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滨 麦明旭 林淯金 卓伟铎
股骨颈骨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与老年人群中,股骨颈骨折可以造成髋关节的功能障碍而髋关节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关节在人体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股骨颈骨折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且在术后易出现骨折不愈合,造成缺血性坏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致使生活质量急剧降低。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改善关节功能、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推方法。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入路方式以及切口大小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效果,其中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效果的表现中较为突出,与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相比较其疗效较好且并发症较少[2]。故本次试验尝试对本院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接受治疗的50 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 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编号并借助计算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50~70 岁,平均年龄(62.03±4.67)岁。观察组男16 例,女9 例;年龄52~71 岁,平均年龄(62.05±4.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X 线或CT 确诊为单侧股骨颈骨折;②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③未见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④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者。排除标准:①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者;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③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④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全身麻醉,以机体髂后上棘下方5 cm 处作手术切口起点,经大转子顶点终止于大转子远端8 cm 处,切口长度约15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充分显露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上下孖肌,牵开臀中肌,切断臀小肌、梨状肌、上下孖肌及部分股方肌,T 型切开关节囊,使髋关节脱位,切断多余股骨颈,取头器取出股骨头,使用髋臼锉打磨髋臼端至适合大小,置入髋臼假体,使用髓腔锉将股骨扩髓至适合大小,并在股骨端打入假体试模,对患者关节假体的性能进行评估,然后取出假体试模,将股骨头假体安装好,关节复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并放置好引流管,术毕。
1.2.2 观察组 患者行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取侧卧位,全身麻醉后,以患者股骨大转子顶点后方为中心,向上下延伸作一手术切口,长度以8 cm 为宜,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充分显露外旋肌,将外旋肌松解并牵,切断部分股方肌,T 型切开关节囊,使髋关节脱位,切断多余股骨颈,取头器取出股骨头,使用髋臼锉打磨机体髋臼端至适合大小,置入髋臼假体,使用髓腔锉将股骨扩髓至适合大小,并在股骨端打入假体试模,对患者关节假体的性能进行评估,然后取出假体试模,将股骨头假体安装好,关节复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并放置好引流管,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期间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评定表评估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1 年时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两项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或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髋关节Harris 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随访半年、1 年,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髋关节Harris 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髋关节Harris 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股骨颈骨折在目前较为常见,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者,由于该病处理相对复杂,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致残几率高,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年龄越大,机体骨质越疏松,加上股骨颈骨折可为机体血管带来一定的损伤,术后易出现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或者内固定材料脱落等现象,从而增加二次手术的几率[3,4]。因此,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术方法十分重要。
有资料显示[5]:髋关节置换术是高龄、骨质疏松及并发内科疾病者治疗的首选方法。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有后外侧传统入路和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入路之分,虽可有效暴露出患者骨折断端,手术视野相对清晰,便于手术操作,但是仍具有较多局限性,如手术切口大、创伤性大、出血量多、易破坏机体组织、术后恢复慢、长时间卧床等,再加上老年人群本身机体状况差,基础性疾病多,这种手术入路的风险是较高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且凭借诸多优势广泛被临床所应用,具体优势如下[6]:①机体解剖层次极简,手术无需分离过多肌肉组织,不会过度破坏机体血管,创伤性小;②手术切口短,出血量少,不易出现瘢痕影响患者美观,接受力度更强;③几乎不会影响机体血流动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不易感染;④所提供的关节假体更加稳定,术后疼痛感较轻,有助于尽早下床活动,加快髋关节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后外侧肌间隙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确切,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