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连锁商业经济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分析

2021-04-16 03:37冯晓华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型超市便利店连锁

□ 冯晓华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放开外商企业进入零售领域,全球知名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国内同行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连锁经营成为我国重要的连锁经营模式。在下一轮零售业发展中,连锁企业拥有广泛的门店资源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仍是本轮商业竞争的焦点。上海是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桥头堡。经过几十年发展,上海连锁零售和餐饮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并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连锁经营发展路径。

连锁经营是我国重要的经营模式。根据统计制度的定义,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店铺,在同一总店(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组织形式。根据该定义,本课题认为判断连锁经营必须同时符合如下条件:(1)有连锁品牌;(2)线下门店数不少于两家;(3)在店名、店貌、商品、服务方面进行标准化,商品购销、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规范等方面的统一化。

本课题研究范围是上海连锁经营的优势领域,具体包括:连锁便利店、标准超市、大型超市、服装专卖店、连锁正餐、快餐连锁、咖啡饮料连锁。其他连锁领域,也出现了门店过千的大型连锁企业(如经营零食的来伊份,主营高档箱包的路易威登)并未形成行业优势。其次,上海住宿企业多为外地驻沪品牌,本地住宿连锁品牌主要是锦江之星,占全市住宿营业额比重较小,不纳入本次分析。

|上海连锁商业总量及特征

(一)上海连锁商业总量及在全国地位

1.全国连锁零售呈多极化趋势,上海在全国地位有所减弱。2008 年,全国连锁零售业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江浙沪及广东省的门店占全国连锁零售门店的45.6%。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山东、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市连锁经营逐步发展壮大,至2018 年,江浙沪粤门店占全国比重已经降至37.3%。

2018 年,上海连锁零售门店为2.3 万家,比2008 年增长31.5%,占全国比重为9.2%,占比比2008 年下降1.3 个百分点;上海连锁企业的零售额为3288 万元,比2008 年增长67.1%。占全国比重为11.4%,占比比2008 年下降1.6 个百分点。

2.全国连锁餐饮集中在一线城市,上海在全国地位继续得到加强。2008 年,全国连锁餐饮门店超过1000 家的省市包括:北京、重庆,广东、内蒙古、上海、浙江,合计占全国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数的68.7%。2018 年,连锁餐饮总部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高度集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连锁餐饮的营业额分别占全国的23.3%、17.1%、8.1%和5.7%。正餐品牌由全国走向地域性,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则发展成全国性品牌,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在江浙沪区域有着极高市场占有率。

2018 年,上海连锁餐饮门店为6202 万家,比2008 年增长4.9 倍,占全国比重为19.9%,比重比2008年提高11.6 百分点。上海连锁餐饮营业额为333.48 万元,比2008 年增长4.36 倍,占全国比重为17.1%,比重比2008 年提高9.3 个百分点。

(二)上海连锁商业企业特征

1.连锁企业已度过企业数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连锁企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高,企业存活率较高,中小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时有新入局和淘汰者。上海现存企业中,限额以上(简称限上)零售、餐饮企业平均存活期为13.6 年、10.8 年;连锁零售、餐饮企业平均存活期为14.5 年、12.9年,分别比限上企业高出0.9 年、2.1年。

从“年龄-企业数”分布来看,限上零售企业和限上餐饮企业的年龄(注:企业自开业以来的时间,即存活期)金字塔呈三角形结构,大量企业集中在金字塔底部。连锁零售企业和连锁餐饮企业的年龄金字塔呈橄榄型,近年新增存活企业数量不多。

图1 上海零售、餐饮企业“生存年限-企业数”分布金字塔

图2 2019 年上海主要连锁商业零售额/营业额构成

2.便利店和标准超市以内资为主体,外资在大型超市、服装专卖等领域占据优势。上海便利店和超市主要依托国有集团建立,好德、伍缘由农工商超市集团创立,快客由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创立,良友金伴由良友集团创立。部分便利店舶来品牌,为更好融入本地市场,也成立了相应的内资公司。2019 年,便利店和标准超市零售额中,内资比重分别达到62.9%、97.9%。

大型超市、服装专卖、快餐和咖啡是外商企业的传统优势。大型超市零售额中,港澳台比重达到79.8%;在服装专卖店集中了大批国际快时尚品牌,港澳台投资零售额和外商投资零售额较为接近;正餐和快餐连锁,内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呈鼎立之势;饮料连锁零售额中,外商比重达到86.7%。

|连锁商业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一)连锁化经营已达到较高水平

便利店、超市极度依赖门店规模、后台信息系统以及物流配送体系,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洗牌,那些单店形式存在的连锁品牌已经逐步退出市场。服装及餐饮领域也达到较高连锁化程度。2018 年,上海服装零售额连锁化比重(连锁企业营业收入/行业营业收入)达到65.7%,正餐服务连锁化比重为20.8%,餐服务连锁化比重为59.3%,咖啡及冷饮服务连锁化比重为82.1%。

