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森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福建 厦门 361100)
东西溪流域由东溪、西溪及合流段构成。东溪发源于新圩镇加张山(海拔590 m),流经古宅、店仔、五显宫、五甲,至双溪口与西溪汇合。流域面积152.8 km2,河长25.18 km,河道比降4.25‰。西溪发源于同安区西北部尖山(海拔1034 m)、面前山脉(海拔966 m),流域面积320.7 km2(双溪口以上),干流长30.44 km,河道比降10.76‰。西溪流经大祠、上陵、水吼及瑶市、草仔市,至城区双溪口与东溪汇合入银湖,至西柯翁窑分为浦声和石浔两股分别注入东咀湾。
东溪与西溪在大同街道南侧双溪口汇合后成为合流段,流至团结埭再分为2 股,西股浦声支流经瑶头、东股石浔支流经石浔分别注入东咀湾,全长34 km,流域面积约为491.48 km2[1]。
东西溪流域的监测点位共9 个。其中东溪4 个:后田洋D1→店仔桥D2→五显桥D3→南门桥D4;西溪4 个:策槽W1→营前桥W2→鳌峰埔W3→新西桥W4;合流段1 个:南环桥HL。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1 次即每年4 次。监测的水质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2]。各测点功能区类别见表1、图1。
表1 东西溪水功能区划
图1 东西溪流域及监测点位分布图
(1)东溪
1)水质年度变化
2009年~2013年东溪水质监测结果见表2[3],各污染物年度变化趋势见图2[3]。2009年~2013年东溪水质均为劣Ⅴ类,超过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其主要为氨氮与总磷超标。各污染物年际变化特征: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未见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阴离子年均浓度均处于较低浓度范围,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BOD5、氨氮、总磷年均浓度及超标率呈上升趋势,2011年~2013年氨氮与总磷超标率均为100%,2013年BOD5超标率达到60%。
表2 2009年~2013年东溪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
图2 东溪各污染物浓度年度变化趋势
2)水质季节变化
2009年~2013年东溪各测点水质指标季节变化见图3。2009年~2013年东溪氨氮与总磷浓度,每年3月、5月较高,同年7月、11月有所降低,呈季节性变化;而溶解氧则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3月、5月含量均低于同年7月、11月。从空间上看,上游两监测点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比下游大。高锰酸盐指数、BOD5、阴离子与季节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图3 2009年~2013年东溪各测点主要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趋势
分析表明,上述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溪上游周边以农田种植以及畜牧业为主,而3月、5月期间是春耕时期,农业灌溉使用的有机氮肥、磷肥随着春夏雨水排入溪流,引起水体中藻类爆发,水浮萍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致使溶解氧降低;水体中的农药残余引起氨氮、总磷随季节性变化。东溪下游两岸环境是城郊居民区,污染物主要是生活污水,相对受季节影响较小。
(2)西溪
1)西溪上游水质状况
2009年~2013年西溪上游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3]。结果显示:除2009年度外,后四年内西溪上游水质基本上为劣Ⅴ类,超过环境功能区划Ⅲ类水质的要求,其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其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与超标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游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其他出现超标的污染物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指数、BOD5。
表3 2009年~2013年西溪上游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
2)西溪下游水质状况
2009年~2013年西溪下游两点水质监测结果见表4[3]。按地表水Ⅳ类标准评价,西溪下游水质除2009年外,2010年~2013年均超过功能区划的要求,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其他污染因子仅2013年BOD5出现1 次超标外,未见超标现象。
表4 2009年~2013年西溪下游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
西溪下游主要污染物年度变化特征:氨氮、总磷呈上升趋势,溶解氧呈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体呈波浪上升趋势,阴离子年均浓度在较低范围内波动。
图4 2009年~2013年西溪下游各测点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3)东西溪合流段水质状况
2009年~2013年东西溪合流段水质监测结果见表5[3]。合流段污染因子与东溪与西溪一致,浓度变化受东溪与西溪综合影响。5年内合流段下游按Ⅴ类标准,氨氮和总磷每年均超标,其他污染因子仅2010年的BOD5两次超标外,未见超标现象。5年间的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情况:除总磷、氨氮呈明显上升趋势之外,其余各指标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表5 2009年~2013年东西溪合流段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
东西溪流域广阔,支流众多,涵盖同安整片区域,途径区域产业结构繁杂,据统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氮(TN)、总磷(TP)污染源负荷见图5[1]。
图5 东西溪流域各项污染源污染负荷
由图5 可知,主要污染源结果如下。
(1)畜牧养殖业污染:散养户众多,养殖观念落后,未配套做好污水处理;病死的牲畜,洗菜厂剩余菜叶直接排入溪流。
(2)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春耕之际,残余农药随雨水进入溪流。
(3)工业污染:市政管网尚不完善,很多生产污水无法纳管。
(4)城乡生活垃圾污染:东西溪流域范围内城乡混合,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还不完善。
(5)流域内建设的同安污水处理厂容量不足。
(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2)城乡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联合防治。一是溪流建设,包括清淤工程,治理河道;二是污水网管建设;三是推进污水厂、站建设,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四是增配村镇清洁楼,减少生活垃圾污染。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科普、环保宣传教育。指导养殖户开展沼气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达到生态型零排放。
(4)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实行总量控制。要求排污口排污口的设置应与流域内水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容量相适应。
(5)增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湿地和生态缓冲带。
(6)水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