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中 徐继杨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培育新时代高级专业人才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国家重点控制布点的专业学科,目前已经在全国共计124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由于学科历史背景、师资力量不同等种种原因,各大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程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发展各具特色,差距较大。从总体的学科发展上来看,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虽然具备着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但与现实情况有严重脱节,并不能满足该专业的实际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育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为目标,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地实践,从而提升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高等院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1 专业历史
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我国建立初期,出于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对土地改革进行引导规划,土地规划利用专业在我国应运而生,在一些农科院校开始兴起,这也就是我国现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开端。
但由于当时我国还处在农业经济时代,因此当时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的是农业土地利用这样学科性质单一的问题,在我国各地农业类高等院校中都有着这种专业单一的学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工业现代化的脚步,改变了我国是落后农业国的现实国情,有关土地利用的问题也从以前单一的农业土地利用问题发展成为城乡之间的用地矛盾、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和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更具多样化的内容。我国1986年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并在同一时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我国的现代土地管理事业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并由中国人民大学于1988年率先成立了土地管理系,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土地管理学院,1995年浙江大学经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成立了东南土地管理学院,1998年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做出了调整,将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合并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2 专业发展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由多个学科支撑的交叉学科,是以土地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学科为基础,又兼具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学科性质,综合了土壤学、生态学、管理学、区域学、“3S”技术、经济学及法学等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管理学大类中的二级学科,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育的人才具备以下要求:熟习资源学、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测绘、制图和计算机等技能也必不可少,可以在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和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
2.1 专业设置
据查,截至2018年,我国有共计超过170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由于这一学科的专业性和地区性特征较为显著,因此主要分布于各个地方的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
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有硕士点的院校超过70所,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设有该专业博士点的高校有16所。
其中,北京4所、武汉4所、江苏2所、杭州1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表明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走在全国前列。
从地区分布不难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南京和武汉,而高校众多也使得三地成为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校最密集的地区。
2.2 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是围绕着土地资源两大属性来设置的,各学校还根据自己的学术特色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例如农田水利、矿山测量等。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学课程包括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土地评价、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公共经济学等。其中公共管理为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是: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测量学、土地利用工程等。
2.3 毕业生就业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是所培育的人才能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房地产评估与金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方面的工作。
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向: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相关的政府机关主要有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各省市的国土资源厅局、各省市的规划厅局、规划委员会;各政府机关下属的土地事物事业单位;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公司企业。
政府机关曾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最为理想的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国土资源部门刚刚成立,土地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政府机关成为当时毕业生的首要就业方向,据统计,这一专业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一度高达63.76%。但随着政府机关岗位逐渐饱和,对于公务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一线城市大多要求考生硕士以上学历),就业比例逐渐下滑到17.76%;各级土地勘测部门、土地开发整理储备部门等事业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弱,毕业生的就业数量有限,并不能解决毕业生的整体就业问题;而高等院校招收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主要从事的是教学科研工作,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位要求都较高,因此高等院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公司企业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據公司类型的不同,就业的方向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地产类公司就业,多任职土地前期开发岗位或房地产销售类岗位;在估价公司就业,主要从事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不动产测量等工作;而在数据软件类公司就业,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类的工作;在土地规划整理类的公司,则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
但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范围相对较窄,现阶段与专业对口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对该专业人才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且能力、学位要求日益提高,造成了就业困难的现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最直接和主要对口单位为国土资源管理、规划和城建部门,由于行政编制、 公务员招考有关规定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毕业生在以上部门就业困难。同时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较少,且多为向上述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掌握大量资源的大型公司,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往往无法对口就业。
从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分析得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就业率高,但对口专业就业率低的特点,大部分毕业生都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另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也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对口就业率普遍偏低的一大原因。
3 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决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全面性学科必然需要复杂多样的人才支撑。通过查阅资料,对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3.1 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过于分散
