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开展“三教”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基于“传承+发展”的改革思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在“三教”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基于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中职体育课“三教”改革方案,包括组建基于“双师、双能、双馨”的中职体育课“三双型”教师队伍,建构基于“分类、分项、分层、分段”的中职体育课教材改革“四分模式”,形成基于“课内课外”的中职体育课“双课多元混合”教学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中职体育课;“三教”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艳梅,女,广西城市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篮球教学训练与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3-0107-05
一、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体育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阵地。但是,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中,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短板,这导致中职学校体育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因而如何提高中职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民众通过特有的身体实践所创造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文化记忆、族群迁徙、宗教禁忌、价值取向,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1]。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内普适性的体育项目,东方民族体育项目被挤压,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职业学校开展“三教”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中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中职学校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传承民族文化。但是,当前中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在师资队伍、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师认知缺失,制约课程开展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课尚未成为我国学校开设的主流体育课程,仅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范畴内,不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因而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绝大多数教师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动作技法以及流程布置等方面,大多数教师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尴尬境地。教师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其无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如此一来,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课程教学开展便缺少了先决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认知水平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呈现离散性,难以开发成教材文本
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是承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散落在民族地区,甚至是极其偏远的地区,这种体育资源往往被邊缘化,呈现出地域范围、存在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的离散性常态分布。从地方范围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分布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呈现出点状的空间分布,搜集、整理相关素材具有一定的难度;从存在方式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存在于民族节日活动之中,呈现出点状的时间分布;从传承方式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往往由传承人口口相传,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的断层,呈现出断点状的生存现状。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时,难以从地域、文化、民族等多个角度来处理离散性常态分布的体育资源,相关教材文本的开发难度高。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
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需求出现矛盾与冲突。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而言,教师教学仍然以技能目标为核心,将动作要领、流程练习作为民族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培养。这种“唯技能”的教学方法无异于其他体育课程的教学。毋庸置疑,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体育动作要领的训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无形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中职体育课“三教”改革方案
中职学校“三教”改革主要是针对教师、教材、教法等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的改革与创新,是中职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基于“传承+发展”的改革思路,本文对中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三教”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组建基于“双师、双能、双馨”的中职体育课“三双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因素。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同时,《方案》中也提出要“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基于中职民族传统体育课改革的需求以及中职体育教师的现状,探索组建一支基于“双师、双能、双馨”的中职体育课“三双型”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三双”指的是“双师”“双能”“双馨”,其中,“双师”包括校内专任体育老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强调师资队伍结构;“双能”是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种素养形态,强调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双馨”是指现代体育艺能和传统体育艺能两种艺能形态,强调教师的技能结构。
“双师”“双能”“双馨”构成了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中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形态,三者虽然是从不同方面来阐述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体系,但是三者的关系并非是单一趋向的,而是整体性与部分性的统一、逻辑性与辩证性的统一。例如,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了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改革,在2014年制订了《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通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人到校开展教学工作,组建“双师结构”队伍,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师资结构;同时,学校以课题、项目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并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从而逐步形成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能素养”型师资团队;另外,学校还鼓励教师不仅要懂得现代竞技体育,还应该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力,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传统文化,提升教师的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建构基于“分类、分项、分层、分段”的中职体育课教材改革的“四分模式”
布迪厄认为,文化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适应—创造—发展的动态过程[2]。民族传统体育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文化表征形式,是民族文化系统中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改革是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3]。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离散性常态分布难以开发文本的境况,中职学校可以建构基于“分类、分项、分层、分段”的中职体育课教材改革的“四分模式”。具体来说,中职学校体育课教材改革的“四分模式”是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项目、结构和内容为逻辑主线,实施分类、分项、分层、分段编写教材,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分类”“分项”“分层”“分段”是中职体育课教材改革“四分模式”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出发,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游戏类、竞技类和表演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明确中职体育教材所选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分项”选取,将那些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能接受的民族体育项目列入其中,成为体育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同时,还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结构“分层”,具体可分为传承发展项目层、传承发展文化层、传承发展技艺层等三类;最后,以学生接受能力为核心,从认知、动作、情感、技艺四方面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分段”式开发,形成认知学习阶段、动作技能阶段、情感学习阶段和技艺学习阶段。
基于“四分模式”,教师在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中,要将知识、技能和情感习得作为主线,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例如,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了保持体育教材的民族传统特色,在体育教材的选择上更倾向实用性;同时,挖掘教材的功能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使其更好地为中职体育教学服务。
(三)形成基于“课内课外”的中职体育课“双课多元混合”教学法
传统的中职体育课的教学多呈现放养式、随意式等特点,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职学校可采用“双课多元混合”教学法来破解中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困境[4]。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使教师通过课内讲解、示范、分组、讨论等方法全方位展示民族传统体育全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微课。在这些项目微课中,学生可以自行登录系统点击欣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教师也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参与体验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学生在线交流活动,督促学生上传手机自拍或互拍练习视频,以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为了使日常所学转变为学生持续性的文化认同,中职学校要开拓富有特色的课外活动[5]。具体而言,学校可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并以社团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实践载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与感悟相结合等方式,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社团文化。例如,广西城市建设学校设立了5个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并将舞龙舞狮、竹竿舞、武术等特色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有效推动了学校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屈植斌,高会军,李延超.裂变与重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演变与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6):533-539.
[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9-30.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7.
[4]譚广鑫,罗国旺.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保护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16(5):87-91.
[5]邱丕相,杨建营,王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1):12-20.
[责任编辑 刘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