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一朝梦圆化彩虹

2021-04-16 04:56
国企管理 2021年3期

四通八达——打开贫困堵点

修公路、筑基站、建光伏……8年多来,国有企业依靠自身产业资源与特点,打通了定点贫困地区的条条道路,联通了贫困村镇的信息网路、贯通了每家每户的水电线路,让每个贫困堵点四通八达!

事例一:

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为世界屋脊织就“民生网”“幸福网”“光明网”

在西藏电力脱贫画卷中,阿里联网工程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因为阿里联网工程,西藏主网覆盖从2015年底的58个县供电人口218.4万人到2020年74个县供电人口近330万人,全区总人口的97%用上了大网电,标志着西藏迈入主电网覆盖全区74县的统一电网新时代。

5年前,光伏、地方小水电、小型太阳能光电板,是日土、革吉、札达三县农牧民群众维持基本生活用电的方式。“用电难”一直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

要脱贫,坚强电网是基礎。国网西藏电力农电工作部作为西藏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统筹指挥建成藏中联网和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城网建设与改造、“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先后投资约224 亿元,推进实施西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2016-2017)工程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累计解决和改善供电人口近230万,推动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巨大转变。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的建设投运,彻底结束了我国大陆最后一个地级市孤网运行的历史,建成与西北、西南大联网互联互通的全区统一电网。

事例二:

“阳光银行”打开了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村的“源头活水”,让当地人们走上了光明致富路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州乌恰县和阿图什市,都是条件极为艰苦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是中国华电集团扶贫干部心中的牵挂。

为了能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中国华电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对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扶贫项目。在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村,投入了350 万元建设500 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第二批光伏扶贫电站中首个成功并网发电的村级光伏电站,也是克州地区第一座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增加村集体收益70 余万元。

在新疆阿图什市瓦克瓦克村,中国华电又投入了60 万元建设70 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成为新疆自治区首个投入运行的村级分布式储能光伏电站,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辅以储能方式,解决村委会日常用电和冬季供热等需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9万元。

随着一座座光伏电站顺利投产发电,贫困地区的人们一步步走上了充满光明的致富路,当地的经济社会面貌也得到了切实改善。截至目前,中国华电定点扶贫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阿图什市全部脱贫摘帽。

事例三:

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册亨县实现了4G网络及光纤宽带覆盖率“双100%”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属黔滇桂石漠化片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区。1986 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1994 年列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扶持县。

2015年,中国联通与册亨县结为定点帮扶关系。为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中国联通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打通册亨县的信息高速路。

2019年,中国联通定点扶贫县册亨开通首个5G基站。该站建设在岩架镇香蕉大数据中心,随着站点的开通,5G+智慧农业即将得到推广应用。

另外,贵州联通还把册亨县岩架香蕉大数据中心作为试点工程,坚持“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形成区域大联通”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5G 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大力推动5G 技术与应用的创新融合。5G + 智慧医疗、5G + 智慧教育、5G + 工业互联网、5G + 新媒体等应用场景未来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让大家翘首以盼的5G 网络投入到册亨县的各行各业。

如今,册亨县实现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小学校联通4G网络及光纤宽带覆盖率达100%。在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册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事例四:

1.2亿元织就的农村电网,为紫云县打造出强劲的电力“引擎”

“对面山上穷窝窝,哪家姑娘愿上坡?等你换了穷面貌,哥哥你再来向妹说!”一首村村相传的土歌谣,道出了紫云县的贫与困。

2015年,为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动员省内大型国有企业整县帮扶贫困县,贵州电网公司成为12家与贫困县结对帮扶的国有企业之一,牵手全省的深度贫困县——紫云县。

地处深山中的贫困村寨,水、电、路等成为紫云县发展的“拦路虎”。贵州电网公司发挥行业优势,重点加大对紫云县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资金投入,完成总投资2096 万元,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力普遍服务能力,为紫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2020年,贵州电网公司安顺供电局计划在紫云县投资1.2亿元建强农村电网,为紫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强劲的电力“引擎”。

