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否定式话语标记“哪里”的语用功能与形成机制

2021-04-16 01:17谭向谊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谦主观性代词

谭向谊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1 引 言

在自然口语中,“哪里”作为疑问代词使用频率很高。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哪里”功能的解释有以下五点:(1)问处所。(2)用于虚指。(3)用于任指。(4)用于反问。意在否定,没有处所意义。(5)单独或重复用在答话里,表示否定,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1]。

目前学界对于“哪里”一词在句中用法的研究颇为详尽:邱莉芹等[2]对“哪里”的否定用法进行了综合讨论,殷树林[3]将“哪里”作为特指型反问句下的小类进行研究,陈红[4]将疑问代词“哪里”分类并对其非疑问用法进行探究。而对“哪里”独用或重叠作为应答语使用的研究,吕叔湘[1]、杨遗旗[5]、周玲庆[6]等人的文章中虽有所涉及,却均未在研究中明确其性质,也未针对这一特殊用法进行详尽阐述和系统描写。在应答语中单用或重叠使用的“哪里”与其他用法中的“哪里”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和性质上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句:

(1)不知跑了多久,也不知跑到了哪里,反正直到太阳冒红的时候我才停歇。(《你在高原》张炜)

(2)哪里,你们做记者的,人都敬畏三分。(《战争和人》王火)

显然(1)中的“哪里”是疑问代词,表示地点处所;而(2)中的“哪里”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在语音上,“哪里”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后的停顿、语气词“呀”“啊”等来识别;在句法上,“哪里”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删除它们不会导致句子不合语法;在语义上,“哪里”的有无并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在功能上,具有连接性[7]。显然,例(2)中的“哪里”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应将其与例(1)的功能加以区分。

本文基于以上认识,对话语标记“哪里”的语用功能、语法化机制和话语信息模式等进行研究。

2 话语标记“哪里”的语用功能

一般认为,话语标记本身几乎没有概念意义,对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也没有什么贡献;它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性和程序性意义[8]。因此,使用话语标记可以编码程序意义,从而实现最佳关联、更有效地引导话语理解[9]。例如:

(3)“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就地……忙坏了商会会长!”“哪里,中央政府总会有办法的!……”(《长河》沈从文)

例(3)中使用了话语标记“哪里”,可以更好地传递说话人对对方言论的委婉否定意义,有利于听话人获取更多有效的话语信息,引导听话人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即后一命题是对前一命题的委婉否定。若去掉“哪里”,听话人便不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难以把握前后两个命题间的关系。

除了发挥引导话语理解的功能,“哪里”作为应答语独立或重叠使用时表达的否定意义还会因具体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杨遗旗[5]讨论了“哪里(儿)的话”的否定功能,并将“全然性否定”功能归入“委婉性否定”功能下。但本文认为,“哪里”承担的语用否定功能并非基于范围程度的划分,而是基于语气程度的分别。因此我们对“哪里”的语用功能做如下分类:

2.1 委婉否定

话语标记“哪里”主要使用在应答语中表达委婉否定的语用意义,此时说话人的否定语气较弱,话语结构一般为“哪里(哪里),反向表述”,“哪里”可以独立或重叠使用。委婉否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遵循的规约性行为规范,是礼貌原则作用下的结果。因此使用话语标记“哪里”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能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重,从而赢得听话人好感。若是去掉“哪里”或改用“不”“没有”等否定语气更强的词,话语将会显得生硬,甚至对听话人面子造成威胁。如下例:

(4)“看样子他还是头脑!你走吧,先往随便哪一处乡间去躲一躲。吃眼前亏是犯不着的!”“哪里!没有的事!他怎么会是头脑,他连参加在里头也不配!”(《倪焕之》叶圣陶)

如果将应答语中的“哪里”去掉或换成“不”,整个句子的否定语气则会非常强烈,是对对方言论的直接否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听话人面子受到损害,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对话的终止。

2.1.1 自谦式否定

这类用法的否定语气较弱,通常是在听到对方的称赞或感谢性言论之后做出的反应,以达到自谦的语用效果,从而赢得对方尊重。例如:

