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相应对策探析

2021-04-17 00:05董玉宽张慧欣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董玉宽,张慧欣,王 昆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顺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充分保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在办好我国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现有的探索看,可参考、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经验和模式尚未成熟,需要高校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特征及其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就是将各门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萃取出来,通过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使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知识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1.课程思政的特征

(1)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别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也是课程思政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有责任在所有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也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这样既能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也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进行课程思政时需要运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化思想等意识形式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课程思政实际上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3)课程思政具有明确的内容规定性。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就是将每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与以下8个方面有机结合教育学生:一是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教育;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三是结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进行教育;四是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行教育;五是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进行教育;六是结合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进行教育;七是结合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进行教育;八是结合生态文明进行教育。这8个方面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联系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各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紧密关联的。只有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内容的规定性,才能满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4)课程思政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程思政的目的性来源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课程思政源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的目的,要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还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并满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4]开展课程思政既是顺应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1)课程思政确保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课程思政主张在各门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和育才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其中,育人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育人工作摆在了高校各项工作的首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5]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运用好课程思政,在各门课程中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助推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渠道多种多样,除了在校接受主流思想的教育之外,也易被各种非主流舆论所误导,受到外来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课程思政正是从此目的出发,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最终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课程思政是建设“三全育人”机制体制的重要抓手。开展课程思政一方面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激发全部教师的育人潜能,另一方面能够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藩篱,形成各门课程的育人合力,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同时,课程思政也将助推“三全育人”综合性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全员育人”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强调广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各门课程中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有教师都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从“全过程育人”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间局限,从固定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到全时段的各门课程之中。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纵向有助于形成育人共识,层层激发育人动力,横向可以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极大地推动“三全育人”的落地与实施。

(3)课程思政是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是一套系统的方法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思想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造,另一方面还需要学习和吸纳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课程思政结合多学科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知识教育体系,以潜移默化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解在食物之中,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思政课上的“大道理”与生活中的“小事情”相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进一步达到认知、认同、践行三者的统一,对进一步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1.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1)一些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充分,部分教师的育人观念转变不彻底。课程思政的探索从2014年上海各大高校初步开展算起,已走过6年的时间,但可参考、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尚未成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充分以及育人观念转变不彻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高校还处于传达党和国家关于开展课程思政各类文件的层次上,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全面理解。另外,一些高校有选择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并且容易出彩的几门课程,对那些不易开展课程思政的课程缺乏深入研究,功利色彩浓厚。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沿袭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业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的狭隘观念,仅将育才作为己任,既忽视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又忽视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帮助作用。育人观念转变不彻底,开展课程思政就难免踏入误区,重形式轻内容,敷衍了事的心态逐渐占据上风。

(2)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是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需要完成的新任务,是一项需要较强创造力的工作。然而部分教师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变化速度,因此不能很好掌握课程思政的主动权,其结果只能是落后。二是调查研究的能力有待加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7]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仅仅是做样子、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是说服教育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道理讲不清、讲不透,无法使学生入脑入心,其根源是理论功底和教育经验不扎实,同时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四是开拓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欠缺创新思维,无法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教育对象出现的新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及时树立新观念,以创新思维开展课程思政,致使课程思政的开展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植入牵强的问题凸显。从当前已开展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时内容比较肤浅,往往形式大于意义,没有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充分挖掘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不充分则会导致思政元素的植入比较牵强,无法达到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会贯通、转换自如,使课程直接上成了“思政课”。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及时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和规律所致。

(4)缺乏规范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激励引导机制。课程思政已走过探索的初期,建立起一个规范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激励引导机制是保证其行稳致远的关键。从构建规范的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进度缓慢。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各教学单位之间,针对开展课程思政缺少有效的沟通与联动,无法调动全部资源为课程思政服务。从建立长效激励引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课程思政研究经费投入不高,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数量不多,另一方面尚未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成果未纳入考核评价、岗位聘用以及评优奖励。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果虽然列入“双一流”建设和各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但各高校建设成果不显著。长此以往,课程思政将很难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

2.相应的对策

(1)全面理解课程思政,促使广大教师彻底转变育人观念。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各类资源,切实担负起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责任。特别是要贯彻落实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8]从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课以及实践类课程3个方面,全面科学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斩断功利思想,不断改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讲座、培训研讨会、公开示范课等,使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双重作用,彻底转变育人观念。

(2)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和效果好坏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能力强弱息息相关,所以能力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9]提高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能力,除了接受培训之外,还要靠自身努力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一是加强学习,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学习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10]。要善于学习,活学活用,将学习的成果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相结合。二是开展研究,广大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研究课程思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研究党和国家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的各类指导文件,由表及里,寻找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探究其客观规律,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三是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从课程思政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可以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使课程思政开展得更加顺畅,同时可以进一步夯实广大教师的理论功底,从而使课程思政能够事理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在实践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也应该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好方法,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新的经验。

(3)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植入教学过程。思政元素一般指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可通过对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实现学校有氛围、学院(系、部)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七有”目标。以国内工科院校为例,在机械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中,分析机构特点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引导学生要学会 “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待事物;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测量课中,讲授测量内业计算特点与原则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会计学专业的管理会计课中,学习会计相关法规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与诚信元素,提高学生的法治道德修养,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在建筑学专业的工程制图课中,在专业图样模块通过对鲁班锁的拆、测、画,了解中国传统工艺榫卯结构,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植入思政元素时,需要先分析把握思政元素的特点,再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其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继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广大教师只有认清了课程思政的本质,掌握其建设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应用的生动自然。

(4)构建规范的保障体系,并建立长效激励引导机制。构建规范的保障体系需要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如上海各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思路就是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由行政渠道组织落实。各学院与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联动,各学院之间充分发挥模范教师的带头作用,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务管理部门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向课程思政倾斜,特别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建立长效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一方面可以增加课程思政研究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同时,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成果纳入考核评价、岗位聘用以及评优奖励,形成教师的自我引导。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果列入“双一流”建设以及各类学科评估,并切实推进,完善其考评标准,以此形成持久动力。

总之,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全面理解课程思政,促使广大教师彻底转变育人观念,又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植入教学过程,更需要构建规范的保障体系和建立长效的激励引导机制,只有如此,课程思政才能行稳致远地走下去。

三、结 语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协同育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能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又是建设“三全育人”机制体制的重要抓手,还能进一步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值得广大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