为如期完成电力建设任务,作为实施整县帮扶的主体单位,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统筹推进“一方案、一计划、一专班”,实施“项目三管控”的“3+3”的决战模式。安顺供电局通过督、战结合,按照“全覆盖、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以脱贫攻坚督战工作方案推进工作进度,以脱贫攻坚年度行动计划统筹全年任务,成立紫云电力扶贫工作专班,实施电网项目、配网运维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安全、进度、质量”三管控,建立周管控、月考核制度,层层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工作责任,推动脱贫攻坚举措精准落实到位。

如今,紫云县群众用电通电显著改善,农村电网从“供上电”向“供好电”发展,实现贫困户生活用电不愁、电能质量有保障。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省贫困县全部出列。

事例五:

进山开路,让扶平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江侗族自治县扶平村林地面积广阔、人均林地多,然而由于交通不便,漫山遍野的油茶、杉木、竹子无法及时运输出去,甚至腐烂在地里,当地村民只能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当地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0%多。

广西柳工集团“对症下药”。自2017年2月起,柳工CLG856H 装载机、CLG915D挖掘机开进大山,助力产业道路修建和产业项目土地平整,仅9个月便打通了7条产业路。产业路的修建不仅结束了扶平村“望林兴叹”、人背畜驮的历史,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群众传统落后的观念,从根本上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18年,扶平村终于摘掉多年的贫困村帽子,实现整村脱贫。

除扶平村外,柳工机械还分别在其他四个定点帮扶贫困村里轮流使用。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柳工装载机、挖掘机共参与修建了19条产业路,折合台班费达143万元,受益林地14680亩,3853名村民从中受益,为村民增收400多万元。当地村民把柳工机械修建的路亲切地称之为“柳工路”。

授人以渔——培养新型农民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有无脱贫致富的意识和决心。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培养贫困地区农户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上狠下功夫,不仅帮助他们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还兼带起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

事例一: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产业施策,塔里木油田帮助南疆四地州贫困村村民找到了致富“金钥匙”

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7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开始承担南疆4个村“访惠聚”驻村和8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4年前,还在叶城县山区务农库尔班·肉孜从未想过如今能自己当老板,两个月便赚到1万多元钱。是塔里木油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帮他认识到:学到真本事才是致富“金钥匙”。

通过树立库尔班这样的致富明星,塔里木油田带动了扶贫点村民的就业创业热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产业施策,塔里木油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村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村基层干部200人次、组织村民参与养殖、种植、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420人次。同时,以做好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契机,协调社区法人公司和承包商单位优先录用,近年来吸纳3500余人在油田稳定就业。

通过多年努力,塔里木油田帮扶的12个村、7174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脱贫前的2000元,增长到目前的9000元至1.2万元。

事例二:

“授其技、樹其人、立其业”,保利集团用“星火”之势,帮助近300名贫困的山里娃走出大山

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贫困劳动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收入能力差成为企业精准扶贫道路上面临的突出性矛盾。

2018年初,在深度调研基础上,保利集团结合自身的产业资源、就业资源优势,提出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效的精准扶贫计划,即“授其技、树其人、立其业”,实施“保利星火”计划。

保利星火计划通过“培训+ 就业”模式,将职业培训与就业帮扶有机结合,有效拓展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和就业能力;同时,创新性地将“育人”放到“育才”之前,把树立远大志向、建立脱贫信心、培养正心正行作为保利星火班的核心目标,让贫困人口在立业脱贫的同时,成为一个志存高远、扎实肯干、爱岗顾家的正能量人才,带动更多人走上脱贫之路。

推动贫困群众切实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转变,保利集团注重传授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持续激发。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截至2020年9月,共193名贫困学生通过“星火”计划加入了保利,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事例三:

转移就业,永德县“山民”走出大山,越过海洋,走向世界

永德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自2006年帮扶永德县以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坚持“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永德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家庭的增收脱困问题。

海员待遇高、见效快,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考试合格就可以安排上船工作。2006年,通过宣传动员、笔试、面试、体检的层层把关,34名海员怀揣对大海的向往,成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永德县招收的第一批海员。