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由学科的自身定位决定的,同时毕业生所必备的技能也应由学科定位所决定,学科定位更是这一专业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兴起相对较晚,学科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并不能独立于其他学科存在。如前文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被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定位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是以管理决策为中心,以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制度、土地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权籍管理为主要内容,国家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被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但由于土地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应局限于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各学校根据自身立校立学背景和师资力量背景,自发地设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由于不同学校的教学科研方向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教学科研内容的不统一。
由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土地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耕地资源保护、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和土地使用制度等土地行政管理问题,学科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学术为主导社会的行政力量(政府、企业等)提供决策支持,这一现状也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偏向于“出谋划策”的角色。而土地资源管理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诸多学科的性质,还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所以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部分,否则将导致培养出的土地管理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现实需要。显而易见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与之相符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与许多专业学科都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就造成了不同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相应的课程内容和科研内容也各不相同。
同一学科不同院校的学生学习内容并不相同,这就使得这一学科内培养出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被用人单位很好的了解。
3.2 课程只重理论不重实践
自1998年7月我国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后,国内各高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上仍然有着许多问题:
一是专业课学时的大幅压缩。由于我国规定的必修公共课学时有着明确标准,总学时在不断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门专业课的学时平均只有三四十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讲深讲透专业课内容,使得教学浮于表面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是部分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的时间相对较近,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很多高校尚在使用的教材仍是2000年前后国内编写的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的局部更新版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的教材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我国进入农业现代化以来,土地的管理方式特点、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土地资源调查与监管中使用的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老旧教材中的数据和研究方法都已不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经完全无法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新国情,对于土地管理新变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适应。
第三是各教材、各课程间有着较多的重復内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交叉学科,对于相关学科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而我国现行教材的各科目之间间存在较多内容重复,浪费了许多学生有限的学时,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对专业产生不清晰的定位。
最后是专业课程不统一。开设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背景和特点,纷繁杂乱,并没有统一的制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从其相关专业之中衍生而出,因此开设院校的自身特点有着很大影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全国土地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这是一个与现实联系极为紧密的专业,学科实践是其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年度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质量评定、土地整治方案设计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基础性工作都需要相当高的实践技能,而新兴技术的大量应用,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同时也使得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空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向外拓展。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要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专业课中展现出较高的教学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比重较低,仅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远远小于理论课的时长。
由于学科专业性较高且知识较为全面,非相关高校博士毕业的高素质人才并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大多数教师虽在理论内容上有所建树但专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并不能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科特点,不能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合理培养,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受各高校专业招生人数扩大影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导致实践课无人教授,一位教师带许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校的常态,这就使得很多实践教学都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实践的时间和指导不足。
实践教学不足导致教学与社会需求间的严重脱轨,这不仅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相违背,更是与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门人才的急切需求相背离。
3.3 师资力量急待加强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高校都相继开办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达4万人以上,各高校所需的专业教师数量剧增。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供给严重小于社会需求,这也就导致培育出的真正能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并不算多,各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教学的投入不足,再加上长期囿于理论研究导致缺乏实践经验,并不能将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所得的问题与经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之中,造成了相当错误且无效的理论教学方法,从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大部分本科生都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不能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且即使是在国外也并没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可参照,因此土地专业的双语教学较为滞后,致使学生在了解国外研究进展及学科前沿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复杂的学科特性以及受到我国各高校不同学缘背景的影响,我国国内高校现阶段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梳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高校分布较为分散,很難对该专业的教育进行统一管控,而由于这一专业的出现时间较晚也并没有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要想发展该专业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来,这一切都使得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之路上困难重重。
但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求的,是必须的,土地问题在现在无论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还是在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引导着我们如何更加合理的解决土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道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土地实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实社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胜龙,宋羽,邱龙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8(12):31-35.
[2] 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133-135.
[3] 张建军,付梅臣,胡业翠,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对比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9-11.
[4] 陈志刚,张英,高云.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