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秀 倪翠兰 姚兰
脑梗死主要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异常引发缺氧缺血,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近年来我国老年脑梗死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脑梗死主要集中于老年群体,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残疾和死亡风险,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大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3]。现阶段临床所采取的的单一治疗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要求。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即使受到损伤仍具有一定的代偿和重组能力,通过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挖掘损伤组织修复潜能,加快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病灶附近组织重组,从而对神经功能实现重塑,改善运动功能[4]。为此,本文将对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采取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展开探讨,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医治的120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最小56 岁,最大72 岁,平均年龄(63.47±2.85)岁。试验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最小54 岁,最大74 岁,平均年龄(63.38±3.5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全部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协议书。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证实为脑梗死;②均为首次发病;③病史资料齐全;④依从性较好,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肝、肾器官功能障碍;②合并脑出血;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⑥并有其他神经性疾病、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糖血脂、控制血压、稳定内环境、脱水等基础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基础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不良情绪对病情的不利影响,叮嘱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给予生活上的指导。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干预。
1.2.2.1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①床上体位:指导患者保持健侧卧位,每间隔一段时间更换体位,合理摆放肢体位置,确保患肢呈功能位;②关节活动训练:训练部位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以及颈部,按照关节从大至小,活动度从小至大的原则,循序渐进进行训练,直至关节完全屈曲或伸直。通过抱球式或者脊椎伸展式对躯干关节进行活动,通过上肢外展外旋式对肩胛部位进行活动。③平衡训练:包括转身体躯干、摆髋等运动,初始保持15~30°的卧位,随后每间隔3 d 增加15°,最大为90°。指导患者在床边进行站位训练,训练顺序依次为屈头颈、屈躯干、站起训练。④步行训练:完成站立平衡训练后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训练床椅转移,然后在搀扶下完成站立和步行,随后进行跨步、跨门槛以及爬楼梯等训练。
1.2.2.2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 在病房内摆放各种生活用品、食物,通过看书、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对患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起到刺激的作用,改善智力认知和语言功能。
1.2.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动作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包括穿衣、饮食、大小便、上下床等。按照患者爱好指导其进行太极拳、散步、观赏花鸟等活动,培养生活情趣,帮助患者尽快生活自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3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通过FMA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通过NIHSS 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总分45 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好。②3 个月后,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标准参考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涵盖力量、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情感、社会参与、日常生活能力共八个维度,共59 个条目,分值和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FMA 评分、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FMA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力量评分(150.25±27.53) 分、手功能评分(120.74±28.23) 分、行动能力评分(165.38±28.47)分、记忆与思维评分(156.47±27.12)分、交流评分(180.64±28.12)分、情感评分(161.43±28.15)分、社会参与评分(106.38±28.4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50.79±28.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1.52±25.86)、(95.41±8.17)、(140.31±26.74)、(128.23±26.45)、(163.57±28.56)、(140.53±27.08)、(81.46±26.36)、(127.53±26.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也被叫做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异常而引起缺氧、缺血,从而导致脑软化和脑缺血性坏死[5]。脑梗死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同时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6]。大部分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致残后遗症,因此有必要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质量意义重大[7]。
由于常规护理只注重疾病治疗和基本生活照顾,对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错过改善大脑功能和恢复机体功能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神经、运动功能障碍,造成生活质量下降[8]。近年来临床逐渐重视早期康复护理,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对于脑梗死后运用康复护理促进脑功能恢复的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加快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同时减少梗死灶面积,促进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水平上升,修复梗死灶附近组织,促进轴突发芽,并且对侧大脑相应皮质具有替代效果,继而有效恢复运动功能[5]。老年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来看,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可逆性均较强,通过康复训练以及不同运动方式的训练,能够使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得到刺激,增强脑组织残留细胞的活性,加快病灶附近组织以及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最终产生新神经通路,从而改善躯体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