活动发布仪式上的发言

2021-04-17 04:41曹立波
红楼梦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冯其庸冯先生红学

曹立波

非常荣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学术提名活动发布仪式上,在戏曲、音乐、美术、红学领域专家云集的盛会上,我能代表荣获“冯其庸红学论著学术提名”的同行,表达一下共同的心声。

本次学术提名活动,以冯其庸先生冠名红学论著的提名,是非常适宜的:无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还是中国红楼梦学会,都与冯先生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著作和学术影响,遍及《红楼梦》研究的各个领域,引领了新时期红学、新世纪红学的发展。

“一梦红楼五十年,相看白发已盈颠”,读着冯老的诗句,感动于老一辈红学家将红学融入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命。

难忘2010 年10 月,冯先生米寿之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期间我得以向冯先生请教他在1981 年前后,写给《北方论丛》责编的一组信件问题(之后发表于《北方论丛》2017 年第2 期)。 冯先生看到30年前亲笔所写的9 封书信,很高兴,逐一确认了几个不好断定的草书字迹,还嘱咐给他留个复印件。 这些书信,关涉到他的一篇论文《关于当前〈红楼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信件记录了文章的撰写、校订和刊出的历史信息。 诸多信息生动地反映出冯先生作为一位中国红楼梦学会的负责人,对红学事业的执著;作为一位专家,对著书立说的严谨;作为一名编辑,对业内同行的体贴。 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四十年来,之所以能够紧密地团结了海内外的红学同好,和我们拥有这样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带头人,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诚挚而勤勉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

回顾自己在红学之路上的成长历程,难忘老一辈红学家的学术感召。 二十多年来,我在《红楼梦》的版本和文本研究上有了一些收获,在《红楼梦》教学实践和多媒体传播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 这次获得“首届冯其庸红学论著学术提名”荣誉的,是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年第5 期)上的一篇论文——《〈红楼梦〉佳人形象的文学基因探究》。 感谢评审专家,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鼓励!我深知,受到鼓励的不仅仅是斯文、斯人,此项殊荣,增强了更多人对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从讲台、著作到多媒体传播,我和同行们力争,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21 世纪20 年代以来,中国红楼梦学会和《红楼梦学刊》不断与时俱进,从微信版的“微语红楼”,到异地共屏的在线讲座,“互联网+《红楼梦》”的研究与传播,日新月异。2020 年11 月我主讲“《红楼梦》导读”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上学期中国大学MOOC 结课时,我曾写有《寄语慕课堂同学》一诗:

海内同题写互评,相知不必问芳名。

三更烛影西窗暖,万里婵娟一网情。

在非同寻常的2020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这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首届学术提名活动”,这对于继承和发扬研究院学术先贤的治学传统和文化精神,对于引导学术风向,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1 年,红学发展将步入新的一百年,祝福红学,在新的征程,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冯其庸冯先生红学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错过的橄榄枝——悼念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与二月河的忘年交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宽堂先生(特写)
冯其庸的“笨办法”
Force-Based Quadrilateral Plate Bending Element for Plate Using Large Increment Method
晴空一声霹雳
红学研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