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重构:“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反思*

2021-04-15 02:57:18相雅芳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躺平亚文化时代

相雅芳

内容提要:“躺平文化”是亚文化的新形态,也是应对“内卷化”社会的非理性选择,其背后隐喻着青年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症候,折射出当代青年在内卷化的社会压力下的精神焦虑和现实无力感。文章认为,新时代的青年承担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代重任,必须理性审视“躺平文化”的社会现象及文化根源,通过加强网络新媒介的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青年的骨气,弘扬革命精神。

最近网络热词“躺平”成为新的流行话语,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躺平”最早来自于《躺平即是正义》一文,作者以临时工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低欲望生活,号称以“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方式过着平静、简单的“慢生活”。随后,“躺平”在媒介鼓吹下成为青年使用最高的流行热词。“躺平文化”实质是以“节俭”、“质朴”、“回归内心”的生活方式实现“自由”生活。“躺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青年接受和认同,原因在于这种文化是继“丧文化”、“佛系”之后的新的文化形态,传承着亚文化的基因和特性。

一、时代问题的现实拷问:何为“躺平文化”

从“丧文化”、“佛系”、“躺平”文化的演变历程来看,青年的价值观也经历了从“与世无争”、“焦虑沮丧”到“拒绝奋斗”的转变,目的是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外部环境,日渐回归自我的内心世界,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现实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源有关。2017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也说“佛系青年”》中指出“佛系”青年以一种“怎么都行”、“大不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来对待人生。(1)《也说“佛系青年”》,《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3日 第13 版。其实,击中了现代社会超强压力的痛点。事实上,“躺平文化”也来自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内卷化的问题症候,这是“躺平族”以温和方式抵抗主流文化的消极行为。新华社认为“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引起社会警惕,要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一)“躺平文化”的符号表征:亚文化的显现

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外还存在各种亚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上主导型的文化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价值引领和精神凝聚的作用,而亚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边缘性文化。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文化认为,亚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一种特殊的风格和名称来界定自身的存在,也代表着边缘群体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例如嬉皮、朋克、光头等群体。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亚文化利用网络新媒介创新各种词汇呈现“蔓成长”的态势,也发挥着“微抵抗”的功能。《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将亚文化界定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共存于同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中,但它通常又是一种与主导文化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形态。”(2)马中红:《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页。换言之,亚文化的出现来源于部分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适应主流文化而呈现出独特风格,它的“抵抗性”不是激烈的、极端的、直接的方式与主流文化对抗,而是比较温和的协商。然而,这种文化在时代变迁下也发生巨大变化,“躺平族”通过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方式拒绝成为资本收割的“韭菜”,以减少生活需求回归平静的“慢生活”。网络贴吧上的文章迅速受到网民的热议,究其根源,是因为“躺平文化”与近些年网络中的“御宅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同根同源,都属于亚文化,并在社会中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也反映出“躺平族”在加速前进的社会中的心理失落和现实无奈,凸显时代发展潮流之下青年的恐慌和焦虑。 “躺平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与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它既是对主导文化的否定也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偶尔借助主流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躺平文化”的直接目的:应对“内卷化”社会的非理性文化

“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化”在社会结构运行中产生正负两种效应,正效应是实现社会快速发展,负效应是高压力、高消耗造成内在资源的浪费。在行业中表现为人们过度竞争而资源内耗的社会现象,原因在于当社会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人的需求,人们只能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然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高压力的竞争造成部分群体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青年进入工作领域后,以斗志昂扬的积极状态去努力工作。但是,在内卷的工作环境中逐渐消耗掉自身的热情,“内卷化”凸显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部分青年感受到“努力无用”后选择“躺平”。从“内卷”到“躺平”可以看出,“内卷化”是造成“躺平”的直接原因,而“躺平文化”是边缘化群体对“内卷化”社会的反抗性文化。青年在城市生活中面临高房价、竞争性就业、科层制管理等问题,有的青年选择以奋斗精神去迎接现实的考验,而“躺平族”选择一种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拒绝参与竞争。毋庸置疑,当“内卷化”成为一个社会的时代症候时,部分“青年”选择“躺平”主动退出激烈的社会竞争,逃避资本对人的规训,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同。从个体视角来看,“躺平文化”是一种缓解外在压力的自我调适,但是,“躺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意义不能忽视。