(二)便利店、超市及餐饮连锁通过分公司开展区域竞争,服装专卖店则总公司统一管理,加盟比重较低

便利店、超市、餐饮连锁以成立分公司的形式开展地域竞争,例如,沃尔玛成立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湖北、云南、江西等多家分公司。肯德基、星巴克不仅在一线及省会城市成立分公司,在苏州、青岛、长沙、成都、郑州等二线城市也成立分公司,门店网络分布全国各大城市。加盟店成为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2019 年,上海市便利店、标准超市、大型超市加盟门店比重为47.4%、49.5%、61.0%。服装专卖店更为倾向于垂直管理模式:总公司统一管理,不设立区域分公司。服装专卖店的加盟门店比重为27.6%,低于便利店和超市。

(三)连锁零售门店面积扩大,连锁餐饮堂吃面积减少,各连锁业态坪效均有明显提高

2008 年至2019 年,上海便利店单店营业面积从63.3 平方米提高到79.3 平方米,标准超市单店面积从530.3 平方米提高到846.5 平方米,大型超市平均单店面积从1.05 万平方米提高到1.50 万平方米。连锁零售门店营业面积有所扩大,原因首先是大型超市纷纷提供到家业务,采用“前置仓加门店”模式,支撑门店3 公里范围内实现半小时送达。其次是实体零售采取混业经营。例如,便利店开辟就餐区域,盒马鲜生打出在店堂吃及30 分钟配送到家的组合牌。

从经营效率来看,2008 年至2019 年,便利店坪效(按每平方米计算,下同)从2.4 千元提高到34.6千元,标准超市坪效从1.9 千元提高到21.0 千元,大型超市坪效从2.5千元提高到15.9 千元。

餐饮企业经营内容单一,近年外卖平台及配送服务快速发展,整个行业趋向提高运营效率、压缩堂吃面积、提高外卖占营业额比重。正餐门店单店营业面积从408.1 平方米减少到384.7 平方米,快餐连锁门店从315.3 平方米减少到263.2 平方米。由于咖啡消费兴起,带动饮料连锁门店从57.9 平方米提高到148.2平方米。从运营效率来看,正餐连锁坪效从1.4 千元提高到19.7 千元,快餐连锁坪效从2.0 千元提高到25.1千元,饮料连锁坪效从3.4 千元提高到26.1 千元。

表1 2008 年和2019 年重点连锁业态单位面积从业人数、零售额比较

|疫情对连锁商业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连锁商业企业经营的影响

1.便利店由扩张转入收缩,标准超市和大型超市进入新一轮扩展阶段

上海及华东省市的便利店门店密度明显低于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区,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各大便利店品牌摩拳擦掌,积极扩张。2019 年,便利店资产比上年增长33.6%、资产负债率达到100.5%,利润率为-2.7%,以利润换市场份额、以高负债率支持门店扩张。

大型超市领域,电商龙头企业刚刚完成对外资零售巨头的收购和改编,期望借助其良好的门店优势,获得下一轮新零售运动的入场券。2019 年,大型超市资产比上年增长20.4%,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1%。标准超市市场较为平静,资产和营业收入略有下滑,分别比上年下降4.2%、5.0%。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便利店遭遇寒冬且回暖缓慢。截至2020 年9 月,便利店资产比上年同期下降17.2%,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6.9%。虽行业转入收缩态势,由于关闭经营不良门店,利润率达到1.0%;超市和大型超市则凭借贴近社区、配送到家的优势,获得一轮巨大发展机遇。截至2020 年9月,标准超市资产比上年同期增长10.0%,但利润率跌至-1.2%;大型超市资产同比增速达到43.6%,资产负债率提高到91.0%。

图3 2019 年上海市主要连锁零售、餐饮业态的收入洛伦茨曲线

图4 2019 年和2020 年1-9 月上海市连锁零售业的洛伦茨曲线比较

图5 2019 年和2020 年1-9 月上海市主要连锁餐饮企业的洛伦茨曲线比较

2.服装专卖店收入减少但有所盈利

在过去的几年,借助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的风口,服装专卖店纷纷下沉,密集开店。2019 年,服装专卖店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1%,利润率为6.2%。疫情发生后,服饰消费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020 年3 月,服饰专卖店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三成以上。2020 年1-9 月,服装专卖店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9.7%,仍保持3.0%的利润率。

3.快餐连锁恢复明显快于正餐连锁饮料连锁

疫情对餐饮消费的冲击是全行业性的。2020 年3 月,正餐连锁和饮料连锁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45%,快餐连锁的营业收入下降15%以上。2020 年1-9 月,正餐连锁、饮料连锁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8.9%、19.1%,资产分别同比下降20.6%、19.5%。快餐连锁营业额同比下降8.6%,资产同比下降7.8%,利润率保持在2.0%。

(二)疫情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本课题采用洛伦茨曲线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洛伦茨曲线反映分配均匀程度,通过原点的45 度线表示绝对分配,偏离45 度线越远则分配越不均衡。

