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凤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随着结核病及耐药菌株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免疫系统缺陷,结核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全球约有三千万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病,我国是结核病负担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结核病仍然是我国第一大传染病。据调查,肺结核占全部结核的70%~80%。活动性肺结核约占55%,是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曾经在世界各地流行,被认为是“白瘟疫”。2012 年我国开展的第五次结核病流动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523/10 万,其中活动性结核病患病率为69/10 万[2]。近年随着实验室检测的快速发展,血沉、超敏C 反应蛋白逐渐应用于结核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研究发现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能激活体液免疫而产生抗体和炎症反应,引起应激变化、血沉和超敏C 反应蛋白升高。为进一步明确这些指标在结核病活动性诊断和评价中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临床证据等方面进行观察,探讨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采取超敏C 反应蛋白及血沉检测的意义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40 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 例作为对照组。活动性肺结核组男27 例,女13 例;年龄45~61 岁,平均年龄(55.0±3.5)岁;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 例,伴高血压5 例,冠心病4 例,糖尿病3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4~62 岁,平均年龄(54.0±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和乏力等临床症状,且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肺结核,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有效,并胸膜运动性结核经检查,或胸腔镜活检确诊。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排除肺水肿、活动性肺结核、肺梗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扩张、恶性肿瘤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测定血沉按国家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入院后第2 天早晨空腹取肘静脉血6 ml,5000 r/min 离心30 min,与对照组血清分离保存,置于-65℃冰箱中检查。用Monitor-100 机器测定血沉水平。血沉正常参考值男性<15 mm/h,女性<20 mm/h。采用罗氏6800 机器测定超敏C 反应蛋白,正常超敏C 反应蛋白浓度0~5.0 mg/L。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联合血沉检测灵敏度、特异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比较 活动性肺结核组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超敏C 反应蛋白联合血沉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以及血沉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比较(±s)
表1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n=40)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肺结核感染的主要来源。控制结核病的方法是发现和治疗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但目前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仍以痰中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为主,结核分枝杆菌染色体复制时间大约9 h,一般临床培养周期为5~9 周,快速培养最短为2 周半,不能及时诊断,严重影响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3]。因此早期诊断,对活动性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结核分枝杆菌不能产生内外毒素,但结核分枝杆菌能在人体组织细胞中大量繁殖,结核分枝杆菌脂质成分和蛋白质成分能引起人体大量炎症反应以及大量过敏反应,因此临床推测血液检测可能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沉是指在数小时内红细胞下降的速率。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带的负电荷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相互排斥,导致细胞分散悬浮。血沉升高常见于某些器质性疾病和病理改变活跃期,如各种炎症、结核病以及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或心肌梗死及胶原组织病等的坏死性疾病患者,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有变化。C 反应蛋白是肝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能与肺炎双球菌的C 多糖发生反应,能通过激活补体来促进免疫和吞噬调节。超敏C 反应蛋白分子主要产生器官为肝脏。肝细胞在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 反应蛋白。超敏C 反应蛋白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可以迅速反映感染和组织损伤,通常作为反映感染炎症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也是炎症和组织损伤疗效的判断指标。但在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伴有细菌感染和肝功能损害,超敏C 反应蛋白可能不会明显升高,因此超敏C 反应蛋白的检测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或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细菌感染。超敏C 反应蛋白不受免疫抑制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反应速度快于其他急性期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主要受炎症因子的影响。血浆浓度通常稳定,放疗以及激素治疗过程中无特异性变化。然而在炎性感染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超敏C 反应蛋白是由非特异性蛋白产生的,这也可能导致肝脏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其次超敏C 反应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在肝脏出现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的超敏C 反应蛋白可能不会明显升高;最后超敏C 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假阳性,病毒感染时可能不会升高。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超敏C 反应蛋白可以预测结核发展和预后。超敏C 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 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等免疫调节作用,正常人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含量很低,但在感染后4~6 h 迅速升高。超敏C 反应蛋白反应速度快和客观性强,常被作为临床诊断和评价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发现在治疗前后的不同阶段,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先升高后逐渐降低,提示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是评价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之一[5]。结果表明,大部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阳性。本研究中与健康人群相比的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可作为结核患者的敏感诊断指标。同时对结核患者血沉水平的研究发现,血沉检查虽不能确定受试者是否有某种疾病,但对判断受试者是否有活动性疾病及观察疾病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的血沉速度增加,可以提示病理活动的存在。治疗后的血沉速度逐渐降低直至恢复正常,标志着病变的逐渐改善。总的来说,血沉是一个非特异性检测项目,有研究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沉明显加快,对鉴别其活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血沉是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联合检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辅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