(三)“躺平文化”的消极后果:消解主流文化观念

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民族之魂是主流价值观。当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奋斗精神是时代和历史赋予青年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指出,青年学生要“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然而,“躺平族”在面对压力和竞争的时代境况之下,以“低度的消费欲望”、“为自己而活”等具有逃避、隐世的话语区别于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叙事。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语境来看,“躺平文化”是媒体对其夸大宣传和处理的结果,归根到底,“躺平文化”是弱势文化群体对抗主流文化的结果。这种文化的对抗方式与亚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从行为风格的直接对抗演变为与世无争的微抵抗,以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而区别于公开的、激进的抵抗形式。“躺平文化”真实目的是退出内卷、退出竞争开始寻求“低欲望”的生活。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书中定义“低欲望”是“人口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4)〔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复国论》,姜建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2页。,年轻人没有欲望、梦想、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的社会。当前“躺平文化”与日本“低欲望社会”有着相似之处,“躺平族”在面对高房价、高消费的社会境遇之下,以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主动放弃昂扬向上的奋斗人生,这种文化现象与当今主流文化弘扬实干兴邦的民族精神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以盲目的恐慌和焦虑消解着“奋斗、努力、拼搏”的主流精神。

(四)“躺平文化”的社会影响:青年承担时代责任的隐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从温饱不足到物质富裕的巨大变化,这是中国人民以艰苦奋斗精神取得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页。。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然而,“躺平文化”以逃避、淡然、超脱的处世哲学与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背道而驰。虽然“躺平文化”对缓解压力、自我认同有着积极作用,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这种文化消解主流文化的负效应。青年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要承担起时代责任,“躺平族”以“躺平”作为自身懒惰的借口,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期未经历拼搏奋斗就选择“躺平”,实质上是逃避时代责任的表现。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第四届全国企业家峰会直接发问现在年轻人躺平了生活,国家的未来靠谁?马克思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新华社对“躺平”现象指出“躺平族”是区别主流文化的青年处世方式,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的价值相对立,值得引起社会重视。

二、时代问题的理性审视:“躺平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当今世界,信息化迅速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青年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躺平族”不仅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面临跨越自身阶层的困境,又在精神层面上出现内心焦虑和价值迷失的问题。从表象上看,“躺平”青年通过“断舍离”、“无所欲”、“低消费”的方式过着“自由”的生活。从深层次分析,“躺平文化”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文化现象,隐喻着一定社会阶段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症候。

(一)现代化转型期的阶层固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李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18页。。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面临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伴随着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阶层固化是社会缺乏流动或者流动性不高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封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层固化一直没有消失过,对于年轻人反而有所强化”(7)顾辉:《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动变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官二代及富二代“凭借父辈占有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先天优势,拥有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8)胡述宝:《当代青年阶层固化演变与应对》,《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网络媒体过度宣传“高富帅”、“白富美”、“拼爹”、“炫富”等现象,“躺平”青年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发现难以实现向上流动或者流动通道被堵塞,从而选择了停止奋斗,以低欲望的方式实现自我心理的调试。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挫败感的补偿方式,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的阶层固化,“躺平族”在激烈竞争之下选择“躺平不干”或“放任自流”的消极行为。特别是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停止招新,而我国每年有900万左右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虽然当今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给青年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但是加速发展的时代赋予青年群体更多的责任和要求。部分青年由于教育背景等原因难以跟上时代节奏,他们属于“未被收编”的边缘群体,主动选择与主流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采取一种温和抵制方式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解。与此同时,当前“躺平文化”的传播与网络虚假文化塑造有关,“官二代”、“富二代”等词汇与现实中通过奋斗改善命运的“寒门”青年形成鲜明对比,在网络舆论话语体系中“躺平族”出现悲观、消极、失望等情绪,盲目认同阶层固化和弱化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二)网络媒介塑造“躺平族”的身份认同

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中创造各种新词汇建立自身的风格,通过新媒介的传播力输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占有更多的网络话语权。“躺平文化”也是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面对内卷化的竞争以“躺平”的方式化解工作压力及内心焦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科层管理体系之中,“躺平族”难以找到自身生存的空间和精神依托,但是在网络媒介中“躺平族”重新找到个体的身份认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把人分成不同阶层、社区和群体,也会形成主导文化和非主导文化。“躺平文化”虽然没有独立于社会政治语境之外,但是传承着亚文化的基因,难以得到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从社会的控制力上看,主导文化的支配力量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作为边缘化的亚文化也需要表达自我的空间。伊格尔顿指出:“在恢复受到正统文化排挤的边缘文化的地位方面,文化研究做了至关重要的工作。身处边缘是无法言说的痛苦。”(9)〔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4页。在从“丧文化”到“躺平”等文化现象都蕴含着解构主流文化的意蕴,在现实的社会空间内青年亚文化最终都会被主流文化所“收编”或“主导”。然而,网络新媒介时代的来临,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可以脱离身份的束缚按照自我价值重新定义自我,现代社会中固定的个体呈现出流动性和多重性。青年群体追求自我个性在主流文化价值下难以获得身份的认同感,但在网络媒介中找到聚合自我身份的话语平台。“躺平文化” 借助于网络媒介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并界定自身的文化身份,看似消极的行为在网络空间中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彰显自身的主体性。网络新媒介给予特殊群体一种释放自我的空间,有青年认为“网络给予的无距离感和虚拟性使她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安全感”(10)孙黎:《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行为及影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48页。。总之,“躺平文化”在网络媒介中利用网络构筑一面高墙主动隔绝主流文化,以一种低欲望的生活表达自身的价值,以简朴主义的生活方式来化解外在危机。