此外,由于海员对文化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当地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考取海员难度较大。对当地群众来说,需求更为迫切的是一些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的制造业一线岗位。于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广泛发动下属企业招收永德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2013年起,集团下属的广州、连云港、锦州等地集装箱制造厂与永德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大大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12年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累计招收海员178名、制造业工人1058名,劳动技能培训10余次,帮助永德县专题培训中青年领导干部278名、村干部130名。在民生保障、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干部培训等方面投入帮扶资金近5000万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巨轮载着永德的“山民”走出大山,越过海洋,走向世界。

扶智为本——阻断代际传递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扶贫的根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8年多来,国有企业持续加大对定点扶贫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拓展教育扶贫有效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努力使贫困群众走上自信自强自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事例一:

志智同扶拔掉“贫根”,中船重工为勐腊县脱贫打下基础

作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植物生长最密集、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勐腊县森林覆盖率达88%,共有2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热带雨林地貌……多种因素造成了勐腊县一直在贫困线以下徘徊。作为一个集“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五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连片特困县,中船重工的扶贫攻坚战在此地打响。

自2002年定点帮扶勐腊县以来,中船重工与勐腊县确立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的工作思路,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当地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和人的素质上,先后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

针对勐腊县非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就学经济负担重,可能存在因学返贫的实际情况,中船重工号召全系统6万余名党员,向定点扶贫县捐资助学,全体党员踊跃捐款,共捐善款487余万元,捐款全部用于定点扶贫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捐款资助计划连续实施3年,到定点扶贫县脱贫摘帽。2017年,按照幼儿园儿童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高中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的标准,为勐腊县非义务教育阶段的445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73.6万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事例二:

建27000平方米校舍,会泽县2520个幼儿学位缺口有了着落

近日,位于云南省会泽县中国中铁第一幼儿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蛋,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经过为期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由中国中铁援建的三所安置幼儿园正式移交,有效解决了2520个幼儿学位缺口。

会澤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我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也在此地。

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有学上,中国中铁捐资8695万元,由中国中铁开投管理、中国中铁八局承建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西片区、东南片区和北片区三所幼儿园,占地面积38亩,新建校舍27000平方米,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解决学前幼儿就学需求,保障搬迁群众适龄幼儿享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事例三:

建学校、派教师,世界最高的县种下了“智慧果”

西藏双湖是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受贫困影响,当地办公和教学条件相当的差,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近几年中考升学率不到30%,重点高中升学率不到10%,考上内地西藏班的人数均为零。

为了改善当地的教学环境,中国石油援建的双湖中学教学楼于2005年开始投入使用,学校里综合教学楼、办公室、宿舍楼、学生食堂、学校操场一应俱全。教学楼前面铺了彩砖,改变了下雨泥巴多、风一吹尘土飞扬的状况。校园内还安装了40多盏路灯,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灯都亮着,保证学生安全出行。

针对双湖县教学质量较差、教师人数较少、升学率较低等情况,中国石油第八批对口支援西藏项目组紧紧围绕提升教学质量开展了工作。首先,通过拉萨市教育局和拉萨市城关区教育局,建立稳定的教师援助机制。定期援派一部分优秀教师到双湖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甚至代课,解决双湖教师数量不足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将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拉萨上学。目前已有25名孩子到拉萨上学,其中高中10名,初中3名,小学12名。高中的2名孩子还被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这些情况在牧民家长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最后,建立专项教育基金。通过建立相对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双湖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提高升学率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事例四:

利用“语言扶贫”,中国移动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障碍,让当地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无法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严重阻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学会普通话,过上好日子”……做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少数民族群众“说好普通话,过上好日子”,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三区三州”地区,共有人口258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3万,占当地人口的76%。为促进普通话推广,2018年,中国移动与云南省教育厅开展“语言扶贫”项目,协同开展推普脱贫攻坚行动:投入终端补贴,为深度贫困人群提供移动定制品牌4G + 智能手机“免费领”或“半价购”优惠;手机预装“语言扶贫”APP,帮助贫困人群自助识字、学普通话,“语言扶贫”APP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语言学习系统,系统支持语言及语音(包括普通话发音、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智能评测与诊断。帮助学习者至少完成500个高频词和1000个常用句的普通话学习,学习内容符合日常生活场景,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补贴流量费用,免去贫困人口流量付费的后顾之忧。

