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军
吉林省梨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梨树 136500
犊牛副伤寒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侵害10 ~30 日龄新生犊牛,也称犊牛恶痢。其特征是表现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慢性病例还表现肺炎和关节炎症状。可形成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达20%~70%,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
本病是由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长期存在于带菌牛的胆囊中,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饲料,病菌经消化道传染,也有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因素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长途运输、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突然更换饲料,犊牛初乳不足,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患有其他疾病时,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有易感性,特别是一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成年牛在放牧季节,常呈散发趋势。
潜伏期平均为1 ~2 周,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3.1 急性型
一月龄以内的犊牛发病时,多呈急性经过。病初体温升高至40 ~41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初便秘、后腹泻,排出灰黄色或黄色稀便,且混有黏液和血丝。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严重病牛出现肾盂肾炎症状,迅速衰弱,倒地不起,一般4 ~8 d 死亡。
3.2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腹泻逐渐减轻或停止,呼吸困难、咳嗽,从鼻孔排出脓性分泌物。初为支
气管炎后可发展为肺炎,后期发生关节炎,体温升高,关节肿胀、跛行,病程一般1 ~2 周,病程长者可达1 ~2 个月。成年牛多表现为慢性或带菌,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4.1 急性病牛的肝、脾、肾和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脾脏可肿至正常的1 ~3 倍。肝、脾散布有灰色小坏死灶。胃肠黏膜有出血性变化,全身浆膜、黏膜及心外膜有多数出血点。
4.2 慢性型病牛的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表面覆有纤维素薄膜。肝脏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腕关节和跗关节等关节囊肿胀,腔内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
5.1 加强分娩母牛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做好产房消毒工作,地面用3%火碱认真消毒,及时清理排出的胎衣和分娩排出物,防止隐性带菌母牛通过分娩排出物对新生犊牛造成感染而发病。
5.2 保证犊牛在出生后1 h 内吃到初乳,提高犊牛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做好断脐工作,断脐后用5%碘酊浸泡断端,防止新生犊牛通过脐带感染本病。
5.3 定期进行牛副伤寒灭活菌苗的免疫接种工作,一年以下小牛每头肌肉注射1 ~2 mL,一年以上每头2 ~5 mL。间隔7 ~10 d 同剂量再加强免疫一次。
5.4 牛群一旦发病,应将病牛和带菌牛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死亡牛只深埋或焚烧。
6.1 病程初期可以肌肉注射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每头100 ~150 mL。
6.2 当出现肺炎症状时,用青霉素100 万U,链霉素100 万U,一次肌注,每天2 次,连用5 ~7 d。
6.3 对于关节肿胀严重者应穿刺排液,然后将青霉素80 ~100 万U,溶于0.5%~1%普鲁卡因溶液5 ~10 mL 中,地塞米松2 ~5 mg,注射于关节腔内,隔日注射一次,可进行2 ~3 次。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消毒。
6.4 腹泻脱水时,要进行补水、补碱,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2 000 mL,5%碳酸氢钠液50 ~150 mL 一次静脉注射,日注2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