(5)“还是你有本事。”“哪里,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事是克服不了的呢!”(《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6)“今天实在感谢你们。”迪子对正在下车的夫人恭敬地鞠躬道。“哪里,随便拉你出来,请不要见怪。恭请您以后再作陪。”(《野蒿园》渡边淳一)

以上例句的始发语中称赞听话人“有本事”以及向听话人表示感谢,都是说话人发表的有利于听话人的言论。听话人在礼貌原则作用下会先使用“哪里”这一应答语来进行自谦式否定,之后会再就具体原因做进一步解释或继续进行谦虚性表述等。

表示自谦式否定用法的“哪里”可以重叠使用,采用语音复沓的形式,达到自谦程度加强的效果,常出现的形式有“哪里哪里”“哪里,哪里”等。Brown & Levinson指出:礼貌会话中的语符长度的增加,相似于社会距离的增加。即礼貌会话中基本遵循的规律是:会话双方的社会距离越大,会话的语符长度越长,礼貌程度越高[10]。例如:

(7)“周副官,你又胖了几公斤了!上海真是名不虚传,好地方!”“哪里,哪里!”周副官并没听出这话里含着讥诮的意义,却满口谦虚起来。(《锻炼》茅盾)

(8)“你才17岁,已经是个知识分子啦!”就在这时候,海西宾说出了那句传诵至今的话:“哪里哪里……”(《钟鼓楼》刘心武)

2.1.2 安慰式否定

在说话人向听话人做出道歉、自贬等损己性表述后,听话人对此做出的否定即“安慰式否定”。在使用该用法的话语标记“哪里”后,说话人通常会再补充其他的安慰性表述,例如:

(9)看他一副还没睡醒的样子,老人伸出胳臂搂住他的肩膀说:“真是对不起。”“哪里!”男孩说,“男子汉就该是这样。”(《老人与海》海明威)

安慰式否定“哪里”也可以重叠使用,以加强安慰程度,例如:

(10)“我不能讨你喜欢。我有些地方使你非常讨厌。”“哪里哪里!没有这种事!别这样垂头丧气的。你是一个挺好挺可爱的男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11)“你的工作我本来有所考虑,可是‘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倒是胡副部长先过问了,惭愧,惭愧……”“哪里,哪里,我们共事多年,我这个人你还不了解?对名利毫无兴趣。”(《无字》张洁)

上述两个例句中,针对说话人做出的“使你讨厌”“惭愧”等损己性表述,听话人使用话语标记“哪里”的重叠式来表示对对方言论的委婉否定,起到安慰对方的语用效果。重叠后的“哪里”表示的安慰程度更强。

2.2 明确否定

话语标记“哪里”还可以表达明确否定的语用意义,常暗含说话人不满或嗔怪的态度,否定语气较强,经常用在说话人不同意对方观点的语境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哪里”表达明确否定语用意义的依据,并非观察其后续小句中是否含有“不”“没有”等否定词,而应当依据具体语境,例如:

(12)“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不,是分号。”“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起跑前的後退。”(《冬景》贾平凹)

这是两个陌生人谈论雪景的一段对话。“哪里”作为第二组答语的第一个小句,它与第一组应答语中的“不”以及第三组应答语中直接表达另一种新观点的方式达到的语用效果是相同的,均为针对始发语做出的明确否定性回答,否定语气较强,表示自己不赞同对方的观点。

(13)“大姨是怕我送不起礼,所以为七妹打禄也不告我么?”“哪里!”大姨把脸掉向我,“你看,你婆婆就只是那么一味冤枉人!”(《一个妇人的日记》沈从文)

(14)二乔问玉清:“东西买得差不多了么?”玉清皱眉道:“哪里!跑了一早上!现在买东西就是这样,稍微看得上眼的,价钱就可观得很。不买又不行,以后还得涨呢!”(《鸿鸾禧》张爱丽)