“语言扶贫”利用手机APP自主学习平台,并与常规集中培训相结合,开展线上自学、线下帮扶、送教到人的普通话培训模式,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

产业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8年多来,国有企业不断探索产业扶贫路径,在当地扶持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帮扶对象就地脱贫。

事例一:

发展特色种植,南疆腹地“百亩杏园”香飘万里

托万库伊拉村是典型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而且处于反恐维稳最前线。对于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来说,如何与队员们帮助村民们摆脱贫困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工作队针对村里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行分类,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案。家里有劳动力的,他们安排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己庭院里选择种上葡萄、蔬菜等。此外,还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开展资助建设了蔬菜大棚和棚圈养殖产业,形成规模化的养殖。经过实践,托万库伊拉村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贫困发生率仍有23%之高。

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后决定,在村种植结构上做文章。他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新疆农业大学、莎车县、镇农技站专家充分沟通交流,最终制定“两花、两瓜、一桃、一杏”的农业产业调整方案。

就这样,莎车县荒地镇一片“百亩杏园”出现了。2019年,经大家商议,扩大杏园规模,使杏园面积扩大到近700亩。由于此举走到发展特色种植道路的前列,杏园先后接待了8批次近200人前来参观学习。

工作队结合村民种养殖习惯,大力推行“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合作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7个,目前产值260余万元,利润38余万元;工作队通过成立村建筑施工队、花砖厂及建立“十小店铺”等,实现了部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积极挖掘就业岗位,多方联系并与自治区、地区、县、乡等多家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513元, 较2018年增长12.8%。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2万元,实现贫困户脱贫退出101户、376人,贫困发生率由23% 降至1.15%,全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事例二:

因地制宜,戈壁滩上创造出“绿色”奇迹

自2005年起,华能集团开始在新疆阿合奇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阿合奇县自然条件恶劣,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扶贫开发任务任重道远。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华能集团在阿合奇县投资21 亿元建成24.8万千瓦水电站,2012年以来累计缴纳税费2.5亿元,占全县同期财政收入的40%以上,为阿合奇县脱贫摘帽提供了经济支撑。

华能集团积极转变思路,结合当地资源在戈壁滩上新增灌溉面积4.5万亩,支持别迭里村实施大棚沙棘育苗,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为进一步推动沙棘产业发展,华能集团还在阿合奇县设立沙棘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引进企业中科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沙棘深加工项目,成为阿合奇县历史上仅次于华能别迭里水电站的第二大单体投资项目。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有6000个贫困家庭受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切实走出了一条“戈壁产业”的致富路。

2011年,华能集团承担了青海尖扎县的对口支援任务,在青海尖扎县的6个易地搬迁点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一期完成投资1124万元。目前,德吉村251户2.1兆瓦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每户年收益4000元以上。

用同样的创新产业思路,华能集团又一次成功帮助尖扎县脱贫摘帽。因地制宜发展尖扎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优质小麦、核桃、蔬菜水果和高附加值药材等脱贫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推进当地生态建设,开发森林野营地、森林疗养院等新型旅游产品,有序推动产业升级。

事例三:

“公司+ 合作社+ 农户”新模式,怒江两岸瓜果飘香,村民生活“甜蜜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67%以上的傈僳族群众处于贫困状态。全州29个乡(镇)就有贫困乡(镇)21个,255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249个,贫困人口达6.9万户26.96万人,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集区域性、条件性、素质性贫困叠加放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交集团一直注重发挥当地先富起来村民的示范带动作用,调动更多贫困村民的内生动力。经过多番调研,中交集团与泸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怒江两岸尝试火龙果种植开展产业扶贫。