(三)消费主义文化的负效应

“躺平文化” 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通过一种“低消费”、“低欲望”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是对现代社会高消费的无声反抗。人们在后工业社会物欲横流的大众文化影响下,以迷失自我的方式实现商品的满足,这真的能化解压力吗?事实上,消费主义文化通过资本实现对现代人的规训,人成为被消费符号系统控制着的主体幻象,人的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成为消费社会中的因子。换言之,人在异化的消费社会中成为被消费主义编码的个体。“在广告和媒体的宣传下将意义的世界转变为商品奴役下的符号世界。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为实现着自己以及与自身的理想相一致的我。”(11)Henri Lefebvre,Every 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New York:Harper & Row,1971,p.91.既,消费主义文化通过时尚、商业权力的不断渗透,使人们逐渐丧失对消费行为的反思。如果说中国一直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为何“躺平文化”出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摆脱了温饱不足达到全面小康,从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公共资源与上一代人相比要改善很多,但是仍然出现“低欲望”的文化现象,原因在于“躺平族”在无法购买超出购买能力的消费品又要面对广告媒体疯狂宣传时,只能通过降低自己欲望的方式实现对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被动反思。“躺平文化”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抗,不仅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启蒙意识,也来自于现实社会的叙事语境。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生存的基本需求,高物价、高房价、高消费等现实问题使部分青年难以喘息,现实与欲望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引发部分青年的焦虑和失望。反之,低欲望的生活又能让他们在现实的无奈之下感受到“小确幸”,这是社会转型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殊历史境遇下出现的社会问题。“躺平”青年在难以实现阶层跨越的时代背景之下,低欲望的“躺平”生活不仅能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规训,还可以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缓解内心焦虑和压力。

鉴于上述,“躺平文化”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低欲望”的话语体系,也是一种追求“随意而为”、“慢生活”的生活方式。“躺平文化”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部分青年在高压力、内卷化的社会下缓解精神焦虑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代化转型期阶层固化、信仰坍塌、逃避责任的现实困境和社会症候。

三、时代精神的文化引领:应对青年“躺平文化”的价值重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90后”、“0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从“丧文化”、“佛系”到“躺平”的亚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影响到青年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世界,必须引起社会警惕和理性反思。在加速前进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青年群体面临着激烈的内卷、高压力的工作等是现实问题,但要清醒认识到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习近平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6日第1版。因此,新时代要加强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低欲望的“躺平文化”在消费主义浪潮下标新立异,以“低碳环保、绿色生活”塑造一种质朴、简约的生活方式,这是对消费主义文化造成的资源浪费的无声反抗。虽然“躺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崇尚节俭、绿色环保的新风尚,但是,“躺平”青年只“关注自身感受容易形成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13)冯连军、潘广炜:《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低欲望群体”:形成、影响及其引导》,《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3期。,在人生关键时期却以一种消极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社会心态之下隐藏的是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决定人生行动的方向,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软骨病”。新时期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将个人的理念信念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敢当时代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青年的志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在“躺平”中发展的,而是以矢志不渝、奋力拼搏中造就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进步青年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肩负起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勇于奋斗的时代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精神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善于“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时代青年,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出中国奇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次,大力弘扬革命精神,提升青年的骨气。当代青年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虽然承受着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但这不能成为部分青年放弃奋斗选择“躺平”的借口。事实上,20世纪初,一群和当代青年同样年纪的大学生在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选择“躺平”和“逃避”,而是用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创造了“五四精神”。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对于刚进入社会的青年难免有时会感到精神困惑和内心焦虑。新时代青年更要弘扬革命精神,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强化担当精神,拒绝“躺平”的消极主义人生态度,勇作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二)增强社会对青年的身份认同和“赋权”空间