例(13)中母亲嗔怪大姨为七妹打禄不告诉自己,认为她怕自己送不起礼。对此,大姨的应答语“哪里”表示的就是对母亲言论的明确否定及其不满情绪,这一点通过后面的“冤枉”一词可以得到印证。

同样,例(14)的“哪里”是玉清对二乔的提问做出的明确否定性回答,同样表达其不满情绪。此外需要注意,表示明确否定的“哪里”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即“哪里哪里”及其相关形式只能用于表达委婉否定。

3 话语标记“哪里”的语法化机制

“哪里”由疑问代词演变为话语标记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疑问功能逐渐消退和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该过程中还伴随着否定功能的固化。试比较:

(15)“你老家是哪里?”柿花说:“扬州。整年遭水灾的地方。”(《黄河东流去》李凖)

(16)“哪里的天空不下雨!”(转引自邱莉芹等,2000)

(17)“我哪里敢留呀!”(《杜拉拉升职记》李可)

(18)“同志,麻烦您了!”“哪里,这是应该的。”(转引自刘彬等,2019)

例(15)中的“哪里”显然是询问具体处所的疑问代词,是说话人在不知道答案而又想要了解的情况下发出的疑问,承担着较强的疑问功能。例(16)与(17)的“哪里”都承担着反问功能,说话人说话不是向听话人提出疑问,而是传递自身的主观情态。此时“哪里”的疑问功能大大削弱,主观性程度增强。例(18)中“哪里”的疑问功能已经完全消退,而承载更加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即说话人针对对方感谢做出的一种委婉否定性回应。

下面将对“哪里”的语法化机制进行考察。为方便表述,根据“哪里”在句中承担的不同语法功能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具有疑问代词功能的“哪里1”,如例(15);二是具有反问标记功能的“哪里2”,如例(16)(17);三是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哪里3”,如例(18)。

3.1 “哪里1”到“哪里2”的演变机制

“哪里1”具有表示处所疑问的功能,该功能主要是由疑问代词“哪”来承担。近代汉语中的“哪”写作“那”,与指示代词“那”同形。据前贤研究,“那(哪)里”表示处所疑问的用例始于唐末。那么承担处所疑问代词功能的“哪里1”是如何发展出“哪里2”这种反问形式表否定意义的功能的呢?先来看以下例句:

(19)“去哪里1?”“回办公室。”(《生死疲劳》莫言)

(20)他苦苦思索:“哪里1可找到这种治病的良药呢?”(转引自王小穹,2014)

(21)问他原籍是哪里1人,他说他祖祖辈辈都是北京人。(《东方》魏巍)

例句中表示处所疑问功能的“哪里1”可以分别充当宾语、主语和定语的句法功能;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尾;表示对某一问题的客观疑问并希望得到对方解答,属于真性疑问。对比来看“哪里2”:

(22)只听她说她的发廊在朝阳区,朝阳区大着呢,我上哪里2去找她?(转引自王小穹,2014)

(23)现在是战争,森林里渺无人烟,哪里2有人会来伐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

(24)他妈的,什么领导!我哪里2能不去报社?!(《废都》贾平凹)

(25)常言道,事同儿戏,事同儿戏,唱戏哪里2可以比真事!(《欢喜冤家》张恨水)

前两例中的“哪里2”显然延续了“哪里1”表示处所询问的意义,而在后两例中则表示事理询问的意义。尽管二者存在意义上的内部分别,但不难总结出它们在功能上的共同点:在句法位置上可以位于句首或句中;句法环境为反问句;使用时并非客观询问,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反问,疑问功能大大减弱,否定意味增强;说话人在表达自身观点时带有一定预期。

从“哪里1”到“哪里2”,说话人从有意让听话人做出回答到不要求听话人的作答,整个句子实现了由询问到反诘的演变。反诘句是在疑问句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的形成是由于说话人发问不再是为了表达其疑问情绪,而是为了表达现实状况与其预设发生冲突后产生的主观情感,如惊讶、生气、讽刺等。但由于“哪里2”还没有脱离原来的句法环境,仍然处于问句当中,因此疑问功能还没有完全消退,疑问代词“哪里1”由此演变为反问标记“哪里2”。