為了大力推进火龙果种植,中交集团帮扶建设了火龙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一开始就吸纳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94人。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期60亩火龙果有了不错的收成,而且还供不应求,2018年让3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

如今,火龙果产业和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壮大,基地由最初的60亩扩建到目前的230多亩,未来计划再扩建300亩。2019年,火龙果种植实现利润22万元,惠及贫困户267户838人。2020年,合作社计划对现有火龙果树进行补光技术改造,提升火龙果品质,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发展壮大自扁王基村火龙果产业。

事例四:

加强质检能力,创造区域品牌,绥滨县农产品从“深闺”走向全国

黑龙江省绥滨县是农业大县,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种粮贵、储粮难、变现难、优质优价难”等问题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瓶颈。

缺乏品质检验检测能力就是贫困县农产品很难“走出去”的关键堵点。为此,早在2016年,中粮贸易就在绥滨提前布局,帮助地方提高自身的检验检测能力,捐助150万元引进了多台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夯实了“硬实力”;2019年又依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对绥滨质检分院业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提升了“软实力”。这样一来,不仅全面加强了绥滨县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打造了黑龙江东部地区唯一具备省级资质的质检分院——黑龙江质检院绥滨分院;还在保障食品安全、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也为绥滨县农副产品未来实现市场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绥滨粮食质优价低、供需失衡、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矛盾困难,经共同研究、多方参与,由中粮贸易黑龙江公司与绥滨县,联合绥滨县民富疆滨农业公司及其他两家企业,共同出资于2018年9月16日正式组建了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央企市场、资金、品牌、团队等优势与绥滨生态、土地、粮食等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了“贫困户带地入社、合作社以地入企、企业以资入股”的利益链接机制,也为绥滨优质粮食开启了全国市场的大门,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打下坚实保障。

绥滨公司由于定位精准、发力精准,在一年内就实现了盈利,有效带动了绥滨贫困户增收。2019年度,绥滨公司稻谷收储量完成33.4万吨,出口大米加工稻谷3.6万吨,玉米贸易2.2万吨,实现利润总额1862万元,完成业绩指标的116%,2019年,先后两次召开股东分红大会,第一次分红700万元,第二次分红200万元,2020年9月第三次分红870万元,成为公司股东的县属企业和所有贫困农户,在农业产业扶贫中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事例五:

增强“自造血”能力,镇雄县雨河镇山鸡变“金鸡”

在镇雄县雨河镇,云天化集团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实际,认真选树致富带头人,把贫困群众纳入到有规模、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的专业合作社中,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增强“自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路子。

当地贫困户通过集团提供的141万元帮扶资金,入股集团重点打造的云天化天沐(养鸡)、瑞麒(养猪)两个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年底定额保底分红。其中,云天化天沐养殖专业合作社地处镇雄县雨河镇龙井村东风村民组,注册资金200万元,目前养鸡规模达到存栏13.8万只蛋鸡,年出栏放养山地鸡5万羽,年产值2000万元,现有专业熟练工作人员30余人,人均产值67万元/年,解决了30多名贫困户就业问题;云天化瑞麒养殖专业合作社地处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于家沟村民组,注册资金340万元,目前“烤酒、养猪、农家乐”一体化建设初具规模,年出栏生猪1000头,产值160万元,出酒30万斤,产值540万元,吸纳24人就业。

入股以来,194户贫困户喜获40.74万元分红,村级集体经济提成5.82万元。两个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趋于稳定并持续向好,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沐养殖专业合作社被镇雄县评为2016、2017年度“十佳专业合作社”。

电商扶贫——塑造名品名牌

随着5G和电商的蓬勃发展,“直播带货”日渐走红。8年来,国有企业在扶贫攻坚中,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业态,开发新模式,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促进了消费与生产。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网络直播销售不仅成功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而且还塑造了一大批名品名牌。如今,很多贫困地区已成为网红主播带货打卡地。

事例一:

两天售空一万斤,“线上”销售让姚集镇西瓜“俏”起来

“好山好水好西瓜,原汁原味原生态”“大刀切、大口吃,睢宁西瓜水分多、甜入心……”在徐矿集团定点帮扶的睢宁县姚集镇万亩优质果园里,一场“直播带货”正在火热进行。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姚集镇西瓜销售遇到了难题,瓜农的资金也紧张起来,帮助瓜农打开销路是当务之急。针对当地农产品滞销难题,帮扶队推广直播带货,用一部手机、一个直播架,掀起一场场线上直播销售活动。

为了帮助瓜农把西瓜卖个好价钱,徐矿集团驻村扶贫干部和其他帮扶队队员一起,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帮扶形式,利用线上平台,在田间地头、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店来回奔波,努力帮助瓜农找渠道、找销路。

除了直播带货,徐矿帮扶工作队还探索西瓜“同城配送”的电商销售模式以及实体店销售、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列入企事业单位采购目录等方式,帮助瓜农从田间地头直达销售终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收益。

帮扶队积极与江阴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动江阴团购平台,首批10000斤西瓜两天时间就售空,一个月累计销售西瓜15万斤,努力为地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贡献徐矿力量。

事例二:

1小时30万,直播带货让千里之外的人们尝到小河村的乡野“鲜味”

小河流水,山清水秀,这里是邵阳新邵县小河村,也是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湖南电力”)驻村帮扶点。

2020年5月10日,是小河村首次“触电”的日子。一场名为“青春光明行·爱心助脱贫”的扶貧产品首场网络直播在这里举行。短短1小时,累计观看人流量超过80万,成功带货3600单,直接为小河村带来了3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助力脱贫,咱村来了年轻人”

“小河野生茶大卖!”

“平江艾草盘香,真香!”

“湘西腊肉烟熏味……”

直播现场,蜂蜜、腊肉、木耳、小河野生茶、山茶油、艾绒抱枕、高山冷水红米…… 超过30 种特色产品通过网络直播,和网友共享乡野“鲜味”。

这些产品全部来自国网湖南电力在省内的扶贫点,产于高山峡谷,并采用最原生态的种植方式和加工手法,确保每位购买者独一无二的使用感受和消费体验,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APP上瞬间被热卖。

通过直播带货,国网湖南电力在位于高山之巅的小河村,架起了沟通外界的网络桥梁,为古老山村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事例三:

线上“扶贫馆”推动甘南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有牦牛、藏羊、蕨麻猪(藏香猪)、藏中药材、山野珍品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丰富的大宗优质特色农副畜产品。由于受交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品牌创建滞后,营销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较高,农副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与甘南拥有的丰富资源和获得的市场价值不匹配。

为解决全州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做好产销对接,助推脱贫攻坚,中国海油扶贫干部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国海油领导汇报争取,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京东衔接沟通,于2018年开始筹备京东“中国特产 甘南州扶贫馆”建设工作,指导甘南州供销社组建成立了电商公司,完成了全州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摸底,200多种产品的对接、货源组织工作。

同时,积极拓展流通渠道,带领州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走出去”,与中海油炼化集团及分公司、泰州市供销社、福建省供销社电商集团、天津市供销社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甘南农畜特色产品供货协议、采购订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成为甘南州农畜产品走出甘南的重要通道。

截止目前,全州40多种农畜特色产品已通过京东严格的审核,并在京东甘南扶贫馆上线开售,下一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经过严格的品质管理流程之后上线销售。京东“中国特产 甘南州扶贫馆”的开通为甘南州农副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搭建起统一的交易服务平台,对助推甘南州农牧业产业发展,促进甘南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事例四:

电商平台让澄城县实现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无缝对接”,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陕西省澄城县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的定点扶贫县,在集团公司党组和广大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5月实现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中国大唐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借助中国大唐电商平台——犀维网,着力推动消费扶贫,使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实现“无缝对接”。

订单式扶贫加工厂全面建成投产后,中国大唐给予重点支持。不仅提供集团公司电商平台,及时上架相关商品,大力推动产品销售,而且还承诺签订一定数量的保底订单,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近期,在中国大唐的统一协调下,包括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共签订2万5千套工作服订单,累计金额400余万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企业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