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天锐 舒 娜 陈慧敏
(1.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功能科 郑州 450000;2.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郑州 45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出现心肌坏死的情况,是冠心病的一种。目前临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患者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降低患者再次出现心肌梗死风险[1]。氯吡格雷是抗血栓治疗的常用药物,有临床研究指出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就对其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康复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3.22±9.87)岁;其中广泛性前壁梗死20例,复合梗死20例,下壁梗死12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2.46±10.02)岁;其中广泛性前壁梗死21例,复合梗死19例,下壁梗死12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的诊断标准;对本研究治疗相关药物了解并已经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对治疗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症;患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或损伤。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初始给药剂量为300mg/次,1次/d,从治疗第2d起降低治疗剂量至75mg/次,1次/d,并维持该剂量持续治疗3个月。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初始给药剂量为300mg/次,1次/d,第2d降低剂量至100mg/次,1次/d,并维持剂量治疗3个月。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心电图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心电图改善明显;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或恶化。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原蛋白(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差异。
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血管再通、心绞痛及心肌再梗死的差异。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n(%)]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
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及不良心血管时间发生的情况差异[n(%)]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是冠状动脉粥化硬化引起器官产生病变的常见病症。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抗血栓治疗,减少患者血小板凝聚情况,促进患者血管再通,缓解其临床症状及心肌再梗死发生[4]。
本研究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提升,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指出两种药物联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凝聚状况。氯吡格雷可用于各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疾病治疗中,如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造成抑制,因此对于血小板聚集有着抑制作用。此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后阿司匹林并不会改变氯吡格雷对于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则会加强阿司匹林对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金朝霞等[5]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吻合。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对改善患者凝血状况,降低血栓形成,提升康复预后效果,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心肌再梗死均具有较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