3.2 “哪里2”到“哪里3”的演变机制

3.2.1 主观性程度的加强

话语标记“哪里3”是从疑问代词虚化而来,使用时并不要求听话人回答,也无需用上升语调来表达。“语法化”专家E.C.Traugott认为,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主观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11]。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2]。从疑问代词“哪里1”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哪里3”正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是主观性程度不断加强的结果。试比较:

(26)神山在哪里1,“爽气”是什么样的“气”,小学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很美,而且有一种神秘感。(《徙》汪曾祺)

(27)可是,哪里2有不接吻的恋爱呢?(《推拿》毕飞宇)

(28)“那你更会喝好茶啦?”“哪里3,喝茶又喝不饱的。”(《霸王别姬》李碧华)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还要表达“言者意义”,语言的主观性正体现在“言者意义”中[13]。从以上三个例子不难发现,“哪里”在句中的主观性程度是依次增加的,其承担的功能也从以表达命题意义为主演变为表达言者意义,从表达客观意义变为表达主观意义。例(26)“哪里1”的语义是指向“神山”的处所,例(27)表达的并非言者客观询问对方“不接吻的恋爱在哪个具体处所”这样的命题意义,而是通过反问语气来表达其预期,即不存在不接吻的恋爱。

由于“哪里3”的形式及其句法功能是由“哪里2”承担句法功能的小句在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下形成的,因此可以将其中省略的语义内容补充出来。以(28)为例,补充后得到的结果是“哪里会喝好茶,喝茶又喝不饱的”,即表达“不会喝好茶”的否定言者意义。由此推断,从“哪里”在句中承担句法功能到独立成句为话语标记的演变过程中还伴随着说话人主观性的增强,语义逐渐虚化,更多地表达语用功能和否定言者态度。

另外,根据Traugott的主观化过程单向性路径:非主观性的>主观性的>交互主观性的,“哪里3”也在主观性方面存在内部差异。其中承担委婉否定语用功能的“哪里3”表现出来的交互主观性,是由承担明确否定功能的“哪里3”的主观性进一步演变的结果。所谓委婉否定,正是说话人将话语意义聚焦于听话人的认知立场和社会身份,以委婉的方式、较缓和的语气与听话人建立联系,而这种用法正体现了交互主观性。

3.2.2 否定功能的固化

吕叔湘[14]在谈及反诘句时说到:“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哪里2”所在的句子同样适用,即“(NP+)哪里2+ VP”这一反诘构式虽然表达反问语气,但实际承担着语义否定功能。如例(27)虽然是以问句形式呈现,但传达的是言者说话前已有的预设,即“没有不接吻的恋爱”。

实际上,“哪里”的几种不同用法之间形成了一个网络,其意义之间并非平行关系而是承继关系,这也是“哪里2”进一步语法化后形成的话语标记“哪里3”也具有否定语用功能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哪里2”的反问句式本身仍然是一种问句形式,它所携带的“问”的功能并未消退,疑问特征还很明显。对比来看“哪里3”及其相关变体形式则不容易给人造成该方面的混淆,尽管起初它表示的意义也不稳定,但是后来高频率的使用使其最终固定下来,因此听话人在接收到“哪里3”的话语信息后会直接与其否定功能相关联。也正是否定功能的固化促进了“哪里3”的形成。

综上所述,可将“哪里”的演变过程总结如表1。

表1 “哪里”的演变过程

4 话语标记“哪里”的话语信息模式

话语标记“哪里”通常位于语首,作为过渡语引出自身观点,起到话轮转接的作用。除非受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说话人的心情等),其后一般都会有后续小句来作为补充或开启新话题。现根据其后续小句的句类差异将“哪里”的话语信息模式归纳如下:

4.1 “哪里”+ 陈述句

话语标记“哪里”后可接陈述句,该陈述句表达的语义内容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的。此时后续陈述句一般都是对前一小句的补充,辅助话语标记“哪里”充分表明言者之意。

