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同学
“24岁负债70多万。”
“负债13.5W,超前消费害人!”
“靠工资上岸遥遥无期。”
“怎样抵抗被催收的煎熬?”
“坦白后,家人非要卖房怎么办……”
2021年的新年愿望,有一群年轻人的呼声是——努力还债,早日上岸。
这些有着共同目标的伙伴,在网络上自发形成了一个叫“负债者联盟”的组织。根据调查统计,该团体人均负债数额高达36.7万元。
身背十多万、甚至几十万贷款的年轻人,至今仍在不断加入。他们叙述自己的负债经历:分享如何抵抗不良催收;探讨还款的协商方案;互相监督打卡式还款;一同期盼早日上岸……
借下一份钱,还上一份债
众多深陷“以贷还贷”的组员中,阿飞是数额较大的一个。他“养卡”五年,负债总额50万元。阿飞到深圳做网购和餐饮生意时,不断开办信用卡,同时申请提额。起初他具备底气,认为“前期只有十几万元的负债,根据那时候(生意)的收入和负债率,不用担心什么”。
在负债随着提额渐渐扩大的过程中,他始终觉得,安排好信用卡借款、心理有数的话,就能为自己的生意提供后备资金。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日常的消费习惯。阿飞的诸项用度都在抬高档次,他给女友购置包包和首饰,一起去昂贵的餐厅吃饭,这些花销占据支出的比例不少。
阿飞的第一张信用卡只有3000元额度。后来,七张信用卡的持续提额在疫情前接近顶峰一一负债总数达到了40万元。2020年生意的收入一度锐减,原有的还款平衡被打破,纯粹以卡养卡、填补欠款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5万的本金,利息能达到9000多……用卡(借款还债)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阿飞说。利息和养卡的钱,加起来的数额让人吃惊,他只好等着银行找上门来,好做下一步协商。
根据时代数据的统计,像阿飞一样生意受创直接导致债务危机的,在小组内占到了十分之一,而因险重疾病、求职失败或电信诈骗等原因负债的组员也不在少数。
刚毕业不久的茉清,用“年少无知”“没有见识”定义负债经历。将茉清拖拽进借贷循环泥沼的,正是她入职的保险公司。面对500元的入职押金和劳动协议中“责任底薪制”的说法,茉清甚至没想太多。入职不到三个月,她被灌输了诸如“保险比收入更重要”“没钱更要买保险”的理念,主管领导说服她刷信用卡给自己投保,并承诺以每张保单的提成和回报作为薪资。
在没有底薪的情况下,初涉职场的茉清尽管已经入不敷出,但还是花费1.5万元买了三份保险。公司承诺的回报迟迟收不回来,她只好继续开卡,并更改信用卡的还款分期。“大半年申请了五张信用卡,分3期还起来越来越吃力,开始申请6期。”茉清说。一直到离职,茉清花在保险上的钱有2.5万元。在小组发帖时,信用卡和各网贷平台的本利加在一起的债务额度已经达到了4万元。
茉清从保险公司离职后,入职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疫情期间,机构招生困难,2500元的月收入还远达不到每月的最低还款总额。在她的计划中,日常用度被一再压缩至不到200元。新年想送家人一点礼物,价钱赶上了自己每月的生活开支。
在债务和还款之间挣扎的小组成员中,有人力求压缩生活成本,为自己制定一份涉及各项费用支出的表格,规定伙食费、交通费,甚至详细到每一块钱。
“债务还清之前,时间不属于自己”
“负债者联盟”小组“以上岸为始、上岸为终”。但上岸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阿飞手中的七张信用卡已经全面逾期,接受事实的那天晚上,他感受到的打击甚至比负债带来的情绪影响更为强烈。“征信逾期那天,我还在想着以后怎么在深圳买房,一晚上都在流泪。”按照目前的征信管理规定,所有款项还完五年之后失信记录才会消除,他止不住失落,想买房的计划遥遥无期。
如果情况已经严峻到面临网贷催收,上岸之路就远比承担逾期失信的后果更为艰难。临静回忆起前两年还债最艰辛的时刻。因为接触了规模较小的高利息平台,在债务崩盘后,他和亲戚朋友都不同程度地接到过催收电话。“一天最多上百个电话打来,只能设置接听通讯录来电。”临静说。
当“职业”催收人横行负债者的通讯录,散布的侮辱、谩骂也足够让被催收的人反复经受社会性死亡。作为需要照顾女儿的年轻爸爸,目前临静已经还上7万元债务,剩余的13.5万元债务来自朋友借款。寻求上岸的这一年半内,他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兼职手绘或替公众号写文章。每幅手绘300~400元的价格,需要画上两三天,这样下来他每月有近一半的日子睡眠不足四小时。
同樣为兼职劳神的,还有落入炒币陷阱、负债72万元的陈西安。除了维修行业的本职工作,他做过一段时间的滴滴司机。受到组内成员的启发,他正在申请另一份代驾的工作,目前还正打算去争取一份拍照采集数据的新兼职。这样下来,他就能赚到四份工资。在他看来,债务还清之前,“时间不属于自己”。
年纪轻轻,怎么就负债累累?
2019年,清华大学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表明,消费信贷客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当中指出,全国超过1.7亿90后当中,接触或使用过信贷产品的群体占比达到了86.6%。
社交软件开机屏的信用卡服务广告,电商平台付款时跳出的分期、消费贷选项……网络信贷服务的端口和渠道广泛地向年轻人以“低利率”“零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的形态开放着。眼花缭乱的信贷产品广告,让年轻人“一时刷卡一时爽,临到还款火葬场”。
小组管理员@呀哈哈在2020年11月对发言帖进行抽样统计,发现有四成成员正处于以贷养贷的失控困局中。
根据尼尔森《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2019)》进行整理后发现,在所有信贷产品当中,信用卡和互联网分期消费是国内年轻人最常用的两种,他们月可支配收入的30.6%都要用来偿还这些借款。
一边是信贷产品向年轻人热情招手,另一边是年轻人膨胀的消费欲望。年轻人对自身收入能力和消费水平产生的判断误差,也给了这些平台的洗脑式宣传以可乘之机。
每年双十一,狂欢节的氛围神迹般地创造出许多非必要的“剁手”需求。优衣库kaws联名衫遭“打劫式”疯抢的视频还历历在目,盲盒略带博彩性质的致命诱惑,又引得很多人乖乖掏出钱包……
消费主义似乎总会完胜的今天,也少有人会深究,购买欲怎么就始终膨胀个不停?
当即时消费、超前消费的需求,遇上信贷制这一强大的推手,年轻人们暂时忘记了消费行为和付款之间的紧密联系,支付的痛苦被忘却和缓解,但“想买”的即时愿望一刻也忍耐不了。
“年纪轻轻负债累累”,年轻人自身、星罗棋布的商家、各类贷款发放机构,或许每一方都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