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敏
(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550006)
勘查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县北部,大地构造属上扬子陆块(Ⅲ级)黔北隆起区(Ⅳ四级)织金穹盆构造变形区(Ⅴ),区域内构造形迹以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的背斜、向斜及与之斜交的北东、北西两个方向的断裂为主。勘查区位于NE 向的金沙—黔西向斜之北西翼中段,面积211.58km2,扣除区内与新田煤矿重叠区面积35.92km2后,勘查区实际面积为175.66km2。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煤炭资源丰富,保有资源量171683×104t;区内煤层气地质资源储量112.72×108m3,丰度为0.64×108m3/km2,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属中型气藏,中等丰度。
区内地层由老至新有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上二叠统龙潭(P3l)、长兴组(P3c),下三叠统夜郎组(T1y)、茅草辅组(T1m),中三叠统松子坎组(T2s)及狮子山组(T2sh)及第四系(Q),其中龙潭(P3l)为区内含煤地层,系一套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岩系,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等组成,地层厚度110.85~151.17m,平均131.80m,含煤层数11~19层。
勘查区位于黔西向斜北西翼近轴部地带,其构造形态为一穹隆构造,地层总体体走向NE,倾向以SE向为主,倾角一般为5°~10°,局部地段因构造影响地层产状有一定的变化。区内次一级NE 向宽缓褶曲和断层均较发育,共发育次一级褶曲13 条,其中向斜8 条,背斜5 条;共发育断层35 条,以正断层为主,落差大于30m 的断层27 条,大部断层为高角度(>60°)断层,正断层落差由浅向深逐渐变小,逆断层落差由浅向深逐渐增大。无岩浆岩影响,其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勘查区位于黔西向斜核部地带汇水区,勘查区基岩裸露,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煤层约有一半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含煤地层龙潭组(P3l)为裂隙含水层,为煤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性弱。上覆地层长兴组(P3c),岩性为燧石灰岩,夹粉砂质泥岩或泥岩,上部为硅质灰岩,地层平均厚32.28m,通过区内203钻孔抽水结果显示,该地层富水性弱;下伏地层茅口组(P2m),岩性为石灰岩,坚硬,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总体来说勘查区属底板岩溶水间接充水、龙潭组裂隙水直接充水的裂隙水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2.1.1 含煤性及可采煤层
龙潭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含煤层数11~19层,煤层总厚9.52~22.32m,平均14.18m,含煤系数为10.76%。含可采煤层7 层,可采煤层平均厚9.40m,可采系数为7.13%;煤层采用平均厚8.42m,采用系数为6.39 %。
全区可采煤层为4、9 号,其中4 号煤层厚1.02~5.20m,平均厚2.84m,属中厚煤层,含0~2 层夹石,一般为0~1 层,结构较简单,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变薄;9 号煤层厚0.85~4.27m,平均厚1.92m,属中厚煤层,0~1层夹石,结构较简单,属较稳定煤层。大部可采煤层为15号,厚0.40~3.24m,平均厚1.39m,属薄煤层。含0~3 层夹石,一般为0~1 层,结构较简单,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北至西部以及南东片区可采。局部可采煤层5、8、12、14 号,平均厚度分别为0.74m、0.67m、0.79m、0.82m,均为薄煤层,含0~1 层夹石,结构较简单,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属不稳定煤层。
2.1.2 煤层顶、底板
各可采煤层平均间距2.96~26.68m,部分煤层底板即为相邻煤层的顶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直接或间接顶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和灰岩;除15号煤层底板为铝土质泥岩外,其余可采煤层底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各煤层顶、底板岩石完整,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封闭性和阻气性较好。