当前“90后”、“00后”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网络媒体之下,部分青年在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无法得到自身认同通常会以网络媒介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新媒介之下为自身获得更广阔的表达和行动空间,这是边缘化群体在主流文化中缺少“赋权”而采取的一种表达自我权力的方式。从社会学来看,“赋权”是社会中无权、弱势群体通过权力的再分配实现激发个人潜力和主体性的方式,“赋权”的价值在于改变边缘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然而,“躺平族”的产生同样是边缘群体在社会资源有限及竞争激烈的现实境遇下,无法获得公平的上升机会,选择“不结婚”、“不生孩”、“不买房”、“不买车”甚至“放弃奋斗”的“躺平”人生。“躺平文化”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隐世的青年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其实是部分青年在社会中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空间和缺少“赋权”的无奈之举。

当然,网络新媒介的出现让缺失的权力获得新的“赋权”契机。尼葛洛庞蒂提出“网络赋权”的概念,认为网络化的生存空间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结构,重建着新的社会关系。(14)〔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68页。“躺平文化”通过网络媒介赋予“躺平族”的自我“赋权”,打破现代社会的阶层壁垒,在虚构的社会空间中表达着自我的权力,实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文化乐园。不能否认,网络媒介也塑造着青年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当前“躺平文化”的网络文章和视频迎合部分青年的心理需求,这种文化为心智不成熟的青年带来错误的人生导向。在网络从众的心态之下盲目给自我贴上“躺平”青年的标签,以温和的行为反叛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潜移默化的弱化自我的社会认同。因此,当前主流文化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躺平文化”及其主要矛盾,给予相应的关注以及平等对话。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网络并非一个无规则的自由空间,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用主流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作品,以萌趣的语言引导青年融入主流文化,并在社会生活中给予青年一定的“赋权”空间,增强青年的身份认同感。

(三)引导青年正确面对压力和困境,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从表面上看,“躺平”目的是以低姿态、理性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事实上,“躺平族”选择逃避、隐世的消极态度并不是缓解压力的理性选择。新时代的青年依然是斗志昂扬的有为青年,既有奥运会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更有默默无闻奋斗在抗洪抗疫一线的“00后”青年大学生。因此,新时代青年要正确认识奋斗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在增强自身本领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

一方面,弘扬“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辩证地认识奋斗中的压力和困境。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高消费”、“高房价”及“职业晋升机会渺茫”等问题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即使心理希望“躺平”也难以实现完全的“躺平”,因为时代发展、工作环境及绩效考核等监管措施促使着青年群体要承受压力继续前行。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压力和挑战,与其抱怨哀叹不如奋力拼搏。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在革命战争时期,青年一代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一代以艰苦创业、奋斗拼搏的精神实现工业化;在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一代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时代青年应承担起历史的重托,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迎接人生各种挑战。虽然任何的奋斗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人正是在克服苦难和挑战压力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每个青年都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奋斗的历程中实现自我。

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在增长才干中融入时代发展。“玉不琢、不成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青年融入时代发展的步伐,个人能力的强弱影响着自身的幸福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目前“躺平族”不仅是因为奋斗拼搏后难以实现阶层跨越而感到绝望,更为关键的是在时代快速发展中自身能力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而感到焦虑。因此,新时代青年要求真学问,从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精神境界等方面增强自身的能力,以“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应对社会压力和挑战。习近平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梦想从学校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页。

(四)健全完善制度,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躺平”青年以非理性的行为方式面对“内卷化”的社会,消解着主流文化的凝聚力,逃避着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其背后隐喻着社会阶层的固化等社会问题。因此,要理性审视“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重塑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时代精神。

其一,进一步完善劳动制度,保障青年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当前社会“996”工作制映射出劳资双方的对立关系,本质上是制度缺陷未能保证劳动者的权益。“躺平”青年看似是个人行为的选择,事实上隐含着对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无声呼吁。青年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后浪”,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希望社会保障公平的竞争和均等的机会,在自我努力奋斗后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然而,现有社会的阶层固化及资本对人的规训,凸显制度本身对劳动者价值的忽视。因此,新时期要构建新型的劳动制度,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协调劳资关系,从制度上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从经济上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的对等回报,在社会上给予劳动者充分的尊重,在法律上建构公平正义的法治秩序。随着社会劳动制度的完善,激发青年以奋斗的精神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躺下来”青年实现到“站起来”的奋斗。

其二,疏通阶层流动渠道,提供多样化的上升空间以推进青年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要保障青年在社会生活中表达自我的权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拓宽青年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强调奋斗进取的人生理念,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青年群体能够通过学历教育实现改变自身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学校和社会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养,搭建青年拓展专业技能的渠道和平台,完善自身本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当各项社会制度公平公正地为青年解决住房、教育及就业等问题后,“躺平”青年必然会拒绝“躺平”,选择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猜你喜欢
躺平亚文化时代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机电安全(2022年2期)2022-09-03 09:25:26
躺平 花香自来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