(29)“就是说,冯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杨重朝冯小刚竖起大拇指。“哪里,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冯小刚腼腆地垂下眼睛。(《你不是一个俗人》王朔)

(30)“人家看到我们房里这样子真会笑话。”“哪里,她们才不会为这些事笑你。”(《冬的空间》沈从文)

(31)“您好像看得很仔细,对细节问题也很注意。”“哪里,我不是来参观的……”(《漂亮朋友》莫泊桑)

例(29)的“哪里”之后续接的是表示肯定的陈述句,是对上文说话人赞誉的委婉回应。陈述句在这里主要承接话语标记“哪里”表自谦性否定的功能,是说话人进一步做的自谦式表述。而后两例的“哪里”续接的是表否定的陈述句,(30)和(31)分别辅助“哪里”表达安慰性否定和明确否定的功能。

4.2 “哪里”+ 感叹句

“哪里”后续接感叹句的用法也是对前一小句进行补充和解释,使说话人观点更加明确。由于感叹句具有强调作用,因此整个应答语部分的语气会更加强烈,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更强烈的情感态度。如:

(32)雪耸耸肩:“生我的气?”“哪里,怎么会!”(《舞!舞!舞!》村上春树)

(33)“你是想吃梨子了。”“哪里,我一点也不!”(《冬的空间》沈从文)

以(32)为例,在话语标记“哪里”之后使用感叹句“怎么会”,既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的疑问做出明确否定回答的命题意义,又暗含了说话人惊讶和不满的主观情绪。

4.3 “哪里”+ 疑问句

“哪里”之后还能续接疑问小句,其中疑问小句还可以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种情况:

4.3.1 有疑而问

(34)“玖,你写得好极了。”“哪里!我不明白像不像你口气?”“你比我写得还好……”(《冬的空间》沈从文)

例(34)中的“哪里”是自谦式否定的用法,其后接疑问小句是说话人希望得到对方回答的真性问句,起到话轮转换的作用,实现了将话语权由自己到对方的转换。

4.3.2 无疑而问

(35)“怎么不知道。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以我说你应该在城里多来一个公馆。”“哪里!”他灌下了一口酒,把眼瞪得大大的。“我么?人家乱说。嗨嗨,按理不应该没有我的一份,可是他们简直不够朋友,昨天我还和他们闹了一场!”(《腐蚀》茅盾)

例(35)的“哪里”起明确否定的作用,后续疑问句是无疑而问,并非真正要得到对方回答。在这里起话轮延续的作用,将话语权继续保留在自己手中,引出后面自己真正的观点。

4.4 无后续小句的“哪里”

话语标记“哪里”独立成句而无后续小句的情况较少,一般只出现在说话人对谈论的话题产生不耐烦、不想提及等回避性情绪的情况下,例如:

(36)唐宛儿就问柳月:“他们闹矛盾了,不在一块住的?”柳月低声说:“哪里!”不再理睬。(《废都》贾平凹)

句中柳月显然是对唐宛儿的提问有所回避,因此在使用了“哪里”来表达明确否定之后便不再进行补充性解释,而做出“不再理睬”的反应。此外还有说话人由于紧张等原因不知该作何回答或回答不出的情况,但这一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5 结 语

在自然口语中,“哪里”已由处所疑问代词演化为话语标记。语法化后的话语标记“哪里”承担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示委婉否定,根据具体语境又可以分为自谦式否定和安慰式否定;二是表示明确否定,使用时说话人常含有 “不满或嗔怪”等情绪。“哪里”由表示处所疑问的代词“哪里1”演化为反问标记“哪里2”再进一步虚化为话语标记“哪里3”,是疑问功能消退、发话者主观义增强,以及否定功能固化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哪里3”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后接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类。总之,“哪里3”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话语标记了,应当明确其性质并且将其与其他功能的用法区分开来。

猜你喜欢
自谦主观性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鄙人”是用来称呼谁的?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百封情书,演绎不老爱情
东施效颦
花非“花”
青年修养“不”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