2.2.1 物理性质
区内各可采煤层以半亮型为主,少量半暗—半亮型煤及光亮—半亮型煤。煤岩组分多以镜煤、亮煤为主,夹少量暗煤和丝炭。丝炭的含量不均,呈透镜状出现。黄铁矿在煤中存在形式一般以结核状、蠕虫状为主。
2.2.2 煤变质作用
区内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R°max)为3.75%~4.69%,平均为4.17%。镜煤随机反射率(R°rax)为3.23~3.96N/mm2,平均为3.55N/mm2。煤的变质阶段为Ⅶ1阶段。
2.2.3 化学性质及煤类
4、5、8、9、12、15号煤层属中灰煤,14号煤层属中高灰煤;9号煤层为中硫煤,4、5、8号煤层为中高硫煤,12、14、15 号煤层为高硫煤;4、5、8、9、12、14 号煤层均属特低挥发份煤,15 号煤层均属低挥发份煤;4、5、8、12、14号煤层为三号无烟煤;9、15号煤层为二号无烟煤。
2.3.1 煤煤层气组分及含气性
煤层气组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瓦斯自然成分以甲烷(CH4)为主,浓度为41.55%~96.93%,平均74.35%,平均含量最高为87.93%(5 号煤), 最低为67.30%(8号煤),平均74.56%;其次为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平均浓度分别为21.35%、3.74%。
煤层气含量: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甲烷含量最大为11.97mL/g·daf(12 号煤),最小为10.10mL/g·daf(14号煤),平均为11.09mL/g·daf;可燃气体(CH4+重烃)含量最大为12.00mL/g·daf(12 号煤),最小为10.15mL/g·daf(14 号煤),平均为11.12mL/g·daf。区内各可采煤层属富甲烷煤层。各可采煤层煤层气组分及含量见表1。
2.3.2 煤层气变化规律
垂向上,各煤层煤层气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同一煤层厚度增大,瓦斯含量亦增高,在煤层浅部露头处及断层处瓦斯含量相对偏低。见图1。
图1 瓦斯浓度和瓦斯成分纵向分布图
平面上,全区可采煤层4、9号煤层含气量以高瓦斯分布为主,局部为含瓦斯分布(图2、图3);大部可采煤层15号以高瓦斯分布为主,勘查区东部为含瓦斯分布;布局可采煤层除8号为含瓦斯分布外,5、12、14号煤层均为高瓦斯分布。
勘查区内部署1705 钻孔作为煤层气参数井,按设计要求对本井5、8、9、12、14、15 号煤层进行测试,获取煤储层参数值,为该区的煤层气评价提供可靠的参数依据。其中12 号煤层注入/压降试验及原地应力测试不满足国标和测试的要求,无法获取可靠的煤储层参数,因此,注入/压降试验的测试成果只采用5、8、9、14、15号煤层的,12号煤层的数据仅供参考。
表1 各可采煤层煤层气成分及含量统计表
图2 4号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图3 9号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1705号参数井测试成果表明,煤岩层渗透性较低、导流能力低,属于差储集层;从储层压力、储层压力梯度分析5、8、9号煤层均属于欠压储层。从煤层破裂压力梯度、闭合压力梯度、破裂压力分析,5、8、9、14、15号煤层的地应力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参数井注入/压降测试成果见表2。
表2 1705参数井注入/压降测试成果数据表
根据《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无烟煤中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块段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下限为8m3/t。因此5、14、15号煤层未予算量。采用体积法估算区内煤层气资源量,参与估算煤层为4、8、9、12号煤层,共4层。
通过估算,区内煤层气推断地质资源储量112.72×108m3,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见表3。
表3 煤层气推断地质储量估算表
根据《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区内煤层气储量规模为中型气藏。资源丰度为112.72×108m3/175.66km2=0.64×108m3/km2,属中等丰度。煤层埋深大部分位于500~1000m,属中等埋深。
龙潭组为本区含煤地层,含可采煤层7 层,结构简单,薄—中厚层。煤层埋深大部分位于500~1000m,属中等埋深。有利于煤层气的勘查开发。
区内各可采煤层属富甲烷煤层,含气性好。区内注入/压降试验表明,区内渗透性较差,煤层导流能力较弱,对煤层气的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
区内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地质资源储量112.72×108m3,资源丰度为0.64×108m3/km2,属中型气藏,中等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