1.疫情发生前,饮料、快餐连锁和服装专卖店垄断程度最高,其次是超市和便利店,正餐连锁市场垄断程度最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连锁经营领域中龙头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头部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中部洗牌时有发生,时有新入局借助良好市场表现和资本推动,希望能重新瓜分中段和尾部市场份额,也有盒马等这样的竞争者直接闯入头部市场,成为行业发展新标杆。疫情发生前,连锁零售和餐饮业的洛伦茨曲线均远远偏离45 度线。零售连锁业态中,服装专卖店的洛伦茨线偏离得最为明显。餐饮连锁业态中,饮料连锁的洛伦茨曲线偏离得更为明显,正餐连锁的洛伦茨曲线偏低度最小。

2.疫情发生后,标准超市行业洗牌集中在头部企业,大型超市行业洗牌集中在中端及尾部,便利店和服装专卖店市场格局较为稳定。疫情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截至2020 年1-9 月,标准超市洛伦茨曲线的头部和中部比2019 年更偏离45度线,大型超市洛伦茨曲线的中部及尾部更偏离45 度线,便利店的洛伦茨曲线非常稳定,服装专卖店的洛伦茨曲线变动较小。

3.正餐连锁洛伦茨曲线偏离度明显加强,快餐和饮料连锁市场垄断略有提高。快餐和饮料消费自复工复产后逐步恢复,正餐消费恢复缓慢,大批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经营困境。截至2020 年9 月,正餐连锁洛伦茨曲线的偏离度比2019 年明显扩大,尤其是头部和中部。快餐连锁洛伦茨曲线的中部偏离度略缩小。饮料连锁洛伦茨曲线的中部和后部偏离度有所扩大。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连锁门店仍是商业竞争的主要阵地。在刚过去的竞争中,内资企业引领新零售运动,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完成了从学生到领跑者的转变,外资企业仍旧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在部分领域优势突出。本轮经营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外来连锁品牌的本土化。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外来品牌主动实现本土再造,在上海注册公司,转为内资企业。例如,内资便利店中的喜士多实际上是台湾润泰集团旗下的连锁品牌,罗森为日本罗森株式会社旗下的连锁品牌。第二波本土化发生在近年。电商龙头企业完成了对外资零售企业队伍的整编,但都完整保留品牌。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这些品牌已经高度本土化并具有巨大商业价值。下一轮竞争中,连锁经营仍是新零售运动的主要阵地。经过线上渠道改造、门店数字化建设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的提高,连锁门店供应链建设得到极大强化。连锁经营模式在新零售背景下仍旧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各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线下门店,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以取得新一轮商业竞争的入场券。

2.下一阶段,开拓市场和行业整合仍是零售连锁企业的主基调。上海以便利店、超市、服装专卖为主体的连锁零售格局仍不会改变。随着疫情影响减弱,连锁企业将继续向二线乃至三四线城市扩张,区域竞争加剧。上海连锁企业主要深耕华东市场,继续向江苏、浙江等周边渗透。预计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便利店将恢复快速增长通道,继续用资本推进门店扩张。超市企业则借助本轮商机,升级供应链,提高数字化管理,进行市场资源的深度整合。在超市领域,头部市场已经形成垄断,竞争将集中在中段市场。服饰业结束前期快速、野蛮扩张的发展模式,行业内部优胜劣汰,部分品牌将关闭部门,整合企业综合竞争力。另外,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继续演进,快时尚服饰逐步减少,运动品牌、个性服饰及高档服饰需求逐步攀升,服饰专卖店有望进入另一发展通道。

(二)建议

1.增强企业竞争力,稳步拓展市场。目前,全国性连锁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但大量地域级企业在本地市场占据明显优势,市场仍旧处于不断分化和演进中。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位于武汉、成都、合肥、济南、长春的众多连锁企业榜上有名。上海零售连锁企业跨地区拓展市场必然和本地龙头企业发生碰撞,同时,上海零售市场也在迎接外来企业的挑战。例如,罗森联合中商集团入驻南京,打破苏果便利店本地独大的格局;便利峰则稳步打开上海市场,在品牌林立、强敌环伺的环境下扎稳脚跟。可见,联盟和竞争仍是零售连锁市场竞争的主基调。上海零售连锁企业要在行业继续保持优势,须继续提高经营效率和品质,稳步拓展市场。

2.扶持和发展自有连锁品牌。在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国有集团学习外来先进管理模式,率先建立自有品牌,民营连锁品牌在近年才得以明显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如来伊份),也成功实现舶来品牌本土化再造,但零售连锁领域的头部市场仍以外资品牌为主。自有品牌建设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决定区域乃至全国零售市场的长远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发展,完全有能力打造更多、更强的自有品牌,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政策优惠,鼓励自有连锁品牌做大作强,扶持部分优秀品牌成长为区域级乃至全国级的连锁品牌。

猜你喜欢
大型超市便利店连锁
一克拉便利店
专注零售连锁空间打造
独一无二的日本便利店文化
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小算盘”
库里受伤的连锁效应
做一个人生意的超市发罗森便利店亮相北京
无人便利店PK传统便利店:现在的问题在哪里
有壹手——重新定义快修连锁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